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膳食模式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的参与者来自天津慢性低级别全身炎症与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符合研究条件的研究对象总人数为2 423例,年龄为(67.6±5.2)岁。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是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指南定义的。采用经信效度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收集饮食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三种膳食模式:水果甜食膳食模式;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膳食模式得分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之间的关联,并计算比值比和95%置信区间。结果: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6.1%。多元调整后,与最低分位相比,水果甜食膳食模式、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最高分位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 OR和 95%CI分别是1.06(0.74,1.50)、0.54(0.34,0.86)和0.50(0.33,0.74),趋势性 P值分别为0.87,<0.01和<0.001。 结论:在老年人中,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可能有利于改善或预防老年人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指导模式对食物转换期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指导、辅食制作实操班指导、食物模型指导三种不同形式健康教育下婴儿体格发育的差异,探讨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的有效宣教方法。方法:于2019年6~12月选择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足月婴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月龄在4~6月,未引入辅食,于照顾者知情同意后,根据照顾者的意愿划分为三组,对照组100例、实操组100例,食物模型组100例。对照组于6月、8月、10月龄体检时按常规进行食物转换指导,实操组于6月、8月、10月龄应用辅食制作实操班指导进行食物转换指导,食物模型组于6月、8月、10月龄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仿真婴儿辅食模型进行食物转换指导。随访研究对象至12月龄,比较三组婴儿体格发育、血红蛋白、血清矿物质水平。结果:12月龄时实操组体重高于食物模型组及对照组,实操组及食物模型组婴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食物转换期婴儿接受辅食制作实操指导食物转换,能促进体重增长,辅食制作实操指导与食物模型指导食物转换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膳食炎症指数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炎性膳食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在膳食指导层面为RE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RE患者(RE组)145例,并按年龄和性别1∶1的比例匹配原则,同期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145名作为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收集2组人群的基线资料,包括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强度等。采用半定量饮食频率问卷收集患者的膳食摄入量,并计算总体DII以评估其膳食潜在抗炎或促炎效应。根据健康对照组DII的三分位数(以33.3%和66.7%为界限),将食物的促炎潜力由低到高分为低促炎类(<-0.06)、中间类(-0.06~1.11)和高促炎类(>1.11)。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II与RE风险的关联,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比较随着DII水平的增加,RE风险 OR值的总体变化趋势。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RE组体重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24.11±2.57) kg/m 2比(23.38 ±2.60) k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 P=0.017),RE组吸烟、饮酒、过饱饮食、睡前3 h内进食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2.8%(62/145)比31.0%(45/145)、31.0%(45/145)比16.6%(24/145)、33.1%(48/145)比17.9%(26/145)、52.4%(76/145)比13.1%(19/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8.39、8.78、50.86, P=0.039、=0.004、=0.003、<0.001),而RE组进食夜宵和从事中重度体力活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5%(21/145)比24.1%(35/145)、22.8%(33/145)比37.2%(54/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7.24, P=0.037、0.007)。RE组DII高于健康对照组[1.05(0.03, 1.62)比0.34(-0.61, 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 661.50, P=0.010)。相比低促炎类饮食,高促炎类饮食的RE风险增加1.30倍( OR=2.30,95%置信区间1.29~4.09, P=0.005)。调整总能量摄入、年龄、性别、民族、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强度因素后,高促炎类饮食与RE风险仍呈正相关( OR=2.58,95%置信区间1.16~5.76, P=0.020)。在连续DII中,DII每增加1,RE风险增加36%( OR=1.36,95%置信区间1.11~1.68, P=0.003),校正主要混杂因素后,连续DII与RE风险仍呈正相关( OR=1.41,95%置信区间1.08~1.85, P=0.012; OR=1.42,95%置信区间1.05~1.93, P=0.023)。线性趋势检验显示,DII越高,RE风险越大( P=0.039)。 结论:促炎饮食与RE风险增加相关,并存在一定剂量反应关系,合理减少促炎类食物的摄入对降低RE风险可能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研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对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糖尿病+齐墩果酸组(DM+OA)、糖尿病+氯喹(chloroquine,CQ)组(DM+CQ)和糖尿病+齐墩果酸+氯喹组(DM+OA+CQ),每组10只。通过喂食高脂高糖食物(质量百分比35.5%)和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OA 80 mg/(kg·d)灌胃喂药4周,CQ 10 mg/(kg·d)腹腔注射4周。于20周后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后麻醉取大鼠心脏组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SD大鼠心脏功能,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对自噬相关蛋白LAMP2、p-ULK1、p-p70S6K、p-raptor、LC3、p62进行蛋白半定量分析,观察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q检验。 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58±0.25)mm、(376.6±13.6)μL、(132.6±10.8)μL]低于CON组[(8.37±0.11)mm、(458.3±16.4)μL、(166.6±12.8)μL](均 P<0.05)。与DM组比较,DM+OA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8.63±0.14)mm、(473.6±18.6)μL、(174.6±12.7)μL]高于DM组(均 P<0.05)。DM+OA+CQ组大鼠心脏舒张末期心肌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97±0.17)mm、(393.6±15.6)μL、(147.6±10.2)μL]低于DM+OA组(均 P<0.05)。DM组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ULK1表达升高、p-p70S6K及p-raptor表达降低(均 P<0.05)。与DM组比较,OA治疗组心脏功能障碍减轻,伴随p62表达降低、LC3 Ⅱ/Ⅰ表达升高(均 P<0.05)。