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阴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阴茎淋巴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本文报告1例70岁男性患者,表现为龟头无痛性肿块,呈进行性增大。全身淋巴结及肝脾未触及肿大。MR平扫+增强提示:龟头软组织增厚并远端局部呈类圆形改变,与龟头周围组织信号相似,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前列腺及盆腔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活检显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全身化疗,病情完全缓解。本文回顾分析有关阴茎淋巴瘤的文献并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感染相关急性生殖器溃疡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6岁,因反复阴茎溃疡2年、复发并加重6个月,于2020年8月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龟头灼热、瘙痒,2 d后龟头、阴茎出现点状溃疡,稍疼痛,无渗出、流脓,于外院诊断为生殖器溃疡待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HIV抗体检查均为阴性,予外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洁皮肤,龟头及阴茎溃疡面逐渐增大,伴明显渗出、红肿、疼痛,后予外用中草药治疗1个月后溃疡愈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龟头、阴茎再次出现溃疡,外院诊断为固定性药疹可能,予口服甲泼尼龙和头孢类抗生素,外用中草药治疗5 d,溃疡面积增大伴红肿、部分脓性渗出物、渗血,疼痛显著,遂至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精神、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增减。否认冶游史,发病前1个月内无可疑食物及药物服用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例成年发生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发生的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AIHH)的诊疗特点并提供诊疗思路。方法:收集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3例男性AIHH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完整随访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22~40)岁,2例以"乳房增大,性功能下降"为主诉入院,1例以"性功能下降"为主诉入院。体格检查:阴茎长度6(5~6)cm,双侧睾丸体积7.96(4.70~8.82)mL;基础性激素水平:睾酮0.32(0.24~2.96)ng/mL、卵泡刺激素0.56(0.1~0.75)mIU/mL、黄体生成素0.69(0.1~1.03)mIU/mL;垂体前叶分泌的其他激素水平未见异常;下丘脑-垂体区域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其中1例患者存在垂体微腺瘤。3例患者选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泵或促性腺激素序贯治疗,1例患者在使用GnRH脉冲泵治疗后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功能逆转并持续1年,但随后仍不可逆性降低。结论:AIHH同时具有成年起病及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的特点,生育力改善仍是此类患者的重要需求,GnRH脉冲泵或促性腺激素治疗对AIHH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疗效具有波动性,应及时进行生育力保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异位睾丸13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异位睾丸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例异位睾丸患儿临床资料,从病变类型、病因、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总结诊治经验。结果:13例异位睾丸患儿年龄6~84个月,中位年龄19个月;染色体检查结果均为男性。睾丸横过异位4例,其中2例为腹膜后横过异位,1例为经腹腔对侧腹股沟横过异位,1例为经对侧腹股沟下降至对侧阴囊。睾丸同侧异位9例,左侧5例,右侧4例,异位于腹股沟皮下浅筋膜囊内5例、会阴部皮下组织2例、大腿内侧根部2例。对同侧非横过异位睾丸行开放性异位睾丸探查术;对横过异位睾丸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证实苗勒氏管残留1例。13例患儿术中均探及异位睾丸,并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6个月、12个月患侧睾丸体积分别为(239.5±73.2)mm 3、(239.0±79.5)mm 3,均较术前的(145.8±51.7)mm 3明显增大( 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B超显示患侧睾丸体积无明显变化( t=0.331, P=0.749)。13例中除1例因外伤后致睾丸萎缩外,其余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 结论:异位睾丸的诊治个体差异大,手术是异位睾丸的标准治疗方法。横过异位睾丸可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6个月是评估异位睾丸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时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手术方法增粗阴茎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现有文献报道,比较各种非手术方法增粗阴茎的优缺点。2021年4—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美容颌面外科在PubMed、Embase、Cochrane和Ovid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引用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系统综述。纳入16篇文章共1 679例患者,涉及如透明质酸、自体脂肪、聚乳酸、交联葡聚糖凝胶、硅油等多种填充材料用以增粗阴茎,并对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评估。透明质酸是非手术方法增粗阴茎应用最广、安全性、满意度较高的填充材料。研究显示聚乳酸、交联葡聚糖凝胶等新兴填充材料可能表现出更持久的填充效果及更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男童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CHH)男童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最后基因确诊为CHH的27例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及基因结果。分析其临床表现、激素水平及其基因变异情况。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基因确诊为CHH男性患儿共27例,初诊年龄为0.3~16.6岁,患儿均表现为小阴茎(占100%),合并隐睾16例(占59.3%),合并小睾丸9例(占33.3%),单纯性小阴茎7例(占25.9)%,无单纯性隐睾,3例患儿合并心脏异常;基础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中位数为0.09 IU/L,92.5%(25/27)的患儿基础LH<1.00 IU/L,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后LH峰值的中位数为1.42 IU/L,96.2%(26/27)的患儿LH峰值<4.00 IU/L;血清抑制素B的中位数为41.15 μg/L;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的中位数为12.62 mg/L;合并隐睾的患儿血清AMH水平明显低于非隐睾患儿(10.02 mg/L比50.50 mg/L, P<0.05);27例患儿共检出12种基因变异,其中1例为双基因变异,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为 CHD7基因及 ANOS1基因(各7例,二者共占51.8%),其次为 FGFR1基因变异3例(占11.1%)。4例患儿短期给予GnRH泵或重组人卵泡刺激素皮下注射,治疗后血清抑制素B及AM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睾丸容积较治疗前增大。 结论:CHH是先天性疾病,不同年龄临床表现不同,儿童期主要表现为小阴茎及隐睾,部分患儿存在小睾丸,青春前期确诊较困难,基因检测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获得性隐睾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隐睾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美中宜和妇儿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获得性隐睾患儿8例,年龄为(6.9±2.3)岁;均为单侧患病。