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钾离子通道β亚基KCNE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钾离子通道β亚基KCNE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在2019年1至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选取338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组,于同期在本院体检人群中选取健康人310名作为对照组。运用DNA测序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KCNE2基因rs9984281位点,KCNE3基因rs9516、rs626930位点和KCNE4基因rs12621643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两组对象上述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KCNE基因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与心房颤动易感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对象年龄分别为(69±13)和(73±8)岁( P=0.077),男性分别占57.70%(195例)、40.00%(124例)( P=0.092)。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等位基因C、KCNE2基因rs9984281位点等位基因A和KCNE4基因rs12621643位点等位基因G在两组对象间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805127位点 P=0.004,rs9984281位点 P=0.001,rs12621643位点 P=0.001)。校正性别、吸烟、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后,发现上述3个基因位点频率增加会提高心房颤动患病风险,rs1805127、rs9984281和rs12621643位点的 OR值(95% CI)分别为7.064(1.559~31.997)、4.210(1.118~15.850)、2.679(1.025~6.998),均 P<0.05。 结论:KCNE1基因rs1805127位点、KCNE2基因rs9984281位点和KCNE4基因rs1262164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内干扰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抑制乳腺癌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乳腺癌原代细胞成瘤模型,探讨体内转染干扰中电导钙激动钾离子通道(KCa3.1)的表达在乳腺癌增殖、肿瘤新生血管中的效应。方法:收集随机选取的23例2018年至2019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浸润性癌新鲜组织标本,分离并体外培养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建立22例裸鼠乳腺癌原代细胞成瘤模型;合成胆固醇修饰小干扰RNA(siRNA)并鉴定其转染效率,将成瘤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siRNA干扰)及对照组(11例,阴性对照),检测体内转染Chol-siRNA干扰KCa3.1对乳腺癌成瘤组织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采用 χ2检验及 t检验。 结果:预先设计的siRNA1与siRNA2均可对乳腺癌原代细胞中KCa3.1产生有效干扰,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干扰效率为(71.03±9.97)%及(65.81±9.18)%( t=21.034、20.88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建立22例乳腺癌原代细胞BALB/c裸鼠成瘤模型,成瘤率为70.96%;成瘤组织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CNN4干扰效率,Chol-siRNA组中KCNN4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t=6.541,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成瘤组织肿瘤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照组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3.42±7.89)%,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19±4.32)%( t=11.14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CD31的阳性表达率为(17.49±4.15)%,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8±5.8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88.77±7.61)%,siRNA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17±9.62)%( t=8.27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KCa3.1参与调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成功在体内成瘤模型中验证了干预KCa3.1对肿瘤形成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NHS)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4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原发性PNHS患者20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依据血和脑脊液抗结旁区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和(或)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检测结果,比较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特征。结果: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44.0±17.2)岁,病程[ M( Q1, Q3)]2.3(1.1,11.5)个月。运动症状包括肌束颤动、肌颤搐和肌肉酸痛,肌肉痉挛和僵硬;以下肢(17例)多见,其次是上肢(11例)、头面部(11例)和躯干(9例)。19例(19/20)患者存在感觉异常和(或)自主神经障碍。13例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患者合并肺癌或胸腺病变。针极肌电图特征性异常自发电位包括肌颤搐电位(19例)、束颤电位(12例)、痉挛电位(3例)、神经性肌强直电位(1例)等,以下肢肌肉、特别是腓肠肌(12例)多见。8例患者存在后发放电位,7例出现胫神经后发放。7例患者血清抗CASPR2抗体阳性,其中3例同时存在抗LGI1抗体;1例患者单纯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与抗体阴性组相比( n=12),抗体阳性组( n=8)患者的病程更短[ M( Q1, Q3),1.8(1,2)个月比9.5(3.3,20.3)个月, P=0.012],胫神经后发放电位的出现率更高(6/8 比 2/12, P=0.019)。抗体阳性患者免疫治疗方案(多药、单药、未免疫治疗分别为6、2、0例)与抗体阴性组(3、6、3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00, P=0.023)。 结论:原发性PNHS患者运动神经兴奋症状、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和M波后发放电位均以下肢多见;临床应重视对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的识别。抗CASPR2抗体阳性的PNHS患者可能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误诊为脑卒中的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脑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anti-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1,LGI1)抗体相关脑炎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的一种亚型,是继抗NMDAR脑炎之后第二常见的AE,其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 [1]。抗LGI1抗体是抗神经元表面或者突触蛋白自身抗体的一种,发病机制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有关,主要存在于海马、杏仁核、颞叶皮层等边缘系统 [2]。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短期记忆力丧失、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aciobrachial dystonic seizure,FBDS)及低钠血症等 [3-4]。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对免疫治疗(包括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敏感 [5]。但在临床上它经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或精神疾病,这可能会延迟治疗并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包括癫痫持续状态甚至昏迷 [6]。