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本文从常用的配伍中药、方剂、中成药、中医特色疗法等多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目前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川芎、黄芪、附子、丹参;经典方剂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以及多医家自拟方药;中成药心宝丸、参松养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通脉养心丸、养心定悸胶囊;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贴敷、针刺、艾灸、温针灸、隔盐灸等与药物联合治疗.本文探索了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机制,总结了中医药临床研究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进展,构建了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未来的研究思路,为中医药优势的凸显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TNF-α、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艾灸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对CHF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盐酸多柔比星隔日腹腔注射的方法构建CHF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灸药(艾灸加西药)组,每组7只.艾灸组给予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每日1次,每次15 min;西药组灌服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kg),每日1次;灸药组给予卡托普利混悬液(25 mg/kg)灌服结合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每日1次,各组均连续3周.检测大鼠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心肌组织NF-κB活性及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建模大鼠的行为体征改变明显,心功能指标明显异常(P<0.01),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符合CHF表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R、LVEDP升高,CO、LVSP、+dp/dtmax和-dp/dtmax降低(P<0.01),心肌组织TN F-α mRNA表达及NF-κB蛋白结合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及灸药组CO、LVSP、±dp/dtmax均升高,HR、LVEDP明显降低(P<0.01),TNF-αmRNA表达及NF-κB核蛋白DNA结合活性降低(P<0.01);与艾灸组和西药组比较,灸药组HR、LVEDP降低,CO、LVSP、±dp/dtmax升高明显(P<0.05),且TN F-α mRNA表达降低明显(P<0.05).结论 艾灸联合西药改善大鼠心功能指标,降低TN F-α mRNA表达方面优于单用艾灸及西药,可能通过降低TNF-α mRNA表达,抑制心肌组织NF-κB核蛋白的DNA结合活性,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从而改善CHF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隔盐灸配合口服右归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隔盐灸配合口服右归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采用隔盐灸配合口服右归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阿托品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总心搏次数及平均心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为8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 h总心搏次数及平均心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4 h总心搏次数及平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盐灸配合口服右归丸是一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对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对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探索该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20只;空白组不予处理,假手术组实行不摘除卵巢的假手术,模型组、药物组、常规针刺组、实验组参照文献造产后抑郁症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干预治疗,药物组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常规针刺组电针百会穴、太冲穴治疗,实验组采用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治疗.在干预治疗开始后的第2、4周末每组各随机选取大鼠10只,检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后处死,检测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CRH、ACTH、Cor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药物组、常规针刺组、实验组大鼠血清CRH、ACTH、Cor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ACTH、Cor水平低于药物组和常规针刺组(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CRH、ACTH、Cor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元针法联合隔药盐灸神阙均对产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行为和血清CRH、ACTH、Cor水平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其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通过NOXs-ROS-NLRP3信号通路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SD雄性SPF级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25%乙醇0.25 ml混合液灌肠建立UC模型,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穴位治疗,连续治疗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及死亡情况,计算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采集结肠组织,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 mRNA及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采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中NLRP3、NOXs、ROS及IL-1β的表达量.结果 除正常组外,各模型组造模后均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P<0.05);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 mRNA、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NLRP3mRNA及IL-1βmRNA表达量,NOXs、ROS、NLRP3及IL-1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电针、隔药灸可能通过影响NOXs-ROS-NLRP3信号传导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隔药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灌胃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催产素联用的方法制备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第5日开始,隔药灸组给予隔药灸神阙穴;灌胃组给予复方益母草膏溶液80g/(kg·d)灌胃,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6日.空白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0日.观察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催产素后30 min内的扭体反应情况.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寻找隔药灸组与灌胃组主要差异性代谢产物和代谢通道.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灌胃组扭体潜伏期均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P<0.01);与灌胃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灸组筛选后得到10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鉴定了4种对分类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的羟脯氨酸、丙酮酸、L-半胱氨酸、谷氨酸的上升,涉及的代谢通路有谷胱甘肽代谢通道、氨基酸代谢通道、苯丙氨酸代谢通道.灌胃组筛选后得到12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鉴定了3种对分类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的氢化肉桂酸、硫磺酸、2-酮己二酸3的下降,涉及的代谢通路有氨基酸代谢通道、苯丙氨酸代谢通道.结论 隔药灸神阙穴对通过谷胱甘肽代谢通道代谢的胶原蛋白类氨基酸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阙穴隔盐灸配合护理措施治疗阳虚体质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神阙穴隔盐灸治疗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中医体质辨识为阳虚体质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神阙穴艾盒灸治疗,观察组采用神阙穴隔盐灸治疗,并均给予阳虚体质的护理指导,疗程为20 d;比较两组阳虚体质受试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情况,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量表积分为(7.58±9.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8±1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阙穴隔盐灸配合相应的护理指导治疗阳虚体质患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鸿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病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刘鸿主任中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对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病症有独到的临床经验,举案介绍如下.1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刘某,女,38岁.已婚.2017年8月5日初诊.痛经7年余.患者2009年行人流术后,每于经期出现下腹剧烈疼痛,并伴有腰腿部酸胀,恶心呕吐.临床诊断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多方求治疗效一般.2个月前患者因工作压力较大,加之食用冷饮,经期小腹疼痛剧烈.现逢月经第3天,感小腹隐痛不适,腰酸,四肢怕冷,舌黯淡、苔白略腻,脉弦缓.证属寒凝胞宫,气滞血瘀,肝胃不和.治以温宫散寒,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用温经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桂枝、蜜甘草各9g,吴茱萸6g,当归、姜半夏、柴胡、五灵脂、土鳖虫各12g,炒白芍、荔枝核、盐杜仲、狗脊各20g,细辛3g,制香附15g,川芎、陈皮各10g,小茴香8g.3剂.每日1剂,水煎服.针灸:太冲(双)、合谷(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中极(温针灸)、关元(温针灸).8月9日二诊,小腹及腰部疼痛消失,饮食增加,月经基本干净,经后继续给予中药上方加减调理.隔日针灸1次,加用腰阳关、肾俞、气海等穴位,连续用至下个月经周期.患者依周期配合针药治疗3个月,期间针灸以经前、经后1周为治疗期,痛经症状逐渐减轻,可正常工作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灭荨汤和隔盐灸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一种中医学结合疗法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的效果.将3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试验组应用中医学结合疗法(枸地氯雷他定片+中药灭荨汤+隔盐灸).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IL-4和总Ig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的复发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1.1%)(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用西药枸地氯雷他定片相比,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中药灭荨汤和隔盐灸可显著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并且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流变)、心功能、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8例UAP患者,以随机法将入选患者进行平均分配,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5.5%,观察组临床疗效整体水平与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脂TC、TG,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心功能SV、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针灸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与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血流变、血脂等指标,且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