-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乘积季节模型在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预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成都市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108)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102),用于ARIMA模型拟合;2019年7月至12月的临床月供应量数据( n=6),用于验证所建立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Eviews 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ARIMA模型进行拟合、参数估计及诊断。采用ARIMA模型预测2019年7月至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的临床月供应量,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①根据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成都市血液中心的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数据,构建的时间序列模型为ARIMA(3,1,1)(1,1,1) 12。该模型对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的拟合良好[AR(1)=-0.848、 t=-4.340、 P<0.001,MR(1)=-0.474、 t=2.006、 P=0.048,MR(2)=-0.369、 t=-2.723、 P=0.008],残差序列为白噪声( Q=22.24, P=0.163)。②采用ARIMA(3,1,1)(1,1,1) 12模型,预测2019年7至12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月供应量的预测值,与其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02%、0.34%、4.98%、0.48%、1.26%和2.07%,平均相对误差为2.36%。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RIMA(3,1,1)(1,1,1) 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成都市血液中心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变化趋势。该模型适用于辐照悬浮红细胞临床供应量的短期预测,并且为采供血机构辐照悬浮红细胞库存量管理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6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ABO血型次侧不相合allo-HSCT后发生PLS男孩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研究设定的检索策略为:以"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PLS"为中、英文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30日收录的未成年人(<18岁)接受allo-HSCT后PLS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PLS患儿的诊治经验进行总结。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男孩年龄为2岁6个月,因"先天性角化不良"于2019年7月9日接受allo-HSCT。allo-HSCT后第5天,患儿血红蛋白(Hb)值开始呈进行性下降,总胆红素(T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进行性升高;allo-HSCT后第9天Hb值下降至67 g/L, TB和LDH水平分别上升至20.5 μmol/L和240 U/L。血清学检测(2019年7月17日)结果示血型为A型RhD(+) ,直接抗人球蛋白(DAT)(1+),吸收放散试验结果示血浆与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免疫球蛋白(Ig)G型抗-A,交叉配血结果示主侧相合、次侧不相合。allo-HSCT后第10天,本例男孩接受A型RhD(+)辐照红细胞1.5 U输注治疗后,Hb值短暂上升至81 g/L,但至第12天时,下降至最低(54 g/L),患儿TB和LDH水平上升至最高(分别为37.1 μmol/L和509 U/L)。血型血清学检测(2019年7月20日)结果示血型为A型RhD(+),DAT(3+~4+),与同型红细胞配血结果显示主、次侧均不相合,吸收放散试验结果示血浆与红细胞放散液中检出IgG型抗-A。②诊治过程:本例患儿allo-HSCT后12 d确诊为PLS。经O型RhD(+)辐照红细胞1.5 U输注,联合免疫抑制剂和甲泼尼龙,并辅以大剂量静脉输注用免疫球蛋白(IVIG),巴利昔单抗及对症支持治疗后,Hb值升高至79 g/L并维持稳定,TB和LDH水平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患儿PLS症状缓解。③文献复习结果:共检索到7篇相关文献,纳入10例allo-HSCT后发生PLS患儿,均存在ABO血型次侧不相合,PLS发生时间为allo-HSCT后7~15 d,均接受输血、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治疗。10例患儿中,4例康复,2例死亡,4例预后未提及。结论:对于ABO血型次侧不合的allo-HSCT患儿存在发生PLS风险,应提高临床医师及实验室检测人员对PLS的认识,密切监测患儿allo-HSCT后相关指标变化,警惕PLS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有效生成血小板能力的因素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来源的供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体内移植后生成血小板(PLT)的差异因素,进而为解决临床上HSCs移植后PLT重建不良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Ficoll分离技术分别从孕14.5 d(E14.5)胎肝(FL)和8周龄小鼠骨髓(BM)中分离HSCs及其下游髓系和淋巴系细胞,即单个核细胞(MNCs)总和,移植入清髓辐照后的受体小鼠胫骨骨髓腔内,构建造血重建FL-MNCs和BM-MNCs小鼠移植治疗模型。定期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血常规指标。通过流式细胞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嵌合率及PLT形成上游细胞。进一步利用磁珠分选FL-MNCs和BM-MNCs供体细胞中CD41 +巨核细胞,并诱导PLT生成。另外,通过定量RT-PCR检测两种来源的CD41 +巨核细胞的PLT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FL-MNCs移植组和BM-MNCs移植组的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PLT均在移植后第4周恢复正常水平,受体的血细胞基本由供体细胞替代。