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基质蛋白22与E-钙黏蛋白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及E-钙黏蛋白(E-Cad)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1例确诊为原发性膀胱癌患者的尿液样本,设为膀胱癌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者的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NMP22表达水平及定量夹心酶免疫测定技术测定E-Cad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膀胱癌组的NMP22、E-Ca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膀胱癌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E-Cad水平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NMP22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4%和59.3%,E-Cad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 结论:NMP22、E-Cad均可以作为检测膀胱癌的良好指标,联合NMP22及E-Cad检测可以弥补各指标检测的弊端,显著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核基质蛋白22阳性膀胱癌患者免疫微环境状态变化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阳性膀胱癌患者免疫微环境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膀胱癌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胶体金法检测尿NMP22。检测结果阳性的患者为NMP22阳性组,检测结果阴性的患者为NMP22阴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术后的膀胱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检测CD8、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PanCK的表达情况。收集入组患者出院后的随访资料,并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NMP22阳性组患者共有69例,NMP22阴性组患者共有17例。NMP22阳性组CD8阳性细胞百分比、PD-L1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大于NMP22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与膀胱癌疾病进展有关( HR=2.67, P=0.017);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NMP22阳性与膀胱癌复发及疾病进展均显著相关(均 P<0.05)。 结论:尿NMP22阳性的膀胱癌患者肿瘤实质中CD8 +T细胞密度及PD-L1密度高于尿NMP22阴性的患者。尿NMP22阳性可作为膀胱癌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对于尿NMP22阳性的患者应加强复查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外泌体lncNORAD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外泌体lncNORAD在膀胱癌(BC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其作为肿瘤标志物对BCa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于2021年10月1日至2023年10月 1日确诊的100例BCa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71±10)岁。同时期纳入40例泌尿系统良性病变者作为良性疾病组,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64±9)岁。以及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男53名,女17名,年龄(45±12)岁。采用血浆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对外泌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表型鉴定;提取血浆外泌体中的总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外泌体lncNORAD的表达水平。在BCa患者组中以lncNORAD的相对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作为截断值,将BCa患者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并用χ2检验比较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对BCa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患者组血浆外泌体lncNORAD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01)和炎性对照组( P<0.001),且其高表达与TNM 分期( P=0.001, χ 2=10.187)、淋巴结转移( P=0.003, χ 2=8.575)、肿瘤分级( P=0.006, χ 2=7.440)和核基质蛋白22(NMP22, χ 2=5.844)( P=0.016)密切相关;ROC分析表明,血浆外泌体lncNORAD诊断BC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8(95% CI 0.772~0.883),当外泌体lncNORAD与临床上常规标志物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检测时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AUC=0.866,95% CI 0.815~0.916)。 结论:BCa患者血浆外泌体中 lncNORAD的表达上调与多个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具有成为BCa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膀胱癌抗原联合尿液核基质蛋白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尿膀胱癌抗原(UBC)联合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显示,膀胱癌病人尿液内的NMP22和UBC蛋白浓度水平较非肿瘤病人上升明显,且在膀胱癌不同分级及分期中有均存在差异表达,尿液内的NMP22和UBC蛋白浓度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膀胱癌无创诊断的瘤标,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复发风险的定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诊断为NMIBC且接受TURBT治疗的3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模型组(170例)和验证组(140例)。同时将模型组分为复发组(90例)和未复发组(80例)进行亚组分析。首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风险分层将模型组分为低风险组(21例)、中风险组(119例)和高风险组(30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亚组间无复发生存(RFS)的差异;然后比较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包括TNM分期、最大径、组织学分级)和生化标志物[包括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膀胱肿瘤抗原(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癌胚抗原(CE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权重赋值建立新型定量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分系统在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最后根据评分系统的最佳临界值对模型组进行危险分层,再次比较RFS的差异性。结果:模型组基于EORTC风险分层的低、中、高风险组间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的年龄和家族史比例较未复发组显著升高,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比例显著降低,T1期显著增多,肿瘤最大径显著增大,低分化比例显著增多,BLCA-4、BTA、NMP22和CEA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化疗药物膀胱灌注、肿瘤最大径、低分化、BLCA-4、BTA、NMP22和CEA水平均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均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评分系统预测验证组复发的准确性为0.865,临界值为3.8分(总分6~7分),>4分为高风险,<4分为低风险。模型组中高风险患者的RFS明显低于低风险患者( χ2=6.235, P=0.003);验证组中高风险患者的RFS明显低于低风险患者( χ2=5.867, P=0.007)。 结论:我国NMIBC患者的TURBT后复发风险应用EORTC的准确性欠佳,家族史、化疗药物膀胱灌注、肿瘤最大径、低分化、BLCA-4、BTA、NMP22和CEA水平可能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构建的定量评分系统对预测肿瘤复发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对评估RFS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液无创检测在膀胱癌诊断和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膀胱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尿液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是临床上常用于膀胱癌诊断和复发监测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其灵敏度较低、操作有创性等缺陷,临床上亟需开发新型无创、高灵敏度的检测工具。