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猪膀胱脱细胞基质(UBM)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促愈合效果的差异。方法:将36只10周龄雄性2型糖尿病BKS db/db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BM组和ADM组,每组18只,术前非空腹血糖物质的量浓度大于16.6 mmol/L,于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相应植入猪UBM和猪ADM支架。术后即刻及7、14、28 d,行创面大体观察。术后7、14和28 d,每组各取小鼠6只计算创面上皮化率,计算后处死相应小鼠,取创面组织制作切片。收集2组小鼠术后7与14 d各6张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术后7与28 d各6张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支架降解情况。收集2组小鼠术后7、14 d各24张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D31阳性表达量,以分别反映肌成纤维细胞(Fb)、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观察巨噬细胞的分布和活化。取2组小鼠术后7、14 d创面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mRNA含量。上述指标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1)大体观察显示,UB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UBM支架融合佳,AD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ADM支架融合差;术后28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表面部分区域仍未形成表皮,UBM组小鼠创面完全上皮化。术后7、14和28 d,UBM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率分别为(22.4±6.4)%、(68.6±12.4)%、100.0%,均明显高于ADM组[(4.5±2.2)%、(23.6±4.6)%、(64.2±13.2)%, t=7.427、9.665、7.655, P<0.01]。(2)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出现大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占据UBM支架的全部区域;术后28 d,创面形成与正常皮肤结构类似的真皮组织,并且UBM支架原有的纤维形态消失。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内部仅出现少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散布于ADM支架之中;术后28 d,ADM支架原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形态仍清晰可见。(3)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聚集的肌Fb,出现新生血管;术后14 d,UBM支架上层出现均匀分布的肌Fb、新生血管,并且大部分血管实现灌注。术后7、14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仅散在分布肌Fb,无或少量未明显灌注的新生管腔结构。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α-SMA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ADM组( t=25.340、6.651, P<0.01),CD31阳性表达量也明显高于ADM组( t=34.225、10.581, P<0.01)。(4)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巨噬细胞迁入UBM支架内部,发生M2型极化、无M1型极化。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部出现少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ADM支架内部巨噬细胞稀少,未发生M2型或M1型极化。(5)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组织中FGF-2、VEGF、PDGF和TGF-β 1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DM组( t=7.007、14.770、10.670、8.939,7.174、7.770、4.374、4.501, P<0.01)。 结论:猪UBM支架通过诱导肌Fb和巨噬细胞迁入、促血管新生与促愈合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和真皮重建,效果优于猪AD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inked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 XLH)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矿化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为(3.9~5.0)/10万 [1],是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最常见的一型。XLH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位于X染色体上与内肽酶同源的磷酸盐调节(phosphate-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homolog, X-linked, PHEX)基因失活性突变,引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清除障碍,肾脏排磷增加,尿磷增多,血磷减少,最终导致骨骼矿化障碍 [2],其临床表现在儿童主要为低血磷、高尿磷、身材矮小、双下肢畸形、牙齿矿化不全等特征性佝偻病表现,而成人期则表现为骨软化症、骨关节炎、容易诱发骨折和假性骨折 [3]。本文通过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报道1例XLH家系,旨在提高对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银杏内酯B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银杏内酯B对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系实验小鼠55只,留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5只小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最终有40只完成建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短程给药(GB1w)组、长程给药(GB2w)组、长程给药+拮抗剂(GB2w+PRI-724)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术后无药物干预;GB1w组MCAO术后1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GB2w组MCAO术后2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GB2w+PRI-724组MCAO术后2周内鼻饲银杏内酯B(10 mg/kg)0.1 ml,且第8~14天银杏内酯B给药前3 h,给予选择性拮抗剂PRI-724 20 mg/d。比较各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Wnt、β-catenin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B1w组、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上升,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模型组相比,GB1w组、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上升,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GB1w组相比,GB2w组和GB2w+PRI-724组的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上升,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GB2w组相比,GB2w+PRI-724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转棒上行走实验评分、FGF4、TNF-α、IL-6和MDA水平及GSK-3β表达上升,TGF-β1、GSH-Px和SOD水平及Wnt、β-catenin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银杏内酯B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且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小耳畸形染色体变异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可能与先天性小耳畸形有关的染色体大片段变异及相关致病基因。方法:根据入选标准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中选择病例组,以同时期内在同一医院行常规整形美容手术治疗的、不患有任何先天性遗传病、年龄相近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及相关软件对2组病例的染色体进行拷贝数变化(CNV)分析,明确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定位畸变发生的位置及受影响的染色体片段长度,并通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得到因染色体变化发生改变的基因,从中筛查出与先天性小耳畸形发生相关的致病基因。采用Fisher确切法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病例组共纳入942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男695例,女247例,年龄(11.4±3.2)岁;对照组1 802例,男1 290例,女512例,年龄(11.6±4.9)岁。病例组共发现染色体大片段变异5例,对照组未见染色体异常,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染色体变异的5例中,染色体数目变异3例,其中1例为XXY综合征,另外2例为X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变异2例,其中1例为13号、14号染色体长臂部分重复,发现了可能与小耳畸形相关的基因: OTX2、 BMP4和 GSC,另1例为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重复,发现FG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FGF18、 FGFR4、 FGF1和BMP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FST、 MSX2、 SMAD5。 结论:染色体变异与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筛查发现可能有10个相关的基因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参与了小耳畸形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皮肤创伤对患者创面愈合与血清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皮肤创伤对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84例皮肤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2)和对照组( n=42)。对照组采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HBO治疗。统计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15 d后创面愈合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5、10、15 d取患者创面渗出液,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ST2(sST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的表达水平。