FL-MNCs移植组比BM-MNCs移植组受体小鼠的PLT水平上升更快,移植后第4周FL-MNCs组和BM-MNCs组的PLT水平分别为(1.45±0.37)×10 12/L和(1.22±0.24)×10 12/L, P<0.05。同时,FL-MNCs中含有更高比例的Lin -Sca-1 +c-Kit +造血干细胞(FL-MNCs为7.60%±1.40%,BM-MNCs为1.10%±0.46%, P<0.01)、Lin -Sca-1 -c-Kit +CD41 +CD150 +巨核祖细胞(FL-MNCs为3.05%±0.22%,BM-MNCs为0.15%±0.02%, P<0.01),以及CD41 +CD42b +成熟巨核细胞(FL-MNCs为1.60%±0.06%,BM-MNCs为0.87%±0.11%, P<0.01)。体外功能性研究发现胎肝来源的FL-MNCs-CD41 +巨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更快地生成前血小板样细胞,第3天即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第5天有明显PLT形成,而骨髓来源的BM-MNCs-CD41 +巨核细胞第5天仍没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FL-MNCs-CD41 +能表达更高水平的PLT生成相关基因Mpl(3.25倍)、Fog1(3倍)和Gata1(1.5倍)( P<0.05)。 结论:FL-MNCs具有更好的受体血小板植入效果以及更快的体外PLT分化速率,这可能与FL-MNCs细胞组成中较高比例的巨核细胞数量及其Mpl、Fog1和Gata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供体细胞特征的因素分析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LT重建不良提供供体细胞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辐射复合不同减压负荷暴露致大鼠急性损伤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观察特定辐射剂量复合减压暴露致大鼠损伤的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8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9)、单纯辐射组(n=18)、辐射+低负荷减压组(n=18)、辐射+中负荷减压组(n=18)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n=18).除空白对照组外,大鼠接受4 Gy的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然后进行快速上浮脱险实验,高气压暴露方案分别为在水下57 m停留30 min、45 min或60 min后(30±5)s内减至常压,单纯辐射组不进行高气压暴露.出舱后0.5 h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和死亡情况,分别于3 h和72 h取血(腹主动脉)和肺组织,分析肺湿/干重比(W/D)、肺组织病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辐射组比较,辐射+低负荷减压组大鼠伤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伤死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减压结束后3 h肺W/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结束后72 h肺W/D均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辐射组大鼠肺间质轻度水肿;辐射+低负荷减压组大鼠肺组织水肿明显,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红细胞渗出;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肺组织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更为严重.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辐射组比较,各辐射+减压组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TXB2水平均升高(P<0.05),SOD活性均降低(P<0.05);与辐射+低负荷减压组比较,辐射+中负荷减压组和辐射+高负荷减压组大鼠血清IL-1β、IL-6、MDA、ICAM-1、TXB2水平均增高(P<0.05),SOD活性均降低(P<0.05);除空白对照组外,与减压结束后3 h比较,各组大鼠减压结束后 72 h血清IL-1β、IL-6、TNF-α、MDA、NO、ICAM-1、TXB2 水平均降低(P<0.05),SOD活性均增强(P<0.05).结论 高减压负荷可致辐照+高气压暴露的大鼠伤死率增高,辐射和减压复合损伤效应的潜在机制可能与炎症、免疫应激、氧化损伤、血管舒缩活性和凝血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血液储存标准》修订的思考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近正式批准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WS 399-2023《血液储存标准》是WS 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的最新修订版本,主要规定了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血浆、辐照血等的储存要求,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是安全用血的基础和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的制备与止血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探究铁离子功能化羧甲基甲壳素基微球(Fe@CM-g-AA)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Fe@CM-g-AA微球的形貌;采用CCK-8 和溶血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相容性;利用体外酶促降解实验评价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利用体外凝血实验评价微球的促凝血性能.结果:Fe@CM-g-AA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结构,在生理条件下结构稳定,在体外酶促降解至第 9 天时,降解超过 60%,显示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Fe@CM-g-AA微球对L929 和Lewis细胞均无毒性,且溶血率低于 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凝血实验中,相比于空白对照组,Fe@CM-g-AA微球体外凝血时间从 77s缩短至 57 s,能够形成更为牢固的血凝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结论:通过电子束辐照和螯合作用制备了Fe@CM-g-AA微球,该微球能够通过促进红细胞聚集和血液凝血级联反应加速血液凝固,具有作为可吸收止血材料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对比分析经过X射线辐照与Y射线辐照后悬浮红细胞相关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的变化,以评估X射线辐照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留取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其他检测均合格的2 U悬浮红细胞共49袋,分成两组,按照辐照源分别命名为γ组(21袋)与X组(28袋).