基于尿液的无创分子检测是领域内重点研究方向,极具前瞻性。本综述从应用于膀胱癌诊断和复发监测的尿液分子标志物出发,对蛋白分子类尿液分子标志物(包括NMP22、BTA和UroVysion等)以及DNA或RNA类尿液分子标志物(包括cfDNA、AssureMDx和Xpert BC Monitor等)进行综述,并对各标志物的特征以及膀胱癌诊断和复发监测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汇总,为进一步优化尿液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检测尿液中UBE2C、NMP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液中人类泛素偶联酶E2C(UBE2C)、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78例(训练组),同期选取5例肾结石、4例良性膀胱肿物、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6例血尿症、4例尿路感染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组成对照A组(41例)。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研究中心收治的膀胱癌患者111例(独立验证组),同期选取7例肾结石、6例良性膀胱肿物、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6例血尿症、8例尿路感染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组成对照B组(60例)。检测并比较UBE2C、NMP22及两者联合(模型)的诊断准确度,并通过独立验证组对UBE2C、NMP22及模型的诊断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训练组的UBE2C和NMP22浓度均高于对照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两组UBE2C和NMP22浓度均不受性别、年龄及吸烟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肌层浸润肿瘤和高级别肿瘤的浓度均分别较非肌层浸润肿瘤及低级别肿瘤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独立验证组的UBE2C和NMP22浓度均分别高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训练组中,UBE2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79,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85%;NMP22的AUC值为0.793,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0%;模型的AUC值为0.875,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88%;联合检测的模型准确性均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独立验证组中,UBE2C的AUC值为0.757,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80%;NMP22的AUC值为0.781,灵敏度为77%,特异度为79%;模型的AUC值为0.872,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5%。联合检测的模型诊断性能均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BE2C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联合UBE2C、NMP22检测可提高膀胱癌诊断的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液核基质蛋白22联合膀胱肿瘤抗原检测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尿液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膀胱肿瘤抗原(BT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为膀胱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5例疑似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经手术病理或膀胱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膀胱癌248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67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液NMP22和BTA水平。结果:膀胱癌组、泌尿系统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尿液NMP22表达水平分别为(28.4±8.8)ng/ml、(12.7±3.0)ng/ml、(4.3±1.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6.41, P<0.05);BTA表达水平分别为(25.1±8.1)ng/ml、(10.4±2.9)ng/ml、(6.4±2.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3.62, P<0.05)。不同TNM分期、病理分级的膀胱癌患者尿液NMP22和BT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尿液NMP22和BTA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5、96.98%和61.11%,均高于其单项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MP22和BTA诊断膀胱癌的cut-off值分别为32.42 ng/ml和29.13 ng/ml。 结论:尿液NMP22和BTA联合检测对膀胱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测具有简便、快速、无创、批量筛查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液基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尿液基细胞学(LBC)靶向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检查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行膀胱镜检查前进行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检测、尿LBC检测与尿LBC靶向的FISH检测,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3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NMP22、尿LBC与LBC靶向的FISH的灵敏度分别为61.11%、79.17%、82.46%,特异度分别为57.14%、73.21%、86.67%;NMP22、尿LBC的灵敏度在检测高级别BUC时优于低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3);3种方法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检测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LBC靶向的FISH对BUC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尤其是对于低级别BUC,可以作为BUC早期筛查、诊断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卡介苗(BCG)联合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用于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TURBt)术患者临床效果及复发风险分析.方法 将进行TURBt术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BCG(120 mg)联合GEM(1 000 mg)膀胱灌注治疗,试验组采取BCG(60 mg)联合GEM(1 000 mg)膀胱灌注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首次复发时间、肿瘤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免疫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试验过程中共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纳入5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00%(44例/50例)和78.00%(39例/5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2年复发率和首次复发时间分别为12.00%、18.00%、(10.69±2.47)个月,与对照组的 10.00%、16.00%、(11.84±2.6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时,2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析1(sVCAM-1)、趋化因子配体5(CXCL5)和尿核基蛋白质22(NMP22)、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膀胱肿瘤抗原(BTA)水平均低于术后(均P<0.05),且术后12个月均低于术后6个月(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时,2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均P<0.05),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均高于术后(均P<0.05),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0%,低于对照组的 10.00%(P>0.05).结论 BCG 120 mg、60 mg 联合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TURBt术患者治疗疗效相当,且剂量BCG 60 mg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