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调热休克蛋白B8在视神经损伤中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敲低热休克蛋白B8 (HspB8)对鼠视神经钳夹(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敲低HspB8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 2-小发夹HspB8 (shHspB8)-绿色荧光蛋白(GFP)。雄性C57BL/6J小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NC组、AAV2-shHspB8组、ONC+AAV2-shHspB8组、ONC+AAV2组,分别为10、20、16、10、10只,双眼均作为实验眼。建模后3、7 d,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HspB8蛋白相对表达变化;GFP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AV2-shHspB8-GFP转染情况。建模后5 d,视动反应(OMR)、暗适应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f-ERG)检测各组小鼠视敏度、振荡电位(OPs )、明视负向反应(PhNR)振幅和潜伏期;视网膜铺片计数各组小鼠RG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Welch法校正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3组小鼠视网膜中HspB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63, 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5组小鼠视敏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波、b波、OPs、PhNR振幅下降,b波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NC3组、ONC5组、ONC7组小鼠RG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4.90, P<0.01 )。病毒转染后4周,转染率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V2-shHspB8组视敏度,a波和b波、OPs、PhNR振幅、RG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5+AAV2-shHspB8组RGC计数较ONC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2, P<0.01 )。 结论:ONC诱导HspB8在视网膜中表达,导致RGC死亡并损害小鼠视功能;下调HspB8对ONC所致的RGC死亡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炎链球菌StkP激酶胞外区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位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肺炎链球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P胞外区(EC-StkP)基序(motif)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EC-StkP的3个motif(SXXK)依次和全部突变为AXXA,将突变后得到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进行克隆表达,SDS-PAGE联合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查目的重组突变蛋白(EC-rStkP)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分别提纯突变蛋白。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200)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法(Biacore t200)检测突变蛋白与青霉素(PCN)和头孢噻肟(CTX)结合能力。结果:PCN和CTX均不能与第1个、第3个以及3个motif均突变的蛋白质结合,但第2个motif突变后还能与CTX有较弱结合,而与PCN却不能结合。结论:肺炎链球菌StkP激酶胞外区的3个motif都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且以与第1个motif和第3个motif结合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结构的流感疫苗设计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流感病毒在人类中的传播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由于其高度可变的抗原结构,常规疫苗难以构建持久的保护作用,开发具备跨亚型保护能力的疫苗成为研究人员面临的挑战。而近十余年发展形成的基于结构的疫苗设计策略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它注重抗原表位的作用,将蛋白质结构信息用于抗原设计,以得到稳定、高效且具有跨亚型保护作用的重组抗原,为流感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综述汇总现阶段流感病毒中常见抗原的结构特点与表位特征,主要针对流感病毒的3种表面蛋白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2(M2),分别讨论结构疫苗学在这些抗原设计中的应用与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釉基质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在牙骨质形成前沉积在发育中的牙根表面,并可能在牙骨质形成中发挥作用,釉原蛋白(amelogenins,Am)是EMP中的主要组分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EM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EMP可通过影响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作用于各类牙周组织再生相关细胞,发挥促进血管形成、抗炎抑菌和加速组织愈合等功能,从而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效果(新生牙骨质、牙槽骨并有牙周膜功能性穿通)。单独使用EMP或EMP联合植骨材料或屏障膜,可用于骨内缺损、上颌颊侧和下颌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再生性手术治疗;EMP还可以辅助治疗退缩类型为1或2类的牙龈退缩,使暴露的根面重新获得真正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学界对EMP的牙周再生原理和当前临床应用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展望EMP未来的发展。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重组的人Am以替代动物来源的EMP,研究EMP与其他胶原生物材料的联合应用,以及探讨在重度牙周软硬组织缺损和种植体周病变中EMP的具体应用方式,都是未来EMP相关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蛋白重组技术在制备视黄醇结合蛋白质控品和候选参考物质中的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蛋白重组技术低成本、快速制备高浓度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hRBP4)参考物质,解决临床hRBP4高值参考物质难以获取的需求。方法: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查找hRBP4的互补DNA序列,经大肠埃希菌密码子优化后人工合成,然后将DNA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以构建重组hRBP4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至 E. coli BL21感受肽中,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如温度、转速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等)、诱导质粒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His融合标签纯化,获取纯化后的hRBP4重组蛋白。 结果:DNAMAN软件对比显示编码hRBP4蛋白的碱基序列完全正确,成功构建重组hRBP4原核表达质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亲和纯化产物中可清晰可见约相对分子质量26 000电泳条带;临床尿液和血清hRBP4常规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纯化的hRBP4蛋白,且稀释倍数与检测浓度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结论:成功构建重组hRBP4高水平表达系统,重组hRBP4蛋白纯度大、浓度高、生产周期短,有望在室间质量评价质控品和有证参考物质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然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胶原蛋白是一种构成动物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高分子蛋白质,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胶原蛋白由于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与可降解性等优点,可被用作敷料或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创面修复。根据材料来源,胶原蛋白可被分为天然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是从哺乳动物和鱼类中直接提取的;而重组胶原蛋白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来源包括微生物、动物或植物重组表达体系。