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国内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发展革新以及该技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为未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骨横搬治疗提供参考.查阅关于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文献,总结该技术的发展、应用、疗效以及优缺点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利用牵引产生的机械刺激促进肢体远端微循环重建,使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保肢率,促进创面愈合,近年来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好的疗效.胫骨横向骨搬移可显著改善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的问题,但其并发症、作用机制、技术要点等还存在争议.目前临床应用病例较少、应用范围不足,其有效性、远期疗效以及具体手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背景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背景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骨科临床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实施加速康复项目后住院治疗的1 6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和医院感染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 6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102例,125例次,感染率为6.27%(102/1 628),例次感染率为7.68%(125/1 628),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72.80%(91/125)、11.20%(14/125)、10.40%(13/12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牵引( OR值为2.152,95% CI 1.130~4.097)、手术( OR值为0.268,95% CI 0.133~0.537)、住院天数≥15 d( OR值为12.123,95% CI 6.017~24.426)、留置尿管( OR值为7.566,95% CI 4.093~13.986)、心功能不全( OR值为2.112,95% CI 1.192~3.740)、电解质紊乱( OR值为2.383,95% CI 1.396~4.06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OR值为2.540,95% CI 1.279~5.045)和老年痴呆( OR值为3.673,95% CI 1.670~8.082)是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均 P<0.05),手术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骨牵引、手术、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及并存疾病。在骨科临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全面优化围手术期的管理,实施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唇腭裂患儿用坚固外固定牵引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经缝牵引成骨矫正青少年唇腭裂患儿面中部发育不全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2005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唇腭裂中心对115例唇腭裂患儿用坚固外固定牵引系统进行治疗,总结围手术期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护理,出院后牵引过程宣教等。109例患儿手术牵引效果满意,仅1例患儿牵引失败,1例患儿发生感染,4例患儿发生外支架松弛。高质量的护理技巧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难愈性创面(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及预后差等原因,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难题之一。针对CRW病因复杂、疗效不佳的现状,相关领域诊疗专家有必要对CRW的诊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制订规范化诊疗指南。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依据需求牵引及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最终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2组:原位组35例,采用双下肢对称牵持续引下,股骨颈骨折复位后原位髋部C型臂X线机透视;对照组34例,采用健侧蛙式位、患髋牵引复位下C型臂X线机透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重置次数、术中伤口出血量及全程手术时间。结果:原位组与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原位组全程术中透视次数[(7.2±0.5)次]、导针重置次数[(2.1±0.3)次]、术中伤口出血量[(96.8±18.6)mL]、全程手术时间[(1.2±0.2)h]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6.1±1.2)次、(4.7±0.8)次、(198.1±13.2)mL、(1.6±0.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原位髋部透视由于双下肢维持对称牵引状态,勿须变动髋关节体位,因而维护骨折复位后的稳定。C型臂X线机透视操控简捷,影像清晰可辨。因此,原位髋部透视法具有术中透视和导针重置次数少,进而大大减少了术中伤口出血量、缩减了无效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1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状态,VAS量表评估颈椎疼痛程度;利用三维绘制技术绘制椎间孔容积,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矩加载,做旋转、侧弯、后伸、前屈运动,测试C 4~7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及颈椎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0.0%(3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02)。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6.23, P<0.01),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17、9.13, P<0.01),椎间孔容积[(8.45±1.27)mm 3比(7.18±1.38)mm 3, t=4.79]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C 4~7颈椎前屈[(7.15±0.87)°比(5.64±0.78)°, t=9.14]、后伸[(8.53±0.73)°比(7.15±0.68)°, t=9.78]、侧弯[(6.57±0.71)°比(5.28±0.67)°, t=9.34]、旋转[(7.89±0.52)°比(6.54±0.48)°, t=13.49]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P<0.01);C 4~7椎间盘前屈[(1.41±0.09)kPa比(2.01±0.12)kPa, t=28.28]、后伸[(1.54±0.07)kPa比(2.01±0.08)kPa, t=31.26]、侧弯[(1.24±0.07)kPa比(1.89±0.13)kPa, t=31.13]、旋转[(1.23±0.06)kPa比(1.85±0.11)kPa, t=34.99]应力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可较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促进颈部生物力学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颅骨重塑和牵张成骨后骨吸收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定量分析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者经颅骨重塑术后骨吸收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颅骨重塑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头颅畸形(Crouzon综合征)患儿14例,平均年龄7.7岁,给予改良monobloc截骨牵引成骨和颅骨重塑术。调取患儿术后1周(t1)及术后1年(t2)的头颅CT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格式保存后,输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颅骨CT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颅骨上采用ROI(region of interest)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于重建的颅骨上选取术区的自体骨移植部分,标记为目的选区,读取该区域骨体积,V t1作为成骨牵引前骨体积,V t2作为成骨牵引后骨体积,以(V t1-V t2)/V t1× 100%作为骨吸收率。采用配对Student’s- t检验对患儿术后1周和术后1年的骨体积进行比较。 结果:在14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骨吸收,术后1年的骨吸收率为3.482%。术后1年与术后1周骨组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1, P=0.410)。 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经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术后1年时出现骨吸收,但骨吸收程度可以接受。因此,对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头颅畸形患儿进行颅骨重塑和牵引成骨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 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