经检索,笔者未见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误诊为脑卒中的报道。本文现报道1例以突发言语障碍、头晕及记忆力下降为首发表现,刚开始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后续因血清及脑脊液抗LGI1抗体均为阳性最终确诊为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CNQ4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钾离子通道4(potassium channel 4,KCNQ4)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或不同接噪工龄状况下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河南省某钢铁厂噪声暴露队列研究人群中选择有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为听力损失组,纯音听力测试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均≤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dB者作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86例。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场所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 TM法)检测KCNQ4基因3个SNP(rs4660468,rs4660470和rs34287852位点)。检验对照组人群的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应用COX回归方法分析基因单个位点与NIHL易感性间的关系以及随着CNE和接噪工龄的改变,不同基因型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大小。 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男性274人,女性12人,年龄、性别、饮酒、接噪工龄、CNE、高血压患病情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吸烟、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均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校正了协变量年龄、接噪工龄、噪声暴露水平、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后,发现CNE≤96 dB(A)·年分层下,在共显性模型TA/TT下,rs4660470位点携带T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2.197倍(95% CI:1.032~4.677, P<0.05);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皮素受体A抑制剂BQ-123对骨癌痛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内皮素受体A(ETA)抑制剂BQ-123对C57BL/6小鼠骨癌痛的镇痛效果,并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 Ca)通道的作用。 方法:选用C56BL/6雄性小鼠30只,体重18~2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假手术组(S组)、癌痛组(BCP组)、BQ-123组(BQ组)。BCP组和BQ组于左下肢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 6个)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则注射等量D-Hanks’液。于接种后第7~21天,BQ组腹腔内注射BQ-123(10 nmol/d),BCP组则注射等量双蒸水(10 μl/d)。于术前1 d(T0)、术后第7天(T1)、第10天(T2)、第13天(T3)、第15天(T4)、第18天(T5)、第21天(T6)测定机械痛阈值(MWT)和后足使用评分。术后第21天,取L4~L6脊髓,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K Ca通道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资料方法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 结果:BQ组于T2~T6时时间点MWT高于BCP组[(3.97±0.37) g比(3.31±0.56) g、(3.89±0.45) g比(3.22±0.88) g、(3.48±0.56) g比(2.78±0.51) g、(3.13±0.49) g比(2.20±0.33) g、(3.28±0.52) g比(1.95±0.5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367、3.418、3.571、4.744、6.734, P<0.05);于T3~T6时行走评分高于BCP组[(2.70±0.72) g比(2.20±0.49) g、(2.63±0.59) g比(1.77±0.40) g、(2.02±0.65) g比(1.30±0.51) g、(1.83±0.61) g比(1.27±0.52)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406、5.859、4.905、3.815, P<0.05);脊髓BKCa通道表达明显高于BCP组(0.27±0.03比0.18±0.02),GFAP表达低于BCP组(0.31±0.02比0.4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406、7.276, P<0.05);TNF-α和IL-1β表达低于BCP组[(286.45±15.94) pg/mg蛋白比(217.62±15.48) pg/mg蛋白、(178.28±18.26) pg/mg蛋白比(148.15±12.87) pg/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8.152、4.795, P<0.05)。 结论:腹腔内注射ETA拮抗剂BQ-123可减轻小鼠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BK Ca通道表达上调、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背根神经节Kv7.2在吗啡减轻紫杉醇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DRG)Kv7.2在吗啡减轻紫杉醇诱发大鼠神经病理性痛(NP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周龄,体质量140~160 g。实验Ⅰ 取72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8):对照组(C组)、对照+吗啡组(C+M组)、NPP1组和NPP1+吗啡组(NPP1+M组)。实验Ⅱ 取24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NPP2组、NPP2+ML252组、NPP2+吗啡组(NPP2+M组)和NPP2+吗啡+ML252组(NPP2+M+ML252组)。腹腔注射紫杉醇溶液2 mg/kg,每2 d注射1次,共注射4次,构建NPP模型。模型构建完成后,C+M组、NPP1+M组、NPP2+M组和NPP2+M+ML252组皮下注射吗啡5 mg/kg,NPP2+ML252组和NPP2+M+ML252组腹腔注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ML252 10 mg/kg,连续注射7 d。实验Ⅰ各组分别于连续给药结束后第1、3和7天,实验Ⅱ各组于连续给药结束后第7天,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冷缩足潜伏期(CWL)。行为学评估结束后,处死大鼠取DRG,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v7.2表达。实验Ⅰ于连续给药结束后第1天时,采用RT-qPCR法检测DRG Kv7.2 mRNA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DRG Kv7.2表达和C组Kv7.2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实验Ⅰ 与C组比较,C+M组各时点MWT升高,DRG Kv7.2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C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PP1组各时点MWT降低,CWL缩短,DRG Kv7.2及其mRNA表达下调( P<0.05);与NPP1组比较,NPP1+M组各时点MWT升高,CWL延长,DRG Kv7.2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大鼠DRG Kv7.2在肽能中小直径神经元、非肽能中小直径神经元和大直径神经元中存在表达,在胶质细胞中不存在表达。实验Ⅱ 与NPP2组比较,NPP2+ML252组MWT、CWL和DRG Kv7.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PP2+M组MWT升高,CWL延长,DRG Kv7.2表达上调( P<0.05);与NPP2+M组比较,NPP2+M+ ML252组MWT降低,CWL缩短,DRG Kv7.2表达下调( P<0.05)。 