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深度指数和Narcotrend指数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并与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显微镜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同时监测患者AI、NI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米库氯铵维持麻醉。记录数据信号稳定后(T 1)、诱导前(T 2)、插管前(T 3)、插管后1 min(T 4)、插管后3 min(T 5)、插管后5 min(T 6)、置喉镜前(T 7)、置喉镜后1 min(T 8)、置喉镜后5 min(T 9)、手术结束(T 10)、苏醒(T 11)、拔管(T 12)12个时点的AI、NI、Ce。 结果:随着麻醉深度的变化,AI和NI的变化趋势一致。AI与NI、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 P<0.05 )、-0.599( P<0.05),NI和Ce的相关系数为-0.584( P<0.05),AI、NI、Ce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AI和NI均能准确反映患者手术不同阶段的麻醉深度,AI监测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患者术中知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腔镜下行日间手术的腹股沟斜疝和/或鞘膜积液患儿104例,年龄3~36个月,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BMI 18.5~28.0 kg/m 2。使用TOF Guard监测仪以四个成串刺激法(TOF)透皮刺激腕部尺神经监测术中神经肌肉阻滞情况。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丙泊酚3 mg/kg和舒芬太尼0.5 μg/kg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6~8 mg·kg -1·h -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分为2组:Ⅰ组,当TOF恢复到T 2重现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Ⅱ组,当强直刺激后计数为1或2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4 mg/kg。分别于给予罗库溴铵后2、10 min、手术结束即刻、给予舒更葡糖钠后2 、10 min和符合离开复苏室标准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浓度,采用Pheo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 结果: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2组舒更葡糖钠达峰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表观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平均滞留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且2和4 mg/kg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给药时机对老年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肠系膜牵拉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帕瑞昔布钠和氟比洛芬酯不同给药时机对肠系膜牵拉综合征(MTS)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全身麻醉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帕瑞昔布钠肠系膜牵拉(MT)前应用组(P-Pre-MT组)、氟比洛芬酯MT前应用组(F-Pre-MT组)和氟比洛芬酯MTS时应用组(F-Post-MT组),每组25例。P-Pre-MTS和F-Pre-MTS组分别在切皮前30 min和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和氟比洛芬酯50 mg,F-Post-MTS组在MTS出现即刻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对照组组给予生理盐水。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全程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MTS的发生率以及MTS患者MT后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监测四组MTS患者基础、MT即刻(T 0)、后10 min(T 10)、20 min(T 20)、30 min(T 30)、45 min(T 45)和60 min(T 60)的收缩压、心率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 结果:对照组、P-Pre-MT、F-Pre-MT和F-Post-MT四组发生MTS的患者数分别为19、19、0和20例,发生率分别为86%、83%、0%和87%,F-Pre-MT组MT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35.313, P=0.000),F-Post-MT组MTS患者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小于对照组( P=0.007和 P=0.015)。对照组MTS患者MT后不同时间点收缩压和心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425和26.318, P=0.000和0.000),而F-Pre-M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140和1.013, P=0.066和0.413)。对照组组MT 10和MT 20收缩压和瑞芬太尼靶浓度低于F-Pre-MT组以及心率快于F-Pre-MT组(均为 P=0.000),F-Post-MT组MT 20收缩压高于和心率慢于对照组组( P=0.002和0.002)。 结论:氟比洛芬酯能预防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后MTS的发生,保持MT后血压和心率稳定,在MTS发生时应用能减少低血压持续时间和心率增快的幅度,而帕瑞昔布钠对MTS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32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5 mg/kg充分镇静5 min后连续记录3次MAP和HR,间隔3 min,取平均值为基础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待BIS值<60后静脉注射阿芬太尼和罗库溴铵0.6 mg/kg,1.4 min后行气管插管术。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阿芬太尼初始剂量设定为20 μg/kg,根据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确定下一例患者阿芬太尼的剂量,相邻剂量比值为1.0∶1.1。气管插管后2 min内MAP最大值或HR最大值较基础值升高≥20%为发生心血管反应。采用probit法确定阿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 50、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 50(95%可信区间)为21.343 (19.105~24.516) μg/kg,ED 95(95%可信区间)为25.043(22.983~48.983) μg/kg。 结论:复合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时,阿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D 50为21.343 μg/kg,ED 95为25.043 μ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全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 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22 ml,初始浓度为0.50%,相邻浓度比值为1.1,阳性反应为感觉阻滞,运动未阻滞;阴性反应为感觉和运动均阻滞,若出现阴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浓度,若出现阳性反应,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95%可信区间为0.155%~0.2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全麻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30~60岁,BMI 18.5~25.