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氧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42岁男性患者因醉酒后摔伤,伤口污染严重,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预防感染。首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约2 min(注入药液约4 ml)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12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测不到,血氧饱和度0.80。立即停用左氧氟沙星并给予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抗过敏治疗。2 min后,患者心率降至50次/min,呼吸减弱至8次/min,皮肤紫绀。诊断为过敏性休克,Ⅱ型呼吸衰竭。立即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气囊辅助通气,去甲肾上腺素抗休克。3 h后,患者出现茶色尿,肌酸激酶、肌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清肌酐升高;肌酸激酶峰值达17 160 U/L,肌红蛋白>3 000 μg/L,血清肌酐峰值达492 μmol/L,考虑横纹肌溶解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给予血液滤过、血浆输注、纠正酸中毒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0 h后,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继续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逐渐好转。34 d后,患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酐均恢复至正常值。38 d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撤离呼吸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氧疗工具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自制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观察呼吸器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方法:基于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的特殊性和院感的要求,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医护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并于2020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援鄂期间用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肿瘤中心收治的22例需要氧疗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新型简易呼吸器包含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呼吸器:ZL 2015 2 0410623.6,一种流体开关及吸氧装置:ZL 2017 2 0873509.6),主要由麻醉面罩、过滤器(人工鼻暂替)、L型连接管、软性呼吸囊、连接管和弹性固定带组成。使用时,用弹性固定带将麻醉面罩固定于患者口鼻处,将连接管插入氧表接口,调整氧流量为6~10 L/min,待软性呼吸囊充满后立即打开L型连接管上的排气口,排放体内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氧气;调低氧流量至2~3 L/min,通过软性呼吸囊起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RR),并随时调整氧流量。观察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RR和心率(HR)的变化,并收集部分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 结果:22例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10 min后SpO 2即较应用前明显升高(0.994±0.007比0.952±0.017, P<0.01),RR即较应用前明显降低(次/min:27.59±3.63比29.64±3.81, P<0.01);应用1 d后,各指标进一步改善。接受血气分析的13例患者经血气分析均提示无二氧化碳蓄积现象。 结论:新型简易呼吸器可显著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同时可通过过滤器过滤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减少气溶胶的形成,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烧伤后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衍生的亚油酸代谢产物能驱动病理性炎症并损伤关键先天免疫细胞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西方饮食中,脂肪酸组成已从饱和脂肪酸转变为以亚油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过去50年中,亚油酸在饮食中含量逐渐增加,已成为人体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膳食脂肪酸。PUFA衍生出的氧自由基能调节多种生物功能。环氧脂肪酸代谢产物细胞色素P450形成的亚油酸(EpOME)可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水解为二氢十八碳烯酸(DiHOME)。低浓度的DiHOME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较高浓度的DiHOME被认为是血管通透性和细胞毒性物质且与严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ARDS相关。此外,高EpOME水平也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然而,这些研究都未监测DiHOME水平。考虑到烧伤也存在类似的病理生理情况,该文作者研究了DiHOME在烧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13?DiHOME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活化,同时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此外,烧伤小鼠的血清DiHOME浓度显著升高,且其可被1?三氟甲氧基苯基?3?(1?丙酰基哌啶?4?基)尿素(TPPU,一种sEH抑制剂)抑制;TPPU还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轻了烧伤小鼠的先天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坏死。该研究结果表明,DiHOME是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驱动因素,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损伤单核细胞的功能。因此,抑制sEH可能是一种改善烧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果莸脂溶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光果莸脂溶性化学成分及抗氧化能力。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光果莸不同部位脂溶性成分,以脂溶性成分对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以半抑制浓度(IC 50)值为参考指标,评价光果莸不同部位脂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分别从光果莸茎、叶、花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31、40、62种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占多数。光果莸不同部位脂溶性成分均有较好的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作用,其自由基清除率依次为叶<花<茎。结论:光果莸脂溶性成分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肠吸收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制备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luteolin nano-suspension,LNS),以提高木犀草素的水溶性、溶出速度和小肠吸收.方法 采用微沉淀-高压匀质法制备LNS,以粒径、稳定性、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法对处方进行了初步优化.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对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再采用桨法考察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度,通过大鼠外翻肠模型实验,考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部位的肠段对药物的吸收情况.