收集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合并症、既往睾丸检查等资料。本组病例诊断获得性隐睾后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观察患侧睾丸的解剖学特点,术前及术后利用超声测量睾丸的三维直径,计算睾丸体积、睾丸萎缩指数,采用 t检验比较分析手术前后患侧与健侧睾丸的体积差异。 结果:本组患儿均合并重度尿道下裂,在尿道下裂术后临床随诊中发现获得性隐睾,其中2例为会阴型尿道下裂,6例为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1例伴有46,XX性逆转综合征。本组患儿均有尿道下裂术后随访记录和儿童泌尿外科医师的睾丸体检记录,其中6例曾为正常睾丸,2例曾为回缩性睾丸。2例对侧睾丸曾因诊断先天性隐睾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本组患儿术前患侧睾丸体积(0.38±0.19)ml,健侧睾丸体积(0.65±0.29)ml,患侧睾丸体积较健侧均有不同程度减小( P<0.05),睾丸萎缩指数为(41.4±16.6)%。8例患儿诊断后均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术中发现患侧睾丸均位于腹股沟管内,未发现附睾畸形,4例鞘状突未闭合。术后3个月复查B型超声,患侧睾丸体积为(0.57±0.23)ml,较术前明显增大( P<0.05),健侧睾丸体积为(0.66±0.23)m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近端型尿道下裂以及回缩性睾丸的患儿发生获得性隐睾的风险显著增加,应密切随访睾丸位置至青春期以后。获得性隐睾可能发生睾丸体积减小,并且与先天性隐睾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影响生育功能,常规睾丸下降固定术效果明确,诊断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轻度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阴茎头部、根部硬度对性交成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阴茎头部、根部硬度对性交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重庆市东南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200例轻度E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及勃起硬度评分(EHS)分为可完成性生活组(A组)和不可完成性生活组(B组),每组100例.使用RigiScan检测两组阴茎根部、头部硬度及勃起持续时间,分析阴茎头部、根部硬度对性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勃起次数、勃起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阴茎头部硬度≥60%时间、根部硬度≥60%时间及头部、根部周径增大大于B组,A组阴茎头部、根部硬度高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部周径增大(OR=0.800)、根部周径增大(OR=0.828)、头部硬度高(OR=0.653)、根部硬度高(OR=0.725)均是性交成功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头部周径增大、根部周径增大、头部硬度、根部硬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612、0.676、0.608;Delong分析结果显示,头部硬度AUC显著高于根部硬度、头部周径增大、根部周径增大(P<0.05).结论 阴茎头部周径、根部周径、头部硬度、根部硬度均是性交成功的影响因素,且阴茎头部硬度对性交成功率的影响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并检验其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4月—2022年8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手术患儿200例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儿基础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构建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风险评估模型,检验其评估效果.结果 术后发生尿道并发症的患儿42例为发生组,其余158例为未发生组.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阴茎下弯程度、尿道缺损长度、切口感染、术后皮肤坏死、切口愈合、术后导尿通畅度(P<0.05).其中,年龄>3岁、中重度阴茎下弯、尿道缺损长度≥4 cm、切口感染、术后皮肤坏死、切口愈合较差、引流不畅患者发生尿道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大.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的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8,P=0.573),提示拟合优度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69~0.950),最大约登指数为0.645.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以P≥0.536为预测发生术后尿道并发症的标准,模型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90%以上,表明预测结果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并且Kappa>0.75,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非常高.结论 影响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阴茎下弯程度、尿道缺损长度、切口感染、术后皮肤坏死、切口愈合、术后导尿通畅度.根据回归方程构建的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并发症风险评估模型预测结果的真实性和一致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高度ED患者夜间睡眠相关勃起(SREs)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缺氧环境下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的夜间睡眠相关勃起(SREs)的临床特点,以评估慢性缺氧环境下ED患者SREs降低的真实世界.方法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IIEF-5)≤21分及主观描述确诊为ED患者共235例.根据患者久居地海拔高度特点分为四组,对研究对象行股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勃起状态下阴茎海绵体血氧分压测定、使用RigiScan在NPTR模式下连续两晚监测同时睡眠同步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8.5±8.6)岁,四组间年龄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IEF-5 评分,轻度 ED 77 例(32.7%)、中度 ED 121 例(51.6%)、重度 ED 37 例(15.7%),四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③中心动脉(股动脉)血氧分压值(西宁地区)为(73.9±3.7)mmHg,处于低氧状态(≤80 mmHg);④勃起状态阴茎海绵体血氧分压测量,≥65 mmHg(154例,65.5%),<65 mmHg(81例,34.5%),2 300~3 500 m与3 500~4 500 m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⑤NPTR(连续两晚)监测数据,不同海拔高度SREs整晚(8 h以上)总勃起次数2 300~3 500 m与3 500~4 500 m无统计学差异(P>0.05),连续两晚勃起事件头端最佳硬度≥60%的维持时间均<600 s,2 300~3 500 m与3 500~4 500 m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整晚(睡眠8 h以上)总勃起事件次数、整晚(睡眠8 h以上)总勃起时间、总勃起时间占整晚时间(睡眠8 h以上)百分比、阴茎头端最佳勃起前后的周长增大百分比、头端最佳勃起硬度、头端最佳勃起硬度≥60%维持时间观察指标上2 300~3 500 m与3 500~4 500 m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慢性高原缺氧是引起久居高海拔地区男性人群E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发病年龄年轻化.在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改变的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SRE次数越来越少,ED的程度也越来越重,长期不同程度低氧状态影响氧在海绵体利用度及传递可能是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