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分析DJ-1的相互作用蛋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DJ-1基因在肺鳞癌细胞HTB-182中的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寻找DJ-1在HTB-182细胞系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靶向DJ-1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HTB-182细胞(DJ-1 siRNA组),并设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J-1蛋白表达水平,建立内源性的DJ-1蛋白表达沉默的si-DJ-1-HTB-182细胞。设计DJ-1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带有链霉素结合肽标签(SBP)、钙调蛋白结合肽标签(CBP)的DJ-1表达质粒pNTAP-DJ-1,用脂质体稳定转染细胞系DJ-1 siRNA HTB-182,G418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进行验证,TAP-MS技术寻找DJ-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NC)组和空白对照(BC)组( P<0.05);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NTAP-DJ-1质粒的HTB-182细胞系;TAP-MS筛选到DJ-1相互作用的三个蛋白质:细胞角蛋白1(Keratin 1)、细胞角蛋白10(Keratin 10)和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 Px)。 结论:Keratin 1、Keratin 10和P47 Px可能是DJ-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支架管石痂与原发结石成分的对比及成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输尿管支架管(DJ管)石痂与原发结石成分,探讨石痂的成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DJ管石痂形成患者25例(巴德留置佳DJ管1例,库克温控DJ管16例,波科鱼尾管8例)。采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分析结石及石痂,对比其成分的差异。结果:76%(19/25)患者的DJ管石痂成分与原结石成分完全一致;24%(6/25)患者的DJ管石痂与原发结石成分不一致(草酸钙结石5例,碳酸磷灰石1例),可能与解除输尿管梗阻后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有关。最早出现石痂的DJ管为输尿管软镜前预扩张管,留置时间仅为18 d。结论:大部分的石痂与原发结石有着相同的成分。预防可尽量在6周内拔除DJ管,必要时定期更换;挑选合适的管径及型号;积极控制尿路感染及治疗代谢原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子宫内膜癌组织miR-155、miR-202表达与增殖侵袭基因表达、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155(miR-155)、微小核糖核酸-202(miR-202)表达情况与增殖侵袭基因表达、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EC患者135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3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并比较两组miR-155、miR-202 及增殖基因(Cdk4、Cdk6、Efemp2、DJ-1、RRM2)、侵袭基因(Dkk1、Ezh2、HMGB1)表达情况,分析 EC 组织miR-155、miR-20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155、miR-202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结果:观察组miR-155、Ezh2、HMGB1、Cdk4、Cdk6、DJ-1、RRM2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miR-202、Dkk1、Efemp2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miR-155的相对表达量与Cdk4、Cdk6、DJ-1、RRM2、Ezh2、HMGB1呈正相关,与Efemp2、Dkk1 呈负相关(P<0.05);miR-202 相对表达量与 Efemp2、Dkk1 呈正相关,与 Cdk4、Cdk6、DJ-1、RRM2、Ezh2、HMGB1呈负相关(P<0.05).EC患者肿瘤FIGO分期越高、分化程度越低、肌层浸润越深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miR-155的相对表达量越高,miR-202的相对表达量越低(P<0.05).高miR-155组5年总生存率为68.66%,低于低miR-155组的87.50%(P<0.05);高miR-202组5年生存率为91.80%,高于低miR-202组的65.71%(P<0.05).结论:EC组织中miR-155表达升高,miR-202表达降低,与增殖侵袭基因表达、FIGO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miR-155表达越高、miR-202表达越低,患者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3例儿童完全性重复肾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在儿童完全性重复肾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3例完全性重复肾合并上组肾输尿管开口异位患儿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3例患儿性别女,表现为尿失禁(正常排尿间歇滴尿);平均年龄为40个月;2例患儿患病部位为左侧,1例患儿患病部位为右侧;术中均采用输尿管端侧吻合,术中双J管置于下组肾输尿管内。以"机器人(robotic)""输尿管端侧吻合(ureteroureterostomy)""儿童(pediatric)"为关键词检索2007年1月至2022年2月发表的PubMed及万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3例术中无中转开放;患儿腹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81、126、87 min,吻合时间分别为57、47、32 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4、1 d。术后6~8周拔除双J管。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0、50、26个月,术后尿失禁症状消失,输尿管扩张较术前明显缓解甚至消失。共检索到15篇共204例患儿涉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在儿童完全性重复肾合并相关畸形中应用,其中明确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的患儿共78例,术后预后良好。