结果 以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α-tocophero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作为稳定剂,稳定剂与药物质量比为1∶1时,可以制备得到粒径为210nm左右,分散性和储存稳定性良好的LNS;其ζ电位在(-16.30±0.78)mV,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LNS呈均匀分散的球形或椭圆形纳米粒;DSC和XRPD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成LNS后,没有改变木犀草素的结晶状态;而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LNS可以明显提高木犀草素的过饱和溶出度;外翻肠实验结果证实,LNS虽然不能改变木犀草素在小肠中的吸收部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木犀草素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结论 所制备的LNS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水溶性、溶出速度和小肠吸收,用于木犀草素口服给药的潜在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Meta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肥胖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文献荟萃分析法(Meta)评估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型肥胖的治疗作用,再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方法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肥胖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 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腰臀比作为结局指标,评估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型肥胖的治疗作用.从GEO数据库中下载糖尿病肥胖的相关基因,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中下载参苓白术散的作用靶点,对两者的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再根据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蛋白质;制备糖尿病肥胖小鼠的模型,分组后进行参苓白术散的灌胃治疗,2 周后测量各组小鼠体质量、血糖、Lee's指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脂肪细胞体积变化,测量小鼠血清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及核心靶点蛋白质的浓度.结果:共纳入 9 篇文献,数据完整,未发现发表偏倚,评估为low risk.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后,BMI、HbA1c、2 h PG、Homa-IR和腰臀比均得到明显改善;参苓白术散-糖尿病肥胖的交集靶点共 59 个,核心靶点为载脂蛋白E(APO-E)、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参苓白术散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对油酸的反应(GO:0071400)、转化生长因子 β1 生产的正调控(GO:0032914)和纤溶酶原激活的负调控(GO:0010757)等生物学功能,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hsa01040)、脂肪酸代谢(hsa01212)等信号通路来治疗糖尿病肥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参苓白术散灌胃治疗后的小鼠血糖变化不显著,体质量和Lee's指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脂肪细胞直径明显缩小,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及APO-E、IGF-1、PAI-1 水平均呈现下调趋势.结论:结合Meta分析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参苓白术散对糖尿病肥胖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合成,减少糖和脂肪的转化,纠正机体能量代谢失衡,调控自噬促进脂肪组织的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油基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开发油基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的含量.方法 N,N-二甲基甲酰胺经处理去除甲醛本底后作为样本分散提取剂,氘代甲醇作为内标,顶空-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性涂料中甲醛,内标法定量.结果 甲醛在1~400 mg/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与甲醛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999 4;甲醛在不同剂型涂料中低、中、高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97.5%~10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8%~2.6%之间;方法检出限为5 mg/kg,定量限为10 mg/kg.对市售6种不同类型水性涂料样本进行测定,其中4份样本检出甲醛,含量在21.5~41.8 mg/kg之间.结论 本法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分散剂,利用其对脂溶、水溶性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达到对各种基质水性涂料样本较好的分散效果,利用其沸点高,饱和蒸气压低,有利于甲醛逸出,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通过顶空净化和串联质谱测定有效降低了基质干扰,采用分子结构与甲醛接近的氘代甲醇作为内标,校正了样本基质对测定的影响,提高了定量的准确性,方法操作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高、准确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种湿消解法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尿中总砷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比较硝酸、硫酸、高氯酸混酸与过硫酸铵两种消解法-原子荧光测定尿中总砷的方法.方法 前处理分别用硝酸、高氯酸、硫酸混酸在 310℃下对尿样消解 1h后加硫脲-抗坏血酸还原样品和用饱和过硫酸铵溶液在 310℃下对尿样消解 1h后加入硫脲-抗坏血酸还原,进入原子荧光仪检测.结果 在 1.00~20.00 μg/L砷含量范围内,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106.587x-11.979,相关系数优于 0.999 0,混酸消解法的精密度 2.06%~3.03%,平均加标回收率 101.2%~104.3%,检出限0.012 μg/L;饱和过硫酸铵消解法的精密度 3.31%~4.05%,平均加标回收率 97.9%~101.6%,检出限 0.006 μg/L.结论 两种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均符合卫生标准《尿中砷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WS/T 474-2015)的要求,适于大批量尿中总砷含量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NaHCO3胁迫下马铃薯根系代谢组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分析马铃薯根系对NaHCO3胁迫的代谢组学差异,揭示不同马铃薯品种响应NaHCO3胁迫的代谢分子机制,为优化马铃薯育种、栽培技术措施以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V7'和'康尼贝克'2个品种幼苗根系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浓度梯度(CK、10 mmol/L、20 mmol/L、30 mmol/L、40 mmol/L、50 mmol/L)NaHCO3溶液模拟碱胁迫,胁迫7 d后,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LC-MS)技术及多维统计学对2个马铃薯品种根系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NaHCO3胁迫下,'V7'根系中检测到160种代谢物上调、91种代谢物下调,'康尼贝克'根系中125种代谢物上调、52种代谢物下调.(2)2个品种各筛选出10条差异代谢通路,其中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由组氨酸和嘌呤衍生的生物碱合成以及嘧啶代谢这4条差异代谢通路是马铃薯根系响应碱胁迫的关键代谢途径.(3)糖类、酰胺类化合物、胺类、含氧有机化合物、生物碱、酚酸类、菑体-皂苷元等差异代谢物均参与到了马铃薯响应NaHCO3胁迫的复杂调控网络中.[结论]筛选出马铃薯根系响应NaHCO3胁迫的关键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途径,耐碱性品种'V7'与碱敏感性品种'康尼贝克'二者根系代谢组学存在差异性;同时,同一个品种不同胁迫程度下其根系代谢与CK也存在差异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尿囊素这3类差异代谢物含量的积累是'V7'根系代谢过程活跃、耐碱性能力强于'康尼贝克'的重要特征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血液中硫化氢的LC-MS/MS法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测定血液中硫化氢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方法 取0.2 mL血液样品,并加入0.8mL饱和硼砂溶液进行稀释.在试管中取1mL含有0.1%甲酸的乙腈溶液,依次加入0.1mL稀释液和0.1 mL1%三嗪水溶液.混合均匀后,静置30min.之后,通过离心和膜过滤,样品供LC-MS/MS分析.结果 在10~2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硫化氢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8 5.检出限为5 ng/mL,定量下限为10 ng/mL.在3例硫化氢中毒案例中,检测出3名死者血液中存在硫离子,浓度在0.17~0.56 μg/mL之间.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用于测定血液中硫化氢的LC-MS/MS方法,可满足硫化氢中毒案件的检测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