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藤子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对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花藤子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荨麻疹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92例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花藤子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免疫功能指标[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补体C3、补体C4、嗜酸粒细胞计数(EOS)、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短期复发率.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风团数量、红晕程度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血清IgE、EOS、CRP水平降低,补体C3、补体C4水平升高,且观察组血清IgE、EO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补体C3、补体C4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周,观察组短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870,P=0.027).结论 相较于氯雷他定片单药,联合花藤子颗粒治疗荨麻疹效果更佳,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机体免疫,降低短期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服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手术后合并脓毒症和肺部感染曾使用包括注射用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大疱样皮疹,致敏药物不详。感染好转后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氯雷他定10 mg口服、1次/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创伤恢复期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加重,逐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给予万古霉素0.5 g口服、1次/6 h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第4剂约1 h后,患者从颈部起开始出现皮肤红斑,迅速蔓延至上胸部,无发热、瘙痒。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口服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万古霉素,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次,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1次,继续服用氯雷他定。停药4 d后红斑开始消退,腹泻次数减少;停药7 d后,患者腹泻好转,皮肤红斑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1次/d,同期未使用其他药物。首次用药约6 h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水疱,伴明显瘙痒;次日出现发热,大片肿胀性红斑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水疱,部分水疱破溃,皮损面积超过50%,尼氏征阳性。考虑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导致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葡萄糖酸钙、氯雷他定、头孢唑啉钠等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皮肤护理。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红斑颜色变淡,水疱变小。15 d后皮肤损伤基本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迪利单抗致重度药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7岁男性患者因肝癌术后复发给予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免疫治疗,疗效及耐受性良好。用药12次后患者胸腹部及四肢散发皮疹,色鲜红,伴瘙痒。口服氯雷他定及外用卤米松乳膏后,患者皮疹稍好转。继续应用信迪利单抗2次,患者皮疹未见明显扩散。继续使用信迪利单抗第3次后,患者突发全身大面积皮疹,迅速发展为水疱、溃疡,皮肤有渗血及渗液,伴瘙痒和疼痛。诊断为药疹,考虑可能为信迪利单抗诱发。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60 mg静脉滴注、1次/d,并予抗过敏、抗感染、保护黏膜、皮肤护理等治疗1周,患者皮疹病情反复;增加甲泼尼龙剂量治疗1周,患者病情未缓解且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肝癌术后,伴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且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虽给予积极治疗措施,仍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月山东省泰山医院106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与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2组均治疗8周,随访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估湿疹严重程度,瘙痒VAS量表评估瘙痒程度;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E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计数。记录不良反应与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4%(50/53)、对照组为77.36%(41/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9, 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EASI、瘙痒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97、6.31、10.61, P值均<0.001);血清IgE水平[(57.19±7.54)IU/ml比(81.55±12.08)IU/ml, t=12.45]、EOS计数[(310.54±52.84)×10 6/L比(465.51±58.04)×10 6/L, t=14.37]均低于对照组( 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9%(8/53)、观察组为3.77%(2/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 P=0.046)。观察组复发率为6.00%(3/50)、对照组为21.95%(9/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1, P=0.025)。 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可有效改善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患者皮损和瘙痒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远期复发率,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动物实验预测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借助TCMSP、OMIM、GeneCards、TTD、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筛选鼻敏康颗粒的活性成分靶点及变应性鼻炎靶点;运用R语言软件对药物和疾病靶点映射取交集;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24只。造模组大鼠经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组、鼻敏康颗粒组,每组8只。西药组灌胃氯雷他定药液1 mg/kg,鼻敏康颗粒组灌胃鼻敏康颗粒药液4.1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2周。观察并记录30 min各组大鼠鼻炎症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NF、STAT3蛋白表达。结果:预测到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靶点41个,PPI网络拓扑学分析得到TNF、STAT3等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涉及药物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反应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Th17细胞分化、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Toll样受体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良好。动物实验表明,鼻敏康颗粒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炎症状,下调血清IL-17、IL-6表达,抑制TNF-α、STAT3蛋白表达。结论:鼻敏康颗粒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斯鲁利单抗致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52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化疗TC方案(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斯鲁利单抗免疫治疗后10 d,出现全身皮肤发红、浮肿、身体多处(颈部、胸部、足部)大小不等的水疱等症状,考虑为斯鲁利单抗导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停用斯鲁利单抗,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和辅助外用黏膜保护等对症治疗10 d后,皮炎基本消退,破裂的水疱结痂痊愈。患者改用安罗替尼,未再使用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致儿童梦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岁女性患儿因过敏性鼻炎给予欧龙马口服滴剂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1个月余,症状未好转。因腺样体肥大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睡前口服。服药7 d后,出现梦游,1次/周,表现为梦中突然坐起,1 min后躺下入睡。2个月后因患儿鼻部症状减轻停用所有药物,停药1周后未再梦游。1年余后,因患儿鼻炎复发,家长自行予上述3种药物治疗。服药5 d后患儿出现梦游且症状较前加重。继续用药2周后,患儿梦游继续加重。停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 d后患儿梦游减轻,1个月后消失。考虑患儿梦游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不良反应,改用氯雷他定5 mg每晚睡前口服。电话随访3个月,患儿未再梦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叶酸片致速发型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46岁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10 mg口服、3次/d。首次服药后约8 min,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随即头面部、四肢、躯干部出现弥漫性斑丘疹。考虑为叶酸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停用叶酸,给予氯苯那敏4 mg口服。但患者皮肤症状加重,继而出现气促、胸闷、恶心等症状。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和吸氧等对症治疗。40 min后,患者皮肤瘙痒缓解;5 h后,皮疹消退;7 h后,过敏症状消失。给予氯苯那敏治疗3 d后,行叶酸脱敏治疗,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贫血逐渐改善。继续口服氯雷他定和叶酸。随访1个月,患者无不适,血红蛋白113.5 g/L,停药,嘱患者于风湿科就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帕替尼与特瑞普利单抗联用致红皮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6岁男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阿帕替尼(250 mg口服、1次/d)、替莫唑胺(口服,第1天500 mg,第2~4天400 mg/d)和特瑞普利单抗(240 mg静脉滴注、第1和第15天)联合治疗。5个周期(28 d为1个周期)后出现多发皮疹,可见头面部、躯干、四肢皮损,伴红疹、脱屑;全身水肿,四肢肿胀,双下肢为重,伴黏液渗出。第6个周期将阿帕替尼减量(250 mg口服、1次/3 d),皮疹未减轻。实验室检查示血清白蛋白28.5 g/L,血清总蛋白55.5 g/L,嗜酸粒细胞0.096,血钾3.17 mmol/L。考虑为阿帕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联用所致红皮病,停用2药,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苯海拉明、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及皮肤护理,同时予补充蛋白、利尿、补钾、护胃等对症治疗。治疗10 d后皮疹消退,脱屑、瘙痒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