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HH组(A组)和对照组(C组)。A组以20 ml/min速率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行AHH,目标Hct为30%,C组根据"4-2-1"法则输注乳酸林格液补充生理需要量,达目标并稳定10 min后行麻醉诱导。采用Bovil药代动力学模型TCI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0.25 ng/ml,3 min后采用Schnider模型TCI丙泊酚,设首例丙泊酚Ce为5.0 μg/ml,按照序贯法,若喉罩置入失败则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否则降低一个浓度梯度,相邻浓度梯度差为0.5 μg/ml。当丙泊酚血浆浓度(Cp)和Ce达平衡1 min后,置入喉罩。连续出现8个喉罩置入失败/成功拐点时终止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EC 50、EC 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A组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95%CI)为4.237(3.090~4.514) μg/ml、EC 50(95%CI)为4.802(4.500~5.078) μg/ml、EC 95(95%CI)为5.443(5.125~7.304)μg/ml。C组喉罩置入成功时丙泊酚的EC 5(95%CI)为2.408(1.190~2.756) μg/ml、EC 50(95%CI)为3.120(2.690~3.472) μg/ml、EC 95 (95%CI)为4.042(3.582~7.431) μg/ml。组间比较EC 5、EC 50和EC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6%羟乙基淀粉130/0.4 AHH可降低丙泊酚诱导患者喉罩置入成功的效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的药效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PENG)阻滞的药效学。方法:择期行髋部手术全麻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抬髋15°时VAS评分>4分。麻醉前30 min在超声引导下行PENG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初始容量为15 ml,容量梯度为1.2 ml,注药后30 min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若VAS评分≤3分,视为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降低一个容量梯度,否则升高一个容量梯度,直到获得7个有效-无效交叉波形。采用probit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用于PENG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 50)、95%有效容量(EV 95)及其95%可信区间( CI)。 结果: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PENG阻滞的EV 50及其95% CI为11.36( 9.41~12.64) ml,EV 95及其95% CI为14.19(12.80~25.07) ml。 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的EV 50为11.36 ml,EV 95为14.19 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校正Narcotrend指数(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8例,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I基线值36)和校正组(E组,NI基线值46),每组24例。选择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后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维持期NI值稳定于26~46后,E组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0.2 mg/kg,随后以5 μg·kg -1·min -1泵注30 min),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后开始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每隔5 min根据各预设的NI基线值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主要指标:给予艾司氯胺酮后1 h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次要指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 h内恶心呕吐、疼痛和寒战发生率。术后第2天随访患者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2组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均在临床安全阈值范围,无术中知晓发生。与C组比较,E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2组患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术后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与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5例,年龄≥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抽取外周血标本,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计算eGFR。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成功后抽取脑脊液标本2 ml,采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POD组和未发生POD组(N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GFR及其联合脑脊液生物标志物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14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多项混杂因素后,eGFR降低、脑脊液P-tau和T-tau水平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Aβ42水平、Aβ42/P-tau比值和Aβ42/T-tau比值升高是POD的保护因素( P<0.05)。中介效应分析:eGFR对POD的直接效应为-0.000 526 7,总效应为0.004 644 6,脑脊液T-tau中介效应比例11.3%。eGFR联合脑脊液生物标志物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0.812( P<0.001)。 结论:术前eGFR降低是患者发生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T-tau是eGFR与POD关系的关键中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40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性别分为2组( n=20):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频率2 Hz、波宽0.2 ms、刺激电流70 mA,串间间隔12 s)刺激尺神经。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当T l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T 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术毕T 1恢复至50%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 onset)、高峰时间(T peak)、10%恢复时间(T 10%)、10%~25%恢复时间(T 10%~25%)、25%~50%恢复时间(T 25%~50%)、50%~75%恢复时间(T 50%~75%)、75%~90%恢复时间(T 75%~90%)。于术毕T 1恢复至25%和75%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罗库溴铵血药浓度。计算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 结果:2组患者T onset、T peak、T 10%、T 10%~25%、T 25%~50%、T 50%~75%、T 75%~90%、气管插管条件、各时点罗库溴铵血药浓度及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