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VAS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实施传统工作顺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6 580份医嘱作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传统工作顺序基础上进行PIVAS集中调配模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7 164份医嘱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配置差错率、摆药差错率、核对包装环节差错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认知、职业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药品破损率、调配错误率、退药错配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输液批次分配错误率、输液贴签错误率、成品输液放置错误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核对包装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设备运行、环境管理、针刺伤、体液污染4个维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职业风险事件总发生率(17.86%)低于实施前(46.43%),实施后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AS在集中调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药品人均配置速度,减少配置药物、摆药及核对包装环节差错发生,增强风险管理认知,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改善工作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于天源教授临床调神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中医治病强调调神、治神,调神在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于天源教授在治疗以"神伤"为主要病机的各类疾病时强调医者、患者应遵循调神四要点"稳静中调神、守神达调神、调神不扰神、语音诱导调神",并将此观念融入到针灸、推拿临床调神,既是对中医经典的继承,也是临床创新.针灸调神强调重用背俞加膈俞、头面四穴结合辨证调神,推拿调神强调依次按照放松安神、通经调神、枢机调神、温热养神顺序施用相应手法调神.本文系统总结于教授调神经验,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 例中风偏瘫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8.617,P=0.00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10.390,P<0.001);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行走不稳、肢体麻木、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得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t=15.961,P<0.001),MMSE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8.256,P=0.002);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t=8.290,P=0.009;t=6.055,P=0.043).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新安医家徐春甫与吴崑针药并用思想异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本文阐发徐春甫、吴崑两位新安医家对针药并用思想的异同.徐春甫与吴崑二家在针药并用思想上均强调辨证,论脏腑气血脉,突出医家在行针用药之前进行相关诊察的必要性;其次两位医家都重视审气保元,治神为要,意指医家在临床治病过程中要修养和神,顾护元气;再者两位均突出取穴精确,讲究体位,他们的体位取穴法便于临床工作,也体现出两位医家严谨的医术风采;此外均提出刺从时序,方宜有序,强调针刺用药应重视时机,顺应天时,否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徐春甫更多关注灸法,强调施灸顺序、灵活灸疗壮数、处方配穴而灸,临床治疗中注重技巧,针有其法.吴崑更多关注针药理无二致,作用相符,具体表现在药有炮炙,针有作用;药有君臣佐使,穴有阴阳配合,强调针药各有所长,因病制宜,更将针药并用思想精于临床,坚持辨证论治,遵循六经八法,主于脾胃,妙于升阳,气血兼调,刚柔相济.两位医家的思想互补互用,通过对比研究,能够从全方面把握针药并用的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刺联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针刺联合推拿及中药外敷,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乳房局部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ratio,NE%)].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肿痛、红肿面积及乳汁分泌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乳房肿痛、红肿面积及乳汁分泌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乳房肿痛消失时间及通乳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CRP、TNF-α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炎性因子CRP、TNF-α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WBC、ESR及NE%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常规WBC、ESR及NE%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未进行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后续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结论 针刺联合推拿及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炎性反应,促进血常规指标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石学敏院士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经验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总结石学敏院士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经验.卒中后吞咽障碍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闭阻,调神导气、补虚实本以治本,通关利窍以治标.通关利窍针刺方择内关守神通关、人中醒神开窍、三阴交养神补虚,择风池、完骨、翳风、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通关利窍.针刺顺序以治本穴为先,首刺内关.手法操作以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为指导规范,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病灶,内关、风池、完骨、翳风、廉泉深刺至病所,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僵硬期肩周炎的疗效及对血清5-HT、SP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观察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僵硬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2年3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僵硬期肩周炎患者6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脱落2例)和治疗组(32例,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1次/d.治疗组患者给予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毫火针隔日1次,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Murley(CMS)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及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CMS、SF-36评分及血清SP和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降低明显,CMS、SF-36升高明显,血清SP、5-HT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改善的程度更大,血清SP、5-HT水平下降更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VAS、CMS、SF-36评分及血清SP和5-H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2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3/3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僵硬期肩周炎能明显减轻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减少疼痛介质的分泌,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独活桂辛方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研究独活桂辛方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89 例寒湿型LDH患者按入组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分为 2 组,观察组 44 例(独活桂辛方联合针刺、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对照组 45 例(针刺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后对 2 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 90.70%,对照组有效率为 76.74%,观察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治疗后 1 个月随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桂辛方联合针刺、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寒湿型LDH安全有效,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腿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研究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中风后夜尿增多患者按入院就诊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合并症,根据患者夜尿增多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对症干预.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取肾俞穴、会阳穴、三阴交、足三里、八髎穴针刺治疗,配合艾灸神阙穴、关元穴,治疗6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加强排尿管理跟踪,统计两组治疗前后夜尿次数,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的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夜尿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夜尿增多的总有效率达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P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艾灸神阙、关元结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夜尿增多具有可行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予以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