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住院病区存放少量常用和急救药品可方便患者临时治疗,并可为危重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但病区药品储存环节存在用药错误的风险。为加强病区储存药品的管理,减少用药错误,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医学、药学、护理、医院管理等专业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病区药品储存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技术指导原则》。病区药品储存环节有关的用药错误包括药品储存不当、药品品规错误、药品数量错误、药品放置错误。风险因素包括管理因素(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指定专人或专岗管理、未实施定期检查督导)、流程因素(未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或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合理)、环境因素(药品存放空间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未提供专门的标签)、人员因素(未对药品使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人员安排不合理)和药品因素(病区存储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过多)。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性管理策略、实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标识和流程、建立规范目录清单和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建立管理体系和制度、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加强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网格化管理以其敏捷、精准和高效的特点在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其用于医政管理有助于制定科学完善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效率,保障患者安全。作者介绍了上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探索建立医院感染防控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该院自2016年初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了"院-科-组"三级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组织架构、科学布置防控管理网格点、施行专人岗位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并实施激励措施。通过描述性分析和 χ2检验分析网格化管理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后的医院感染人数、手术部位感染人数、Ⅰ类手术切口感染人数、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人数均低于实施前且实施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实施后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人数、发热病人血培养送检人数、手卫生依从时机均高于实施前且实施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P<0.05)。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适用于在医疗机构内运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全流程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全流程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生育力保存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全流程管理。生育力保存患者管理要点包括初诊决策支持、就诊专人接待、保护隐私,检查全程陪同,促排卵阶段人性化管理,预防感染,心理评估及疏导,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等。结果:经过全流程精心治疗和护理,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生育力保存,且均未发生感染、取卵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为生育力保存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心理情况,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使用与管理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A型肉毒毒素使用现状,探讨该药的规范管理。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A型肉毒毒素的门诊处方300张,分析A型肉毒毒素门诊使用情况、处方的合格率和药事管理情况。300例使用A型肉毒毒素的患者中,用于除皱、眼痉挛、咬肌肥大瘦脸、瘦小腿、组织无力、瘢痕和多汗症的分别为91例(30.33%)、94例(31.33%)、65例(21.67%)、47例(15.67%)、1例(0.33%)、1例(0.33%)和1例(0.33%)。发现不合格处方60张(20.00%),其中未注明剩余药品处理方法的29张(48.33%),无医师和药师双签的26张(43.33%),诊断不明确3张(5%),超说明书剂量用药和未注明处方日期各1张(1.67%)。肉毒素使用过程中出现未注明剩余药品处理、处方没有双签、超剂量、诊断不明确等不合理用药情况,药师在发药审核中拦截并联系医生修改处方后,基本符合国家对毒性药品的管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认知与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我国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认知及相关培训的需求,为组织开展灾害护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9月7—17日采用自制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认知及培训需求问卷对国内121所医院的2 60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线上调查,问卷涉及5个维度39个条目,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手术室灾害护理管理体系、手术室灾害护理培训需求、人员资源配置和应急物资储配。结果:接受调查的2 60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中,92%以上人员希望建立手术室灾害管理体系;80%以上的护理人员培训需求是灾害护理的个人防护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技能。有31.40%(38/121)的手术室储备了灾害应急人员(共9 540名),且77.12%(7 357/9 540)为男护士;75%以上的医院手术室没有灾害物资储配,仅34.71%(42/121)的手术室灾害物资配置了专人管理。结论:我国医院手术室灾害护理应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灾害护理人员的资质培养、应急物资储配及规范化管理,提高手术室灾害护理应急处理能力,优化救治技术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70克超早产儿成功救治及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胎龄24周、出生体重37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过产前多学科会诊、围产期专人护理治疗、肺保护策略、营养支持、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管理、家庭参与式护理及院外随诊,随访至4岁,体格生长、神经系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HBsAg和抗-TP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在献血前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P)呈反应性献血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衢州市中心血站2015-2020年献血前检测采用金标法HBsAg/TP联合试纸条呈反应性的献血者,制定合适的闭环管理措施,指定专人进行结果告知,征得献血者同意后采集血液样本送往实验室按照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无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进行招募动员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复查结果呈反应性的献血者,电话告知并解释不符合献血要求的原因,在浙江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BIS)进行永久屏蔽登记处理。