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利尿解表法辨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解表法为中医重要治法,历代医家多将此法进一步细分为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和扶正解表法等.基于肺与膀胱相通、皮毛与膀胱相应及汗尿同源等理论,小便亦为邪气之出路,故当有利尿解表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确提出利尿解表法,但研究相关条文发现,治疗表证兼水饮内停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苓散,治疗表证兼有湿邪之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均可起到利尿解表的作用.将此法运用于临床,效果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以温为要,以通为顺”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阳气亏虚是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病机关键,病变脏腑涉及肺、脾、肾、心,水瘀互结是其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以温为要,以通为顺”为本病基本治则,临床自拟肾病方作为基础方,肺病者配伍益肺宣散之品,常合用玉屏风散加减;脾病者配伍温阳健中之品,常合用实脾饮加减;肾病者配伍温肾固摄之品,常合用右归丸加减,心病者配伍辛温通窍之品,常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李发枝治疗咳嗽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以探究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李教授治疗咳嗽的病历,采用Excel 2016及R语言4.2.1,多维度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通过因子分析探索高频功效分类,聚类分析区分药物群组,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占比及归经流年分析。结果:共纳入4 746首处方,涉及中药270种,总频次57 700次,用药性味以温性药最多,寒性药次之,温药以辛温、苦温为主,寒药以辛寒、甘寒、苦寒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肝经。频次排名前35位中药可聚类为9组,群组1:紫苏子、苦杏仁和麻黄;群组2:辛夷、蝉蜕和甘草;群组3:前胡、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和款冬花;群组4:白芷、羌活、陈皮、黄芪、升麻和黄连;群组5:薏苡仁、芦根、桃仁和冬瓜子;群组6:紫苏叶;群组7:柴胡、乌梅、枳实、黄芩和白芍;群组8:细辛、桂枝、干姜、五味子和清半夏;群组9:茯苓和炙甘草。流年分析显示,近3年炙甘草、茯苓、枳实等使用比例逐渐提高。结论:李教授治疗咳嗽以肺与脾胃为核心,临床用药注重升降相因、寒温并用,近年来更加重视从中焦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讨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的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讨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CKD-aP)的病机及治疗。认为CKD-aP始于肾气亏虚,以湿浊、瘀血、寒、热、浊毒为标,最终导致肾不运水,发为“肾燥”。提示治疗CKD-aP应以“辛以润之”为核心,根据疾病发展阶段及矛盾的主次,分别采用辛温(热)宣散、辛寒(凉)宣泄的治法,帮助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运行,从而促进疾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南宋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中医治疫特色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南宋时期浙江地区疫病流行规律与浙江医家治疫特色.[方法]筛选南宋浙江府志、县志、卫生志等史料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南宋浙江疫病流行情况及医家治疗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南宋浙江有42个疫病之年,疫病频度为27.63%,总体上表现为南宋中期疫病最频繁.春夏季节为疫病多发期,86.05%的疫病发生在春夏季节.疫病分布集中在杭州、温州等滨湖沿海人烟稠密地区.南宋浙江医家擅用运气理论预测疫病,以运气学或五行分类疫病,在方药上重用辛温燥湿之药祛湿化浊,兼用顾护正气之品扶正祛邪.[结论]南宋浙江疫病频发,医家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对中医疫病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内虚外损"理论辨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总结尚莉丽教授基于"内虚外损"理论辨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经验,认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脏腑娇嫩、正气不足,谓之"内虚";外邪反复侵袭,寒热兼夹,损伤气、血、精、神,谓之"外损";"内虚外损"导致患儿反复感邪,身心受累,影响生长发育."内虚外损"理论突出内、外因素对儿童RRTIs的影响,反映了病机演变规律,从而有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急性感染期风热证治以辛凉清散,风寒证治以辛温开闭,虚实夹杂证活用攻、补、和、托诸法,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感染间歇期以扶助正气为目的,兼顾上、中、下三焦,采取益肺、健脾、补肾等治则,为儿童RRTIs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湿邪从化"探析肠癌的病机及辨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肿瘤之缠绵难愈源自其病机复杂,变化多端.肠癌作为一种典型的肠道紊乱性肿瘤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化"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是对疾病病机变化进行阐释的中医理论."湿邪从化"作为中医"从化"学说的分支部分,其观点恰好可以阐释肿瘤湿阻证候发生、发展及转化的机理.肠癌患者出现"湿从热化"或"湿从寒化"或"寒热错杂"的相关证候,正是"湿邪从化"演变的体现.临床治疗肠癌当以祛湿为法,强调平衡湿邪,关注患者机体的寒热、虚实,分别以清热祛湿、温阳散寒、调和寒热、畅达气机等为主要原则,并灵活加以辛温发散、滋阴润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祛瘀解毒、分利三焦等药物,使湿祛而肠腑通降.总之,本文基于"从化"学说,认为"湿邪从化"贯穿于肠癌病机演变的始终,提出从湿论治肠癌,以期充实肠癌的中医病机理论内涵,亦为临床辨治肠癌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含细辛方剂组方配伍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对本书含细辛方组成药物进行考证、梳理;通过分类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频率等,结合方剂主治,对含细辛方组方配伍规律进行总结、提炼.结果:本书 15 首含细辛方共配伍药物 39 味,累计运用 9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三味药为蜀椒与桂各 11 次、姜 9 次.按功效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最多的为温里药,其使用总频次为41 次;使用频率排第二的药类为化痰药、补虚药和清热药,各使用7 次.按药性分类,与细辛配伍使用药物药性以温热类药物为主,共使用63 次.结论:本书含细辛方配伍规律是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异类药物相反相成运用为辅."细辛-花椒-桂-姜"的配伍结构辛温散寒、通痹止痛,既切中病机,又针对症状,是本书细辛方以同类药物相辅相成运用为主的配伍规律的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聚于胃,关于肺"探讨仲景治咳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咳嗽"首见于《黄帝内经》,"聚于胃,关于肺"是《黄帝内经》对咳嗽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至今仍为指导临床治疗咳嗽所遵循.肺与胃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聚于胃,关于肺"为指导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世咳嗽的辨证治疗澄清本源,理清思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肺系咳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他认为引发咳证的重要因素是水饮聚于肺胃,治疗当肺胃并重,治疗多选用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等药物,常用补虚药以培土生金,散邪药以清泄肺胃,辛温药化肺胃水饮.仲景潜方用药,用药剂型丰富,重视治病求本,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论体系.该文从中医"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角度论述仲景治咳所用方药及配伍规律,为扩宽临床咳证的中医治疗思路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伤寒瘟疫条辨》疫病证治特点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基于《伤寒瘟疫条辨》,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组方、复病治疗等角度探讨杨栗山疫病证治特点.疫病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所致,病机是阳热怫郁,治疗疫病以逐秽为第一要义,轻者用清法,选用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者用泻下法,选用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升降散轻重皆可使用.杨栗山应用下法时不拘结粪,下不厌早.素体虚弱气、血、阴、阳严重不足者感受疫病须攻补兼施.杨栗山认为疫病出现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者,非表有实寒,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汗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