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酸达泊西汀按时与按需服用治疗原发性早泄患者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盐酸达泊西汀按时服用与按需服用治疗原发性早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确诊的原发性早泄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 18周岁,非同性恋患者;②有固定性伴侣且与性伴侣关系融洽1年以上;③治疗前3个月内未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④在阴茎进入阴道后2 min内射精,且该现象持续>6个月;⑤最近6个月未参加过其他类似试验;⑥性生活次数≥ 2次/周。排除标准:①勃起硬度评分< 3分;②生殖器官畸形或发育不良;③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者;④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⑤性腺功能低下者;⑥对盐酸达泊西汀及辅料过敏;⑦中、重度肝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按时服药组和按需服药组。按时服药组患者给予盐酸达泊西汀30 mg/次,1次/日,晚饭后即刻服用;按需服药组予盐酸达泊西汀30 mg/次,同房前2 ~ 3 h服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及停药8周后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早泄诊断工具(PEDT)评分、早泄指数(IPE)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6例患者,两组各68例。最终共88例完成8周治疗,其中按时服药组50例(73.53%),按需服药组38例(55.88%),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48)。按时服药组与按需服药组治疗前IELT[(2.23 ± 1.81)min与(1.80 ± 1.51)min]、PEDT评分[(16.52 ± 1.54)分与(16.84 ± 1.59)分]、IPE评分[满意度(32.67 ± 7.36)分与(32.37 ± 5.90)分,控制力(23.31 ± 5.48)分与(22.97 ± 4.82)分,痛苦程度(36.43 ± 3.51)分与(35.82 ± 3.27)分]、SAS评分[(51.80 ± 6.93)分与(53.82 ± 4.4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时服药组与按需服药组患者治疗8周后,IELT[(5.45 ± 2.64)min与(5.01 ± 2.31)min]、PEDT评分[(13.68 ± 2.15)分与(14.92 ± 9.39)分]、IPE评分[满意度(42.58 ± 5.13)分与(43.39 ± 4.76)分,控制力(31.86 ± 4.49)分与(32.75 ± 5.43)分,痛苦程度(62.94 ± 4.07)分与(61.22 ± 4.25)分]及SAS评分[(49.70 ± 4.16)分与(51.66 ± 4.6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8周后,两组患者IELT、PEDT评分、IPE评分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按时服用与按需服用盐酸达泊西汀均能有效缓解原发性早泄患者的症状,均能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按时服药组依从性更好。长期停药后早泄症状会复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巴胺受体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2(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水平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发病的关系。 方法:对自2017年1月至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3例PPPD患者(试验组)于收治时采集血样,对同期收治的未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或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治疗的、且随访3个月以上头晕症状未再发而排除PPPD诊断的45例急性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对照组)于随访时采集血样,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进行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阳性率(58.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CpG岛位点甲基化率(0.15±0.18)明显高于对照组(0.0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PPD发病可能与患者 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DNA甲基化水平增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神经心理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治疗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神经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51例慢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意愿分为VR联合药物治疗组( n=26)与单纯药物治疗组( n=25)。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VR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添加每周5 d、每天30 min的VR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焦虑抑郁情绪,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连线测试(TMT)、Stroop色词测试A/B/C、线方向判断(JLO)、数字符号转换测试(SDMT)评估总体及单项认知功能,采用基于心肺耦合技术的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SM)-100A评估睡眠结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VR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主观睡眠质量、神经心理特征和睡眠结构的差异。 结果:(1)治疗6周后,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VR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的PSQI、ISI及HAMD、HAMA评分明显降低,AVLT-即刻回忆总分及AVLT-短时延迟回忆评分、长时延迟回忆评分、再认评分明显升高,TMT-A、TMT-B用时明显缩短,DST-倒背评分、SDMT评分明显升高,高频耦合带(HF)睡眠比例明显升高,低频耦合带(LF)睡眠比例、LF/HF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周后VR联合药物治疗组患者的PSQI、ISI及HAMD、HAMA评分明显降低,AVLT-即刻回忆总分及AVLT-短时延迟回忆评分、长时延迟回忆评分、再认评分明显升高,TMT-A、TMT-B用时明显缩短,DST-顺背、倒背评分明显升高,JLO、Stroop色词测试A/B/C和SDMT评分明显升高,HF睡眠比例明显升高,LF睡眠比例、LF/HF值明显降低,觉醒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R技术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通常伴随严重的焦虑、抑郁和社会功能损害。认知行为疗法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法。在所有接受循证治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缺乏应答,甚至终身患病,属于难治性强迫症。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成为难治性强迫症新的治疗选择,但尚未确定最佳的治疗靶点及可靠的预测因素。本文对强迫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拉莫三嗪增效治疗伴有躯体变形症状的精神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躯体变形症状是强迫相关障碍的一种症状,也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的一线治疗药物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当患者治疗效果不佳,SSRIs联合各种辅助药物治疗是其常用策略。本文报道1例伴有躯体变形症状的精神分裂症青年女性患者经拉莫三嗪增效治疗有效的个案,并结合文献对躯体变形障碍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拉莫三嗪可能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躯体变形症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1年2月),收集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利奈唑胺和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情况(用药原因、用法用量、药物洗脱期等)以及SS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置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例(来自46篇文献),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3~98岁49例,4岁1例;使用5-羟色胺能药物的原因为精神疾病(36例)、疼痛(8例)和帕金森病(2例)等,使用利奈唑胺的原因为葡萄球菌属感染(24例)、肠球菌属感染(13例)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11例)等。