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完全性重复肾合并输尿管开口异位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球囊扩张术治疗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采用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患儿资料,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泌尿外科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患儿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肾盂前后径、输尿管最宽径、分肾功能等数据。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院共收治41例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患儿,共42侧输尿管实施球囊扩张术。2例拔除DJ管后仍有反复腹痛,改行输尿管再植术治愈;1例球囊扩张失败,术后未予进一步治疗,随访至今已33个月,肾积水症状无缓解;1例行扩张术中输尿管破裂,经输尿管再植术治愈。其余37例(38侧输尿管)均手术成功并获随访,患儿年龄(32.9±35.7)个月,随访时间(17.2±9.5)个月,术前分肾功能(48%±10%);肾盂前后径术前为(17.8±14.7)mm,术后为(9.7±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输尿管最宽径术前为(13.4±2.9)mm,术后为(7.5±6.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采用球囊扩张术治疗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短期随访上尿路积水症状明显改善。球囊扩张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J-1蛋白对视神经钳夹伤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Park7基因编码的DJ-1蛋白对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7只和116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和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绿色荧光蛋白(GFP)-ONC组。ONC 2 d组、ONC 5 d组、ONC 7 d组小鼠分别于建立ONC模型后2、5、7 d处死取材,进行后续实验。Park7组、Park7-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敲低Park7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 μl,GFP-ONC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仅带有GFP的rAAV 1 μl;注射后4周观察病毒转染情况。ONC组、Park7-ONC组、GFP-ONC组玻璃体腔注射后23 d,建立ONC模型,建模后5 d取材进行后续实验。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GC平均密度变化;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各组小鼠a波、b波和明视负向反应(phNR)潜伏期及振幅变化和振荡电位(OPs)振幅变化;视动反应(OMR)检测小鼠视敏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DJ-1、Bax、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ONC 2 d组、ONC 5 d组小鼠视网膜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10、5.628, P<0.01、<0.05)。病毒转染后4周,Park7组小鼠视网膜RGC层、内丛状层可见强GF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5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RGC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74, P<0.01 )。随刺激光亮度增加,对照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振幅逐渐增大。刺激光亮度3 cd·s/m 2,对照组、Park7组、Park7-ONC组、ONC组、GFP-ONC组小鼠暗适应a波、b波潜伏期及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潜伏期: F= 0.503、2.592, P=0.734、0.068;振幅: F= 0.439、1.451, P=0.779、0.24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07、12.80, P<0.000、<0.001);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Ops、PhNR振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2、5.062, P<0.05、<0.01);各组小鼠PhNR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327, P=0.287 )。与对照组比较,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020, P<0.000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敏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69, P<0.05 )。Park7组与对照组、Park7-ONC组与ONC组比较,小鼠视网膜中DJ-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140、26.920, P<0.000、<0.000);ONC组与GFP-O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739, P=0.983 )。与ONC组比较,Park7-ONC组小鼠视网膜中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60、9.710, P<0.05、<0.05);Park7-ONC组Bcl-2/Bax相对表达量比值明显低于O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20, P<0.01 )。 结论:敲低Park7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DJ-1表达下调,加重ONC模型小鼠RGC损伤以及视网膜电生理反应及视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iRNA沉默DJ-1通过PTEN/Akt通路对人胃癌细胞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siRNA沉默DJ-1基因体内外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 构建沉默DJ-1基因MGC803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侵袭实验检测沉默DJ-1基因对MGC80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与侵袭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J-1、PTEN、Akt、p-Akt、Snail、Vimentin、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MP3)的表达;相差显微镜观察DJ-1沉默对MGC803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裸鼠实验检测DJ-1沉默对MGC803细胞移植瘤的影响.