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P4F22基因突变致板层状鱼鳞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月龄,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表面覆火棉胶样膜,之后全身逐渐脱屑,2个月时火棉胶样膜完全脱落,鳞屑明显,皮肤干燥。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干燥,前胸残留紧张、有光泽且透明的塑料封皮样膜,躯干、头皮可见大片状、白色的盘状鳞屑,呈镶嵌状,鳞屑中央黏着,边缘游离。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CYP4F2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父源突变c.1137 G>A(p.W379X)和母源突变c.467 G>A(p.R156H)。诊断:板层状鱼鳞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3例MPNS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1~79岁(中位年龄36岁),其中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相关MPNST患者14例,散发性MPNST患者9例。发生于四肢7例、躯干4例、颈肩部3例、胸腔3例、脊柱旁2例、腹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条束状增生、紧密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17例(17/23,73.9%)肿瘤边缘可见神经纤维瘤样区域。低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交替镶嵌分布,形成大理石样外观。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核形不规则,呈卵圆形或锥形、子弹头样或细长波浪样,7例肿瘤细胞明显多形性,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活跃(≥3个/10 HPF),常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S-100蛋白(14/23,60.9%)、SOX10(11/23,47.8%);CD34纤维网格缺失(14/17),H3K27me3表达缺失(19/23,82.6%),1例出现SDHA及SDHB表达缺失。5例行二代测序患者中均发生NF1基因胚系或体系功能缺失性变异;4例有SUZ12基因体系突变,其中2例伴有TP53突变;1例伴有SDHA基因胚系突变及FAT1、BRAF、KRAS基因体系突变。随访1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4例死亡,且均有NF-1病史。结论:MPNST的形态学谱系广泛,基因改变复杂,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H3K27me3完全缺失是诊断MPNST的重要免疫标记,CD34纤维网格不完整常提示神经纤维瘤恶性转化,NF1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及PRC2基因复合物功能失活是较常见的分子诊断辅助依据,可能还伴有其他基因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细胞镶嵌性疾病与病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镶嵌体(mosaicism)是指个体存在两个或以上遗传学差异的细胞类型的现象。镶嵌体主要发生于受精卵形成后(postzygotic)发育分化过程中细胞基因突变。并由于基因突变发生于细胞发育不同时间或阶段,因而其遗传学变异细胞似“马赛克”式(mosaic)镶嵌分布于机体组织或器官,其相关疾病呈现为节段性、区域性、灶性分布,即镶嵌式疾病(mosaic disease)。镶嵌体现象从本质上揭示了遗传性疾病、发育性疾病、肿瘤,以及细胞和机体衰老之间的共性、联系与差异性。尤其体细胞镶嵌性基因突变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发育畸形及相关综合征、错构瘤、肿瘤发生基础,以及之间的关联性,为重新认识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基础。镶嵌体现象涉及发育、肿瘤及分子病理学多个病理领域。本文将简述镶嵌体基本概念,以体细胞镶嵌性疾病为主,概述其特点,讨论其与散发肿瘤的关系,以及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检测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质发育畸形的分型及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皮质发育畸形是以皮质结构异常、灰质异位或脑组织大小的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病变。DNA测序技术和甲基化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皮质发育畸形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皮质祖细胞中引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激活的体细胞镶嵌突变是某些类型的皮质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皮质发育畸形尤其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分类及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状汗孔角化症一家系MVD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本文报道一例线状汗孔角化症,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存在种系MVD基因c.683G>A(NM_002461)的杂合突变,其同胞兄弟携带相同的杂合突变但未出现临床表型. 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因为线状汗孔角化是一种镶嵌性疾病,出生后体细胞的二次打击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造血系统中体细胞突变的非恶性克隆扩增被称为克隆性造血,是在驱动基因突变后突变白细胞比例增加的过程.克隆性造血的遗传模式包括白血病驱动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镶嵌染色体交替和性染色体缺失.新近研究指出,由白血病驱动基因突变或白细胞Y染色体镶嵌缺失引起的克隆性造血,会影响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心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克隆性造血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机制,也是一类新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危险因素同等重要.现分析克隆性造血的遗传模式,对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展开综述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二例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位点确定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明确 2 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期在胎儿绒毛膜DNA中筛查该突变,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分布为主的多发咖啡斑、雀斑以及皮肤多发瘤体,临床疑诊为 1 型神经纤维瘤病,节段型.基因测序后明确二者分别携带NF1 基因胚胎期镶嵌突变c.1007G>A(p.Trp336?)及c.1885G>A(p.Gly629Arg).根据其为患者提供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未遗传该变异.结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可以通过检测瘤体DNA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penA和mtrR基因突变在体外诱导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penA、mtrR基因突变在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选取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临床头孢曲松敏感菌株(2012-4052、2012-15361)及低敏菌株(2012-5616),体外次抑菌浓度诱导对头孢曲松耐药,提取诱导前原代菌株及诱导后子代耐药菌株的DNA,对penA和mtrR基因进行扩增与测序.结果 菌株2012-5616和ATCC-49226分别在诱导至第26和28代时获得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的耐药菌株,菌株2012-4052和2012-15361分别在诱导至第22和36代时获得MIC≥0.5 mg/L的耐药菌株.pe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TCC-49226菌株诱导后出现A501T和G542S突变位点,另3株菌诱导前后penA基因均未出现新的突变位点;4株突变菌株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基因序列型都为ⅩⅧ,未检测到penA镶嵌状结构模式.mtrR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012-5616和ATCC-49226菌株在诱导前后均发生A39T突变,2012-4052菌株诱导后在mtrR编码区发生A39T突变.结论 penA基因中的A501T和G542S突变与mtrR基因发生的A39T突变可能在头孢曲松耐药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表现为肌肉波纹样蠕动的窖蛋白相关肌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道3例窖蛋白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肌肉病理及分子病理特点,并结合文献对本病进行回顾.方法 总结3例以肌肉波纹样蠕动为突出特点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和窖蛋白-3免疫组织化学病理特点,行CAV3和PTRF基因检测.结果 3例患者临床均有典型的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包括叩击诱发的肌肉快速收缩和肌肉隆起以及机械刺激诱发的肌肉波纹样蠕动.例1尚有手肌无力和萎缩;例2在病程早期仅表现为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起病12年后出现不对称的下肢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例3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3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或压痛.肌活检病理提示2例患者呈轻度肌源性损害,1例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肌肉窖蛋白-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例1肌膜着色呈均一性减弱,另2例为窖蛋白-3表达减弱肌纤维与表达正常肌纤维呈镶嵌样分布.基因检测发现例1有CAV3基因突变(c.80G>A,p.R27Q),另2例CAV3和PTRF基因检测均未见突变.结论 窖蛋白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可表现为肢带综合征、波纹样肌病、远端肌病、肌肉肥大、高肌酸激酶血症以及心肌病.对伴有肌肉波纹样蠕动的患者应常规行肌活检窖蛋白-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导致结节性硬化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告1例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导致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1例临床拟诊断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第二代测序法扩增TSC1和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查找基因突变位点,以200例无关健康人DNA作为对照.提取患者皮损处皮肤组织DNA,利用PCR扩增TSC2基因目的片段并测序.结果 患者临床出现面部血管纤维瘤、腰部色素减退斑、甲周纤维瘤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符合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标准.患者TSC2基因存在c.5130_5131insT突变(p.V1711Cfs*18),且瘤体DNA较外周血DNA携带更高频率突变.患者父母、无关正常对照及公开数据库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c.5130_5131insT是导致该患者较轻结节性硬化症表型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