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辅助生殖女性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与家庭功能、病耻感关系及对助孕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辅助生殖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及与家庭功能、病耻感关系及对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首次接受辅助生殖助孕的女性患者162例,于进入治疗周期第1天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ISS)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焦虑、抑郁、家庭功能、病耻感情况,比较有无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基线资料、家庭功能、病耻感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家庭功能、病耻感与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关系.观察抑郁焦虑症状与助孕结局.结果:本次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15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3.8%.APGAR评分7.68±0.82分,ISS评分70.44±16.13分.SDS评分43.71±8.53分,抑郁检出率为30.9%;SAS评分47.94±9.05分,焦虑检出率为38.8%.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不孕年限、流产史、APGAR、ISS评分与助孕患者抑郁症状有关,居住地、家庭月收入、不孕年限、流产史、APGAR、ISS评分与助孕患者焦虑有关(均P<0.05).经分析APGAR与I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共线性,故将两者分别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了抑郁、焦虑混杂影响因素后显示,高APGAR评分为助孕患者抑郁、焦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05、0.427),高ISS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OR=1.299、1.271),存在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助孕临床妊娠率(48.9%、45.8%)低于无抑郁焦虑患者(67.6%、72.0%)(均P<0.05).结论:首次辅助生殖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可对助孕结局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系统家庭及心理干预可能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潜在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的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现有分期系统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应用价值,构建双打击MM的Nomogram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MM患者446例,将其以2: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95例)和验证组(15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M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分层预测价值.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OS的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后模型,采用C指数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ISS和D-S对MM患者的OS和PFS分层预测效能不高(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中位OS和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ouble-hit、LDH、ISS评分均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构建包含上述4个独立预后因素的Nomogram预后模型,对其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训练组与验证组中预测OS与实际OS之间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现有分期系统对MM的生存预测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建立以Double-hit细胞遗传学异常为基础的Nomogram预后模型具有对OS良好的预测价值,或可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多发伤继发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伤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5例儿童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1周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26)和非AKI组(n=69),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合并损伤部位、受伤至住院时间、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造影剂使用、是否休克、白细胞、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血糖、血钙、血肌酐、尿素氮及胱抑素C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儿童多发伤患者继发AKI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对继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合并头胸腹部损伤、使用造影剂、GCS评分≤8分、血红蛋白<80 g/L、高ISS评分、高血乳酸及高胱抑素C儿童多发伤患者AKI发生率较高(x2=5.317、11.494、5.235、16.104,t=7.525、11.846、8.783,P<0.05).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发现,头胸腹部损伤(OR=3.718,95%CI 1.103~12.532)、使用造影剂(OR=4.094,95%CI 1.338~13.525)、ISS 评分(OR=7.790,95%CI 2.644~24.238)及血红蛋白<80 g/L(OR=6.019,95%CI 2.003~18.088)是儿童多发伤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模型F=-53.642+1.313 ×(合并头胸腹部损伤=1,无合并头胸腹部损伤=0)+1.410 ×(使用造影剂=1,无使用造影剂=0)+2.053 ×(ISS 评分)+0.681 ×(GCS 评分≤ 8 分=1,GCS 评分>8 分=0)+1.795 ×(血红蛋白<80 g/L=1,血红蛋白≥80 g/L=0)+0.968 ×(血乳酸)+1.027 ×(胱抑素C).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该模型对儿童多发伤继发AKI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23,95%CI为0.717~0.928,P<0.001.