该文总结了胶原蛋白的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不足等,胶原蛋白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创面修复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以及中国胶原蛋白产业的市场规范对创面修复领域的影响,并对研发胶原蛋白相关产品的注意事项等做了进一步说明,旨在为选择合适来源的胶原蛋白进行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rkaa2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调控作用及Prkaa2和Rps6ka1间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亚基α2(protein kinase AMP-activated catalytic subunit alpha 2,Prkaa2)与核糖体蛋白S6激酶A1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A1,Rps6ka1)的关系及Prkaa2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重组蛋白TGF-β1诱导NRK-52e细胞制备纤维化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系NRK-52e细胞(对照组)和10 ng/ml TGF-β1诱导12、24、36 h的NRK-52e细胞中Prkaa2的表达水平。于NRK-52e贴壁生长达30%时加入Prkaa2低表达慢病毒,转染72 h后收集细胞,并于Prkka2低表达慢病毒组及Prkaa2空病毒组中用qRT-PCR检测Prkaa2敲减效率。设立TGF-β1诱导、Prkaa2RNAi+ TGF-β1诱导和Prkaa2空病毒+TGF-β1诱导3个实验组,同时以正常未作任何处理的NRK-52e细胞系为对照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rkaa1、Prkaa2、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Caspase9)和p53基因(p53)的表达。从Prkaa2RNAi+TGF-β1诱导组和Prkaa2空病毒+TGF-β1诱导组中分别选取3个生物学重复样本,通过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测序结果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然后,在Prkaa2RNAi+TGF-β1、Prkaa2空病毒+TGF-β1诱导2个实验组中验证Prkaa2、Rps6ka1的表达。结果:qRT-PCR及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TGF-β1诱导12 h时NRK-52e细胞中Prkaa2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 368±0. 083和1. 311±0. 007,与对照组1. 000±0. 123和1. 159±0. 0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qRT-PCR实验结果显示Prkaa2空病毒组相对表达量为1. 042± 0. 302,较Prkaa2低表达慢病毒组为0. 171±0. 165 ,Prkaa2 mRNA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23)。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TGF-β1诱导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为2. 89±0. 04,较对照组3. 82±0. 03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TGF-β1诱导组Prkaa1相对表达量为1. 04±0. 04,较对照组1. 06±0. 05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TGF-β1诱导组α-SMA、Vimentin和Bax、Caspase9、p5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 60±0. 03、1. 07±0. 07、1. 81±0. 02、1. 17±0. 04、0. 62± 0. 01,均较对照组2. 95±0. 04、0. 74±0. 03、1. 00±0. 04、0. 77±0. 05、0. 37±0. 01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Prkaa2RNAi+TGF-β1诱导组E-cadherin相对表达量为3. 57±0. 03,较空病毒+ TGF-β1诱导组3. 04±0. 15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Prkaa2RNAi+ TGF-β1诱导组Prkaa1相对表达量为1. 03±0. 05,较空病毒+TGF-β1诱导组1. 05±0. 06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Prkaa2RNAi+ TGF-β1诱导组Prkaa2、α-SMA、Vimentin和Bax、Caspase9、p5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 54±0. 02、3. 21±0. 07、0. 44±0. 03、1. 16±0. 08、0. 94±0. 03、0. 44±0. 03,均较空病毒+TGF-β1诱导组0. 89±0. 01、3. 49±0. 06、0. 98±0. 07、1. 87±0. 02、1. 21±0. 04、0. 65± 0. 03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芯片测序结果显示核糖体蛋白S6激酶A1(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A1,Rps6ka1)下调。蛋白质印迹法和qRT-PCR验证结果提示,Prkaa2RNAi+TGF-β1诱导组Rps6ka1表达相对表达量为0. 60±0. 02、0. 590±0. 026,较Prkaa2空病毒+TGF-β1诱导组1. 15±0. 04、1. 003±0. 080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Prkaa2与Rps6ka1存在正向调控关系,抑制Prkaa2可以改善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p200类天疱疮7例临床及免疫血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7例患者血清IgG抗体均结合于盐裂皮肤的真皮侧,以真皮提取物为底物的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200 000蛋白处有条带。4例呈经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2例初起呈湿疹样损害,1例类似线状IgA大疱性皮病。6例循环IgG抗体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C端重组蛋白。4例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对高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4 mg·kg -1·d -1)治疗抵抗;2例对米诺环素、氨苯砜治疗反应好;1例失访。4例患者在随访平均22.5个月时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在随访平均8个月时达到最小剂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 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多样,重组Lnγ1-C端可作为可靠的抗原底物用于检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部分患者最终可达到完全缓解并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讨论银离子对大肠埃希菌BL21(DE3)宿主中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频率的影响。方法:将pUCINT及pACINAD两种重组质粒依次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命名为HS2。实验组分别使用含0.3 μg/ml、0.6 μg/ml和0.8 μg/ml银离子LB液体培养基,对照组使用普通LB液体培养基,银离子通过硝酸银提供,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 h。菌株培养完成后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发生重组反应的整合子拷贝数和总的整合子拷贝数,二者比值即为整合频率。同时通过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分析整合频率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菌株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qPCR测定的对照组HS2菌株的整合频率为1.79×10 -5(1.44×10 -5,3.13×10 -5),实验组中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为2.07×10 -5(1.49×10 -5,2.67×10 -5),0.6 μg/ml银离子组为2.25×10 -6(1.47×10 -6,4.54×10 -6),0.8 μg/ml银离子组为1.69×10 -6(0.22×10 -6,3.08×10 -6)。实验组中0.6 μg/ml银离子组与0.8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0.3 μg/ml银离子组整合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独立表型筛选法测定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且质谱分析得出经银离子作用的菌株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结论: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对细菌整合子捕获耐药性基因盒频率存在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