50例患者中,先用5-羟色胺能药物再用利奈唑胺者48例,先用利奈唑胺再用5-羟色胺能药物者2例;44例无药物洗脱期记录,6例药物洗脱期不足。5-羟色胺能药物用药途径为口服者40例、静脉滴注者10例;35例患者有用法用量记录,均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使用1、2、3、4种5-羟色胺能药物者分别为27、16、5、2例,所用药物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能药物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等。利奈唑胺用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者27例,口服者11例,未提及用药途径者12例;49例成人患者用药频次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例患儿用药频次低于药品说明书规定。SS发生于联合用药后3 h~20 d,多在联合用药后1~5 d;表现为精神状态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者分别为45、47、45例。停用利奈唑胺和/或5-羟色胺能药物并接受对症治疗2 h~9 d后,43例好转,1例出现SS后因心脏骤停死亡,6例在SS症状得到控制后死于原发疾病。结论:利奈唑胺联用5-羟色胺能药物致SS多发生在联合用药后1~5 d,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SS相似,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总体预后尚可,但严重者可致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鼻喷剂与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难治性抑郁症(TRD)是指患者经过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足量、足疗程、规范化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的抑郁症,具有病情缓解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据统计,10%~30%的重度抑郁患者患有TRD,与并发症发生、死亡率和自杀率升高及经济负担加重显著相关。目前重度抑郁初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病情,维持治疗的目标是防止复发。临床指南推荐艾司氯胺酮鼻喷剂或喹硫平缓释疗法,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治疗TRD。该研究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单盲(评分者不知晓分组情况)、多中心、随机、活性药对照的临床3b期试验(ESCAPE-TRD),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小檗碱附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盐酸小檗碱(BBR)附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焦虑、失眠的有效性及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10月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病房的78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按1∶1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BBR组(n=39)与安慰剂组(n=39),分别给予BBR和安慰剂,同时进行为期8周的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治疗.在基线及2、4、6、8周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焦虑症状进行评估.于基线及4、8周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便秘自评量表(PAC-SYM)评价患者BBR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BBR组与安慰剂组)、组内(各个时间点)和交互作用(分组*时间)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相对于基线的差异.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反应率和缓解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两组患者焦虑反应和缓解所需的时间.结果 最终纳入68例抑郁症患者,BBR组与安慰剂组各34例,两组脱落率均为12.8%(5/39).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BBR组6、8周的HAMA评分较安慰剂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BBR组与安慰剂组在6周[(11.44±6.15)分比(6.53±8.50)分,P<0.001)]、8周[(11.29±5.94)分比(7.91±8.10)分,P=0.005]的HAMA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R组的焦虑反应率在第6周(OR=8.99,95%CI:2.22~36.44,P=0.002)、缓解率在第8周(OR=3.45,95%CI:1.00~11.86,P=0.049)增加.但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焦虑的反应及缓解所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R组4、8周的PSQI评分及各个时间点的睡眠缓解率、反应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BBR组在4、8周的PAC-SYM评分相对基线评分的变化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BR附加治疗可能是改善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状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5-羟色胺选择性重摄取抑制剂联合计算机化的认知训练治疗伴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5-羟色胺选择性重摄取抑制剂(SSRI)联合计算机化的认知训练(CCT)对伴有认知障碍的老年抑郁症(LL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18例伴有认知障碍的LLD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61例).干预组给予临床常规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联合CCT干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联合空白对照方法,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评估量表(ADAS-cog)、老年抑郁量表(GD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评估其认知功能、精神心理状况及社会功能.结果 在治疗后8周及12周时,两组的ADAS-cog、GDS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及12周时,干预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2周干预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RI类抗抑郁药联合CCT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伴有认知障碍的LL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抑郁症状,可作为该类人群的有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抗抑郁药物与胎儿及新生儿的不良事件信号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胎儿及新生儿不良事件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FAERS数据库2004 年1月1日至 2022 年12月31日中怀疑抗抑郁药的不良事件报告,并通过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 R)法挖掘抗抑郁药与胎儿及新生儿之间的不良事件信号.结果 共有 14 492 例儿胎儿及新生儿异常的病例纳入研究,其中胎儿组 5 546 例,新生儿组病例8 946 例.药物方面,分别有68.97%、56.35%的胎儿不良事件信号和新生儿不良事件信号为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产生.不良事件方面,51.72%胎儿不良事件信号与羊水相关,20.99%的新生儿不良事件信号与呼吸系统异常相关.对产生的不良事件信号进行二次筛选后,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信号突出,且存在说明书未载明信号.结论 抗抑郁药物的整体信号特征与现有的安全性资料基本一致,但通过分组分析仍然发现了如胎儿羊水异常、新生儿心脏方面等说明书未载明不良事件,临床使用时应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