结论 头胸腹部损伤、使用造影剂、ISS评分及血红蛋白<80 g/L是儿童多发伤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指标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用于儿童多发伤患者AKI早期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 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 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 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 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 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1)、GCS评分(X2)、ISS评分(X3)、6 h乳酸值(X4)、Fib(X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897(95%CI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 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综合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以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单元为主导,联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以综合医院创伤中心及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团队替代发达国家的独立创伤中心建设思路,探索本地区现阶段创伤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前后两年25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以ICU创伤单元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6例为观察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MDT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同时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厅滞留时间、开始急诊手术时间及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min:14.40±3.10 vs.26.00±5.28)、抢救厅滞留时间(min:32.90±10.65 vs.68.20±21.33)、急诊手术时间(min:39.8±13.72 vs.108.10±59.94)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以ICU为主导的综合创伤中心救治模式的建立,构建了严重创伤救治的一体化流程,能够规范严重创伤救治体系,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极大缩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老年颅脑创伤患者基本特征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中国老年颅脑创伤(TBI)患者的基本特征,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欧洲颅脑创伤疗效比较研究(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于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全国22个省市56家单位共13 627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其中≥60岁的3 694例TBI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措施、转归、损伤原因及损伤地点等信息。采用美国麻醉协会患者体质分级标准(ASA-PS)对患者进行伤前健康状况评估,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患者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年龄≥60岁的老年TBI患者占CENTER-TBI中国注册中心全部TBI患者的27.1%(3 694/13 627);其中60~74岁的患者占74.7%(2 760/3 694);67.1%(2 478/3 694)为男性患者。伤前ASA-PS为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占89.6%(3 309/3 694)。ISS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10,24)分;轻型(GCS 13~15分)患者占57.4%(2 120/3 694)。其中21.1%(779/3 694)的患者行手术治疗,11.1%(409/3 694)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92.7%(3 426/3 694)的患者好转出院,7.3%(268/3 694)的患者死亡。损伤原因中,交通伤占46.7%(1 726/3 694),平地跌落伤占27.2%(1 005/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损伤地点中,交通道路占53.3%(1 970/3 694),居家场所占32.4%(1 196/3 694),二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中国老年TBI患者占比较高,以60~74岁的患者为主,男性患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的伤前健康状况良好,多数为轻型TBI患者。中国老年TBI患者的损伤原因及场所主要为交通伤和交通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实验方法诊断创伤性凝血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史者。伤后48 h内为伤后早期,伤后48 h至14 d内为伤后中期。收集患者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损伤严重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资料,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的发生类型及特征。通过 t检验、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多发伤后早期、中期休克发生率分别为73.1%、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伤后早期、中期两组中,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HS)患者(83.6% vs. 28.4%)、分布性休克(distributed shock, DS)患者(13.7% vs. 80.9%)、心源性休克患者(3.5% vs. 6.6%)的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OS)患者占比(8.4% vs. 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因不明型休克占比分别为1.6%、1.2%。多因型休克在伤后早期、中期占比分别为9.5%与14.4%。伤后不同时期多因型休克共观察到7种病因组合,伤后早期以HS+DS最为常见(42.3%),其次为HS+OS(28.8%);伤后中期以HS+DS最为常见(48.6%),其次为DS+OS(24.3%)。 结论:多发伤后休克发生率高,患者不同类型的休克可能同时存在或序贯发生,在制定休克复苏策略时应更加全面,以期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1例;年龄36~55岁[(45.5±13.6)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29分[(25.3±6.4)分]。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和非脓毒症组(60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数、ISS、伤后并发症,以及伤后1,3,5 d 芳香烃受体(AH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单独或联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发生的预警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伤后1 d AHR水平、伤后3 d CRP和伤后3 d PCT水平与脓毒症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数、伤后并发症、伤后3,5 d AHR水平、伤后1,5 d CRP水平和伤后1,5 d PCT水平与脓毒症发生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ISS( OR=1.12,95% CI 1.01,1.24, P<0.05)、伤后1 d AHR水平( OR=1.30,95% CI 1.10,1.52, P<0.01)、伤后3 d PCT水平( OR=1.81,95% CI 1.08,3.03, P<0.05)与脓毒症发生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高ISS(AUC=0.69,95% CI 0.57,0.76)和伤后1 d AHR水平(AUC=0.79,95% CI 0.68,0.90)对脓毒症发生有预警价值,两者联合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86,95% CI 0.77,0.95)。 结论:高ISS、伤后1 d AHR水平、伤后3 d PCT水平是严重多发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伤后ISS、AHR及两者联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脓毒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