与DM+CQ组比较,DM+OA+CQ组p62表达降低,LC3 Ⅱ/Ⅰ表达升高(均 P<0.05)。 结论:OA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自噬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 396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 39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91例,女405例;年龄为(60±11)岁。根据病人意愿选择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或腹腔镜手术。早期胃癌行D 1+淋巴结清扫术,进展期胃癌行标准D 2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分析。(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结果:(1)术中情况:1 396例病人均完成胃癌根治术,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41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981例,其中35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5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0例)中转开腹手术。1 396例病人中,行远端胃切除术983例,行全胃切除术40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13例;行BillrothⅠ式吻合597例,行BillrothⅡ式吻合385例,行Roux-en-Y吻合401例,行食管-残胃吻合13例。415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221±51)min、(201±81)mL和24例;981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196±42)min、(232±76)mL和75例。(2)术后情况:1 396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1.0)d、(4.2±1.5)d、(9.0±3.8)d。1 396例病人中,2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Ⅰ~Ⅱ级并发症170例、Ⅲ~Ⅴ及并发症40例),其中8例因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其余202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1 396例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癌958例,黏液腺癌220例,印戒细胞癌218例;淋巴结检出数目为(26.0±8.3)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3.6±0.9)枚;淋巴结检出数目≥16枚1 312例,淋巴结检出数目<16枚84例。(3)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神经侵犯、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相关因素( χ2=13.167,6.029,15.686,5.573,9.402,17.139,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独立因素(优势比=1.589,2.018,1.787,0.267,95%可信区间:1.221~2.068,1.140~3.570,1.066~2.994,0.103~0.689, P<0.05)。(4)随访和生存情况:1 396例病人中,1 25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1 256例病人3年累积生存率为70.2%。 结论:主刀医师、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肿瘤病理学N分期是影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2)接受TLTG或腹腔镜辅助根全胃切除术(LATG);(3)R 0切除;(4)完成12个月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残胃癌;(2)合并其他部位肿瘤;(3)术中发现远处转移;(4)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11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采用腹腔镜方式的不同,分为LATG组(1 076例)和TLTG组(106例),为消除两组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由于缺乏平等分布而产生的潜在偏差,使用具有以下协变量的逻辑回归模型计算倾向评分,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分期,采用1∶2倾向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并指定了0.01标准差的卡尺宽度。主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症状和社会功能情况;功能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而症状评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100-躯体症状量表得分+社会功能量表得分)/2。次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术后营养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食物的耐受能力评估。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 x±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对组内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的营养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TLTG组104例,LATG组208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躯体症状总评分分别为(8.6±5.8)分、(15.5±8.4)分、(10.1±5.9)分和(6.1±2.4)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93,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7±6.9)分、(23.7±10.4)分、(13.3±8.3)分和(8.5±4.2)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F=112.588,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躯体症状总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t=-3.653, P<0.001和 t=-2.513, P=0.012),在术后12个月时,虽然TLTG组也低于LAT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87, P=0.138)。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社会功能总评分分别为(90.3±8.9)分、(77.5±14.3)分、(87.4±10.3)分和(91.7±6.7)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524,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2.5±6.3)分、(68.5±16.8)分、(79.8±14.7)分和(84.7±11.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975,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的总评分均更高( t=3.543, P<0.001; t=3.216, P=0.001; t=2.235, P=0.026)。TLTG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0±15.6)分、(88.3±8.1)分、(93.3±9.1)分;LATG组分别为(72.4±13.6)分、(83.3±11.5)分和(88.1±7.7)分,两组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与LATG组术后12个月总的体质量变化比例为[(-8.4±1.4)%比(-13.2±1.6)%, t=2.273, P=0.024]、血清白蛋白变化比例为[(-5.1±0.7)%比(-7.4±0.8)%, t=2.095, P=0.037]、餐量变化比例为[(-15.6±4.7)%比(-24.1±6.0)%, t=2.885, P=0.004]及餐次变化比例为[(20.8±7.1)%比(30.6±11.5)%, t=3.043, P<0.001],TLTG组均显著低于LATG组(均 P<0.05)。术后3、6及12个月,TLTG组患者的固体和软食的饮食比例均高于LATG组(均 P<0.05)。 