结果:2015-2020年献血前共检测135 990例,HBsAg和抗-TP呈反应性献血者1 524例,其中HBsAg呈反应性1 052例,抗-TP呈反应性472例。940例同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复查,152例复查结果无反应性,再招募后70例成功献血,占46.05%。788例复查结果仍呈反应性,告知后将个人信息在血站信息系统进行永久屏蔽登记,杜绝这些高危人群的献血概率。结论:献血前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纸条进行初筛,能保证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但金标法进行献血前检测存在假阳性的发生率,导致部分符合献血要求的献血者流失。对献血前检测假阳性者实行闭环管理后既能保证采集血液安全,又能保留献血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案管理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和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391例,依托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中心结构体系下,使用医院自主研发的个案管理系统对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管理,将检验中存在阳性体征患者自动转入个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个案管理计划,并上报系统执行情况。对所有纳入观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分型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超声检查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391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年龄>60岁者78.0%;单纯下肢DVT占93.1%,单纯肺栓塞占5.4%,下肢DVT合并肺栓塞占1.5%,有9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率为94.9%,超声复查率为89.8%。结论:个案管理系统将散在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集中化管理和指导追踪,专人管理提升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规范性,提高返院复查率,追踪患者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个案管理专人化随访指导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个案管理专人化随访指导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进行脑卒中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按照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出院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基于个案管理专人化随访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功能结局、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功能结局、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个案管理专人化随访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功能结局,同时对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贵州省基层医院数字化建设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对数字化医院建设的使用状况及知晓度,推进数字化医疗健康的进程。方法:2021年4月至7月,选择贵州省9个地州市88个县市区的公立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当日在科)各1~2名作为现场调查访谈对象,现场填写调查问卷表格(2020年全年数据),由专人整理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4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297名,均为实名填报,其中医生152名,护士145名;24家三甲医院,122家二级以上医院;146家医院均已实施数字化信息管理。被调查者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知晓度整体较低,其中对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知晓度最高(86.5%),其次为检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41.4%)和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40.7%),对医院经营管理系统(HERP)的知晓度最低(7.7%)。2020年146家医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的总次数为25 428次,各家医院平均远程会诊的中位数为24.5(88.0,240.0)次。2018至2020年14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总数分别为50 473例、57 565例和57 907例,其中>65岁患者数分别占37.47%、41.26%和43.31%(均 P>0.05)。2020年14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总数量共4 242例次,中位数为257.50(96.50,958.25)例次。仅12.12%的科室有独立重症监测系统,8.75%科室的重症监测系统能自动抓取数据形成表格。96.30%的医护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参加过系统和专业的"三基"培训,每年在省内或地州开会学习及培训的次数较多,分别为282次和357次。90%以上的科室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上级医院发起过远程会诊,并安排转诊,或接收由上级医院治疗好转的患者。科室外出会诊的医院级别以下级医院较多(69.02%)。2020年146家医院重症医学科外出会诊的总次数为2 959次,中位数为296(185,473)次。54.79%的科室有固定服务的村庄,28.08%的科室有固定服务的人数或户数。中位出诊最远距离为52.5(30.0,80.0)km,中位出诊平均距离为30.0(20.0,50.0)km。54.88%的医护人员认为出诊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精力不足及服务群体或地区过大。90%以上的医护人员参加过云学习、云培训,大部分人认为云学习、云培训对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71.04%和67.01%),同时医护人员认为"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从各方面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优势,但也存在村医对互联网医疗设备使用率低、农户对远程医疗和流动医院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结论:贵州省基层公立医院均已实施数字化信息管理,被调查医护人员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知晓度整体较低,医院利用大数据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状况参差不齐;医护人员使用云学习、云培训等人工智能设备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基层医院数字化转型正在持续完善中。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临床学科中使用远程会诊信息系统最多和最好的科室,能完成双向转诊工作,近3年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