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 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 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 3/4或C 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 结果: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8、-2.49, 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 3/4或C 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4, P=0.005)。 结论: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 3/4或C 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 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 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 3 7例、C 4 3例、C 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60, 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1, 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3, 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侧。2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MRI冠状面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C-MERGE)序列对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LDH)的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2023年4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确诊的ELDH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82(58.1±11.3)岁,病程2~24(8.1±3.8)个月;患者均为单侧单节段受累,受累节段为L 2/3 1例、L 3/4 4例、L 4/5 17例、L 5/S 1 28例。所有患者接受C-MERGE和冠状面T 2加权像(C-T 2WI)两种序列的MR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种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和受压神经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和肿胀)的显示率,并对两种序列图像清晰度评分。 结果:本组50例患者C-MERGE和C-T 2WI序列对突出椎间盘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50)、94%(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250)。C-MERGE序列对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显示率分别为78%(39/50)、60%(30/50)、72%(36/50)、46%(23/50),高于C-T 2WI序列的64%(32/50)、40%(20/50)、52%(26/50)、28%(1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5.79、5.79、5.82, P值均<0.05)。C-MERGE序列的突出椎间盘以及神经根成角、变细、深压迹、肿胀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均为3.00(3.00,3.00)分,高于C-T 2WI序列的2.00(1.00,2.00)、2.00(1.00,2.25)、2.00(1.00,2.25)、2.00(1.00,2.00)、2.00(1.00,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13、5.40、5.40、5.56、5.83, P值均<0.001)。 结论:相比于C-T 2WI,C-MERGE对突出椎间盘和神经根受压程度的显示更敏感,也更清晰,可作为常规横断面、矢状面MRI的重要补充序列,是ELDH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2019—202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招募的20~65岁糖代谢异常风险人群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前瞻性收集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患者,排除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的其他病因及神经根病患者。依据2010年多伦多共识多发性神经病(PN)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是否存在PN的症状体征,将患者划分为临床PN组和临床无PN组。对所有患者行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检测、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及电流感觉阈值测定(CPT),比较各项检查的异常率,比较临床亚组间各项电生理检查异常率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共73例,依据多伦多共识标准可诊断为临床PN的患者仅20例(27.4%)。患者的CPT异常率为68.5%(50/73),显著高于F波、下肢NCS、上肢腕管综合征电生理检查、交感皮肤反应、心率变异率的异常率[分别为2.7%(2/73)、0(0/73)、26.0%(19/73)、6.8%(5/73)、5.5%(4/73),McNemar二项分布精确检验,均 P<0.001]。采用2 000 Hz、250 Hz和5 Hz的正弦波电刺激,通过CPT分别检测粗髓鞘、薄髓鞘和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感觉阈值。糖尿病前期患者手部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21.9%(16/73)]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8.2%(6/73),χ2=5.352, P=0.021];足部薄髓鞘(Aδ纤维)和无髓鞘的小纤维(C纤维)异常率[42.5%(31/73)和39.7%(29/73)]均较粗髓鞘的大纤维(Aβ纤维)异常率高[11.0%(8/73),χ2=18.508、15.965,均 P<0.001)。临床PN组与临床无PN组相比,CPT[90.0%(18/20)与60.4%(32/53),χ2=5.904, P=0.015]和交感皮肤反应[20.0%(4/20)与1.9%(1/53), P=0.016]的异常率显著增高。 结论:糖尿病前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多无症状或为亚临床周围神经病。糖代谢异常早期最易累及无髓鞘和薄髓鞘的小纤维,可通过选择性检测小神经纤维功能的电生理方法早期发现病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导航与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双节段长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3D导航与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双节段长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经皮双节段长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根据辅助置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3D导航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为(45.5 ± 7.4)岁;采用3D导航辅助置钉。透视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为(44.1 ± 10.1)岁;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置钉。比较两组患者每枚骶髂关节螺钉的置入时间、置入每枚螺钉的X线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螺钉位置、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骨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D导航组患者术中每枚螺钉置入时间[(12.7±2.2)min]、置入每枚螺钉的X线透视时间[(40.7±9.3) s]和导针调整次数[1(0,1)次]均显著少于透视组患者[(23.7±3.6)min、(71.4±14.1)s、5(4,6)次],螺钉位置评级(优49例,良4例,差1例)显著优于透视组患者(优29例,良8例,差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8例患者术后获8~25个月(平均13.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骨盆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透视组1例患者出现L 5神经根损伤症状。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与C型臂X线机透视相比,3D导航辅助下经皮双节段长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可明显缩短螺钉置入时间、置入螺钉的X线透视时间,并减少导针调整次数,提高螺钉置入的位置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寒瘀阻络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桂葛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颈椎功能,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1β、TNF-α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期间的复发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81.40%(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 P=0.043)。观察组治疗后肩颈疼痛、上肢麻木、颈部僵硬、头部闷痛沉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66、12.89、9.12、12.27、8.75, P值均<0.001),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4, P=0.010),VAS及NDI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2、7.00,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5、7.52、5.08, P值均<0.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 P=0.393)。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44%(1/41)、对照组为17.14%(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 P=0.048)。 结论:桂葛舒颈方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抑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 5、颈 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结论:颈后路臂丛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0):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 1)、分离肌肉(T 2)、椎间孔成形(T 3)、神经根减压(T 4)和缝合皮肤(T 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结果:与L组比较,E组T 2-4时VAS评分降低,T 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 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 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