结论:DRG Kv7.2表达下调参与了吗啡减轻紫杉醇诱发大鼠NPP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硫氢化钠对经烧伤大鼠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硫氢化钠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下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下称正常血清),取3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成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取分离自10只1 d龄SD大鼠的表皮细胞(第3代)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用正常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和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组,分别于培养1、2、4、6、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硫氢化钠处理的50、100、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0、15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按相应试剂处理时间培养结束,提取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除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检测样本数为3外,其余指标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组仅培养4、6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t=4.02、6.42, P<0.05);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74、4.48, P<0.05或 P<0.01)。选取培养4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仅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 P<0.01)。选取150 μmol/L作为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5 min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P<0.05),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10 min及单纯硫氢化钠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 P<0.05)。仅单纯格列本脲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81, P<0.01)。选取培养5 min作为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5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的(1.62±0.08)nmol·min -1·mg -1、0.682±0.063比较,单纯硫氢化钠组细胞CCO活性[(1.99±0.09)nmol·min -1·mg -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932±0.014)明显升高( P<0.01),单纯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44±0.09)nmol·min -1·mg -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600±0.012)明显降低( 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79±0.06)nmol·min -1·mg -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744±0.071)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 P<0.05或 P<0.01)。 结论:硫氢化钠能够提高经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存活率,与减轻表皮细胞线粒体损伤有关,并且由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介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poE、GCH1、KCNJ15 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J 亚家族成员-15(J subfamily member of 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15,KCNJ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与云南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方法: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收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82 例(患者组)和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 176 名(对照组),采用PANSS和MATRICS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中文版对受试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评估,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对受试者进行 GCH1(rs72713460)、KCNJ15(rs928771)和ApoE(rs7412与 rs429358)基因4个位点的 SNPs 进行测定,比较2组间基因及基因型的差异,并以患者组各项认知功能测验结果的T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ApoE、GCH1、KCNJ15基因4个SNPs基因哑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组 MCCB 的7个认知领域 T分均低于对照组( t=-25.65~-18.27,均 P<0.001)。患者组ApoE ε3ε4 基因型频率[55/182(30.2%)与22/176(12.5%)]和ApoE ε4等位基因频率[65/182(17.9%)与30/176(8.5%)]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64 、13.55,均 P<0.001)。患者组GCH1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01~21.50, P<0.001或 P<0.05)。患者组ApoEε4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的7个认知领域的T分均低( t=4.99~17.69),GCH1-T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的6个认知领域的T分均低( t=5.75~13.36),KCNJ15-G等位基因携带者较非携带者的5个认知领域的T分均高( t =-2.99~-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或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信息处理速度、词语学习评分与携带ApoEε4和GCH1-T等位基因相关。 结论:云南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而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ApoE和GCH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背根神经节G9a与Slack通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背根神经节(DRG)常染色质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2(G9a)与钠依赖激活的钾离子通道(Slack通道)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1月龄,体重100~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组)、载体+假手术组(VS组)、载体+神经病理性痛组(VN组)和G9a敲减+神经病理性痛组(GN组)。S组2月龄时行假手术;VS组1月龄时于L 4和L 5DRG分别显微注射AAV5 1 μl,饲养至2月龄时行假手术;VN组和GN组1月龄时于L 4和L 5 DRG分别显微注射AAV5或AAV5-G9a CRISPR/Cas9 KO质粒1 μl,2月龄时采用脊神经节结扎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每组取6只大鼠,于DRG显微注射前(T 0)、造模前(T 1)、造模后3、5和7 d(T 2~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 4,5节段DRG,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G9a、组蛋白H3的赖氨酸残基9二甲基化(H3K9me2)和Slack的表达。于造模后7 d时,每组取6只大鼠,培养原代DRG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DRG神经元中的Slack电流和脊髓背角浅层兴奋性突触后膜电流(mEPSCs)的振幅和频率。 结果:与S组比较,VN组T 2~4时TWL缩短,MWT降低,脊髓背角G9a和H3K9me2表达上调,Slack表达下调,DRG神经元Slack通道电流振幅和频率降低,mEPSC频率升高( P<0.05),V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VN组比较,GN组T 2~4时TWL延长,MWT升高,脊髓背角G9a和H3K9me2表达下调,Slack表达上调,DRG神经元Slack电流的振幅和频率升高,mEPSC频率降低( P<0.05)。 结论: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与上调DRG G9a的表达,从而抑制Slack通道表达和开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