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瘙痒及创面发红等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CRP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CRP与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TGF-β1、VEGF、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TGF-β1、VEGF、CT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预期出现的瘙痒、创面发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HBO联合FGF治疗皮肤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其主要通过调节炎性因子和皮肤创面修复促进因子水平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组(治疗组)和血液透析组(对照组),每组各2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观营养状况、客观营养状况、钙、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分、磷水平、钙磷乘积、i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胆固醇(TC)、维生素D3[1,25(OH)D 3]、钙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补体C3水平、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简易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较血液透析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姜黄素通过微小RNA-122-5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向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采用15 μmol/L浓度姜黄素处理BMSCs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蛋白(Col Ⅱ)、SRY-盒转录因子9(Sox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FGF18)表达。将微小RNA(miRNA,miR)-NC组(转染miR-NC)、miR-122-5p组(转染miR-122-5p mimics)、pcDNA组(转染pcDNA)、pcDNA-FGF18组(转染pcDNA-FGF18)、姜黄素+miR-NC组(转染miR-NC)、姜黄素+miR-122-5p组(转染miR-122-5p mimics)、姜黄素+pcDNA组(转染pcDNA)、姜黄素+pcDNA-FGF18组(转染pcDNA-FGF18)转染至BMSCs细胞,对照组仅加入培养基。检测并比较不同组增殖、凋亡和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检测miR-122-5p与FGF18间的结合。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SNK- q法分别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姜黄素组BMSCs细胞增殖率、Aggrecan、Col Ⅱ和Sox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t=18.275、12.001、8.598、10.124, P<0.05),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t=18.05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姜黄素组BMSCs中miR-122-5p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47±0.03比1.01±0.07, t=21.272, P<0.05),FGF18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mRNA为2.78±0.17比0.99±0.05,蛋白为1.56±0.13比1.01±0.09, t=30.305、10.43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122-5p可抑制BMSCs细胞增殖和Aggrecan、Col Ⅱ、Sox9蛋白表达并促进凋亡,过表达FGF18则有相反的作用。过表达miR-122-5p可显著减弱姜黄素对BMSCs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而过表达FGF18则可明显增强姜黄素对BMSCs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作用。 结论:姜黄素可促进BMSCs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并抑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22-5p/FGF18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伏格列波糖联合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对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伏格列波糖联合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对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3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90例。对照组应用伏格列波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塞那肽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以及血清FGF-21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89%(186/190)比93.16%(17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00, P<0.05)。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水平低于对照组[(6.95 ± 1.03)mmol/L比(8.29 ± 1.15)mmol/L、(7.88 ± 2.07)mmol/L比(10.03 ± 3.24)mmol/L、(7.17 ± 1.08)%比(8.13 ± 1.21)%]( P<0.05)。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2.13 ± 0.23)mmol/L比(2.93 ± 0.34)mmol/L、(3.10 ± 1.01)mmol/L比(3.98 ± 1.14)mmol/L、(1.93 ± 0.38)mmol/L比(2.73 ± 0.54)mmol/L]( 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高于对照组(111.56 ± 20.78比102.23 ± 20.14,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FGF-21水平低于对照组[(142.09 ± 26.82)ng/L比(150.22 ± 30.21)ng/L](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伏格列波糖联合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失效的T2DM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下调血清FGF-21水平,从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减轻体质量,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PCOS患者共计87例及同期单纯IR患者57例和体检健康女性61名。根据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将所有对象分为对照组( n=61)、IR组( n=57)、PCOS不伴IR组(PCOS组, n=15)、PCOS+IR组( n=72)。比较各组血清FGF23、脂联素、性激素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相关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FGF23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COS组、PCOS+IR组的FGF23浓度明显降低,且PCOS组明显更低;IR组、PCOS组、PCOS+IR组脂联素浓度明显降低(均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FGF23水平与脂联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呈正相关,与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游离睾酮指数呈负相关(均 P<0.05)。 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FGF23与脂联素都可以作为诊断PCOS及PCOS伴IR的良好指标(均 P<0.05)。 结论:FGF23与IR及雄激素之间关系密切,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PCOS患者的IR及高雄激素血症程度,利用本研究得出的FGF23切点值可以较好地为PCOS的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外显子测序对三例Kallmann综合征遗传病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Kallmann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 KS)是一种以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和嗅觉缺失为特征的遗传病。目前已经报道20余个基因与KS相关。本研究对3例K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进一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3例K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学检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并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验证,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结果:先证者1为25岁男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头发早灰及感音性耳聋,基因检测在SOX10基因中检出杂合错义突变c.475C>T(p.R159W),具有KS表型的先证者1母亲、姐妹和表姐均检测到该错义突变,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2为15岁男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及左肾缺如,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有ANOS1基因c.844delC(p.R282Vfs*28)杂合突变。其母为c.844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正常,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先证者3为21岁女性,表现为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及嗅觉缺失,基因检测在FGF17基因中检出杂合错义突变c.149G>A(p.R50Q),该突变经SIFT和PolyPhen2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错义突变,在HGDM数据库未见报道,认为是新发突变。结论:KS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很强的疾病,本研究在3例KS患者中通过外显子测序分别发现了ANOS1 c.844delC,SOX10 c.475C>T及FGF17 c.149G>A突变,进一步拓展了KS的突变谱及表型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