将γ组与X组在采集后第13天进行相应的辐照处理,并将辐照后的血液置于2~6℃血液冷藏冰箱中保存,分别于辐照后第1天、第22天取样测定相应的质量指标.结果 辐照后第1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浓度、Na+浓度、Cl-浓度与Ca2+浓度分别为(0.10±0.03)%vs.(0.09±0.06)%、(46.50±7.94)mmol/L vs.(45.03±4.65)mmol/L、(99.44±3.86)mmol/L vs.(100.83±4.79)mmol/L、(68.35±2.79)mmol/L vs.(67.59±1.26)mmol/L、(0.40±0.11)mmol/L vs.(0.43±0.08)mmol/L.辐照后第22天,X组与γ组的溶血率、K+浓度、Na+浓度、Cl-浓度与Ca2+浓度分别为(0.29±0.07)%vs.(0.27±0.06)%、(64.22±4.58)mmol/L vs.(63.05±3.57)mmol/L、(81.50±5.56)mmol/L vs.(81.76±3.91)mmol/L、(68.72±1.97)mmol/L vs.(68.28±1.36)mmol/L、(0.39±0.10)mmol/L vs.(0.41±0.04)mmol/L.对X组与 γ组同一保存时间的同一质量指标进行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X组与γ组的溶血率与K+浓度均明显增大,Na+浓度均显著降低,而Cl-浓度与Ca2+浓度则无变化.结论 悬浮红细胞经X射线与γ射线辐照后的质控指标与理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基于安全性考虑,X射线辐照仪可完全替代γ射线辐照仪用于制备辐照血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去铁胺促进亚致死剂量X射线辐照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去铁胺(DFO)对亚致死剂量X射线辐照C57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C57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全身亚致死剂量辐照组(TBI组)、DFO治疗组(DFO组),每组10只.经5.4 Gy、1.0 Gy/min X射线全身辐照后,DFO组小鼠每天经皮下注射给予100 mg·kg-1 DFO溶液,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隔2d称小鼠体质量,给药10d后每组随机处理5只小鼠,检测血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CD34+细胞比例及骨髓有核细胞中凋亡、铁死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1、cleaved 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GPX4及SLC7A11的表达;给药20d后处理每组剩余的5只小鼠,分别检测血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病理学等.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BI组和DFO组小鼠体质量在第3天明显降低(P<0.05),第6天TBI组小鼠体质量降至最低(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辐照后第10、20天TBI组小鼠血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1或P<0.001),骨髓病理显示TBI组小鼠骨髓造血组织及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出现脂肪空泡等,并且在辐照后第10天TBI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中cleaved PARP-1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TBI组相比,在辐照后第10天DFO组小鼠骨髓中CD34+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01);骨髓中cleaved PARP-1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GPX4、SLC7A1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及骨髓微环境中VEGF表达增加(P<0.05);与TBI组相比,在辐照后第20天DFO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或P<0.01),并且骨髓病理显示骨髓造血组织及有核细胞增加.结论 DFO可能通过抑制骨髓有核细胞凋亡、铁死亡,并促进骨髓微环境中VEGF表达及CD34+细胞增殖来改善亚致死剂量辐照小鼠骨髓造血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方法 选取2014-2020年我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平台血液中心16家,分析其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耗材、去除白细胞、血液辐照和血浆成分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情况.结果 16家血液中心中,11家(68.75%)采集全血使用旁路系统分流前端血液.14家(87.50%)开展红细胞成分血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其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控抽检结果显示,200 ml规格白细胞残留量平均值为(0.18~0.42)× 106/袋,3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22~0.33)× 106/袋,400 ml规格的平均值为(0.78~0.86)× 106/袋.16家(100.00%)单采血小板均去除白细胞.12家(75.00%)进行红细胞成分血和血小板成分血发放前辐照,辐照技术使用率呈现较大差异.11家(68.75%)血浆成分血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结论 具有旁路系统的血袋分流前端血液、去除白细胞、辐照和病原体灭活等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使用率在不同血液中心呈现较大差异,应用血液成分制备技术预防输血传染病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