结论:与LATG相比,TLTG组患者表现出更优的术后生活质量和更快的术后营养状态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9-2019年中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09-2019年我国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探讨行为危险因素对肝癌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为我国肝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9-2019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库及3次4省农村重点地区居民肿瘤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 4.2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肝癌标化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 χ2检验与趋势 χ2检验分析行为习惯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采用Stata 16软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2009-2019年4省金湖县、射阳县、灵璧县、寿县、蒙城县、汶上县、巨野县、罗山县、沈丘县、西平县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0, P<0.05)。4省农村重点地区咸菜/咸鱼类、红肉类、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频率呈下降趋势,新鲜蔬菜、新鲜水果、乳制品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频率呈上升趋势,油炸类食物、泡菜、烟熏类食物、霉变食物、咖啡、豆制品摄入频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P<0.05);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频率<20.00%。油炸类、咸菜/咸鱼类食物、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率与肝癌死亡呈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4、1、6、5、4年。 结论:2009-2019年我国4省农村重点地区肝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油炸类食物和吸烟、饮酒等行为危险因素与肝癌死亡存在相关关系及滞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50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模式与认知功能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上海市≥50岁居民的膳食模式,并探究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使用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中国项目上海地区第二轮调查数据,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居民膳食模式,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数字测试等方面评价个体认知功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个体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膳食数据完整并进行了认知功能测试的个体4 132人,从中提取3种膳食模式:植物性模式、高动物食物模式、高油盐模式。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后,植物性模式( β=0.26,95% CI:0.17~0.36)、高动物食物模式( β=0.18,95% CI:0.06~0.29)与认知功能测试总分正相关,高油盐模式( β=-0.28,95% CI:-0.85~-0.07)与语言流畅度测试得分负相关。 结论:多摄入植物性食物,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可能与≥50岁居民更好的认知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调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地区≥60岁老年人骨质疏松(OP)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横断面研究方法抽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参与问卷调查的≥60岁本地居民共2 175名,实验室检测与骨密度(BMD)测试,整理资料并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骨量水平老年人各类相关指标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OP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九亭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45.89%(998/2 175)。随着年龄的增加OP患病率逐渐升高。男性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 χ2=211.94,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乳制品( χ2=9.01, P<0.05)、服用钙剂( χ2=42.88, P<0.05)、体育运动( χ2=24.73, P<0.05)、运动时间( χ2=76.40, P<0.05)及日光照射( χ2=55.71, P<0.05)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wald χ 2=71.46, P<0.001)。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72.47±6.89)岁,非骨质疏松组(68.73±6.34)岁]的年龄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t=-11.67, P<0.05)。非骨质疏松组腰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较骨质疏松组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骨质疏松组高密度脂蛋白(HDL)[骨质疏松组(1.34±0.35)mmol/L,非骨质疏松组(1.41±0.35)mmol/L, t=-4.51, P<0.05]及碱性磷酸酶(ALP)[骨质疏松组(88.46±25.65)mmol/L,非骨质疏松组(94.56±32.32)mmol/L, t=-4.79, P<0.05]水平较非骨质疏松组降低。九亭地区居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知识(吸烟、喝咖啡、高盐及饮酒分别为47.28%、24.15%、47.79%及44.90%)、骨质疏松诊疗知识(骨质疏松症状、预后、筛查手段、服药时间及随访筛查时间分别为26.87%,17.88%,21.77%,6.65%,15.99%)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低(运动方式、高钙食物、补充钙剂最佳年龄、维生素D对OP的作用、预防骨松的适宜奶量分别为33.16%、42.01%、13.27%、12.07%、9.01%)。综上,上海九亭地区≥60岁居民OP患病率45.89%。女性和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乳制品、荤素搭配、服用钙剂、体育运动及日光照射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居民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宣教来控制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大型煤矿集团的87个煤矿分公司中抽取3 747名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糖尿病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评估体力活动状况,同时进行体格测量和糖脂代谢指标测定,按照T2DM风险得分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对象既往1年的膳食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膳食模式判别。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T2DM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41.48±8.62)岁,其中男性2 843名(84.31%),T2DM高风险组1 819名,低风险组1 553名。确定了4类膳食模式,分别为健康膳食、高盐膳食、肉类膳食以及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调整人口学特征、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以健康膳食为参照,高盐膳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肉类膳食与T2DM风险的 OR(95 %CI)值分别为1.54(1.26~1.88)、1.80(1.43~2.28)和1.20(0.99~1.46)。 结论:高盐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与T2DM风险存在正关联,肉类膳食与T2DM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