结果 分别用4组si-DJ-1及si-NC质粒转染MGC803细胞,其中si-DJ-1A组DJ-1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较为显著(P<0.001),则后续选用si-DJ-1A作为稳定沉默DJ-1基因MGC803细胞.MTT法检测结果显示,24、48和72 h后,si-DJ-1组增殖活性分别较MGC803对照组和si-NC组降低,均P<0.00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si-DJ-1组克隆形成数较对照组与si-NC组减少,P<0.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i-DJ-1组迁移距离[(199.21±14.74)μm]较对照组[(302.62±17.70)μm]和si-NC组[(304.49+13.55)μm]缩短,P<0.001.侵袭实验显示,si-DJ-1组侵袭细胞数[(44.80±5.10)个]较对照组[(83.80±5.80)个]和 si-NC 组[(82.80±5.80)个]减少,P<0.001.与对照组和 si-NC 组相比,si-DJ-1 组 DJ-1 mRNA(F=18.350,P=0.003)、Snail mRNA(F=26.320,P<0.001)、Vimentin mRNA(F=44.379,P<0.001)与 MMP-9 mRNA(F=57.450,P<0.001)下调,而 E-cadherin mRNA(F=94.529,P<0.001)与 TIMP3 mRNA(F=16.480,P=0.004)上调;si-DJ-1 组 DJ-1(F=6.393,P=0.004)、p-Akt(F=12.980,P=0.007)、Snail(F=381.000,P<0.001)、Vimentin(F=99.750,P<0.001)与 MMP-9(F=126.800,P<0.001)蛋白下调,而 PTEN(F=36.880,P<0.001)、E-cadherin(F=181.000,P<0.001)与TIMP3(F=217.800,P<0.001)上调.相差显微镜显示,si-DJ-1组纤维母细胞样长梭形细胞肿瘤干细胞减少,圆形与椭圆形细胞增多,异型性下降.体内实验表明,si-DJ-1组移植瘤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减慢,si-DJ-1 组移植瘤质量[(0.51±0.05)g]较对照组[(0.90±0.16)g]减小,t=5.273,P<0.001.si-DJ-1 组较对照组 DJ-1、Ki-67、Vimentin和CD-34阳性表达降低,而PTEN和E-cadherin表达增强.结论 DJ-1沉默可通过PTEN/Akt通路体内外抑制MGC80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J-1/Nrf2在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弱精症生精细胞氧化应激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考察蛋白DJ-1(DJ-1)/稳定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在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弱精症患者生精细胞氧化应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20例确诊为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弱精症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60例为新诊断患者纳入新诊断病例组,60例为接受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治疗3个月的患者纳入病例治疗组;同期婚前健康检查健康男性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精液生精细胞形态、精液生精细胞的DJ-1、Nrf2蛋白及mRNA,外周血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DJ-1、Nrf2.结果:3组年龄、体质指数、精液体积及精子尾部畸形率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病例治疗组、新诊断病例组精子正常形态依次降低,精子头畸形率、体畸形率、头体环合畸形率依次增高,生精细胞DJ-1(0.35±0.11、0.71±0.16、0.89±0.12)、Nrf2 蛋白(0.31±0.09、0.62±0.14、0.78±0.13)及 mRNA 均依次增高,血清 MDA、DJ-1、Nrf2依次增高,SOD、GSH-Px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激活DJ-1/Nrf2通路有助于增强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弱精症生精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免受由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DJ-1/Nrf2通路或是精索静脉曲张相关性弱精症的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阴虚动风证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D)阴虚动风证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注射法制备PD阴虚动风证动物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150 mg/kg)和复方地黄颗粒低、中、高剂量组(1.75、3.5、7 g/kg),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共灌胃28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神经行为学,HE染色观察黑质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损毁侧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线粒体结构,免疫组化、Western b1ot及RT-qPCR法检测DJ-1、IP3R、GRP75、VDAC1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旋转圈数增加(P<0.01),游泳评分降低(P<0.01),悬挂时间减少(P<0.01),黑质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受损,黑质内神经元出现线粒体肿胀变性,线粒体嵴消失等损伤,损伤侧黑质DJ-1、IP3R、GRP75、VDAC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组及复方地黄颗粒各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减少(P<0.01),游泳评分升高(P<0.01),悬挂时间增加(P<0.01),线粒体形态结构损伤减轻,损伤侧黑质DJ-1、IP3R、GRP75、VDA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复方地黄颗粒高剂量效果与美多芭相当(P>0.05).结论 复方地黄颗粒可能通过调控DJ-1、IP3R、GRP75、VDAC1表达促进内质网-线粒体稳态,减轻线粒体损伤,维持DA能神经元生物学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