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舌针疗法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及全息学说形成的一种“微针系统”外治法,作用于舌体,可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改善舌咽功能、安全性高、简便快捷等优势,临床常与康复训练、中药疗法或其他针法联合应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温敏型盐酸青藤碱贮库式微针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气泡微针技术及温敏型材料设计制备温敏型贮库式微针,探讨解决微针在中药外用制剂存在"载药量低"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将药物与温敏型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浇筑入由壳聚糖形成的气泡微针空腔中,通过定位固化等工艺,制备具有针体、定位层、基底层和药物贮库4个部分功能结构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其次,对所制备的微针载药量、尺寸、力学、皮肤穿刺等载药能力和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分别采用Franz扩散仪和经皮微渗析技术,评估该贮库式微针的体外和在体释药行为特征.结果 所制备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载药量可达5.76 mg/cm2,暴露针尖呈圆锥型,高度约为650 μm,且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皮肤穿刺能力;体外释放试验显示,该微针在皮肤模拟温度条件下,可较大程度地释放针体内药物,并呈扩散和骨架溶蚀的释药特征;在体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相较于常规外用制剂,该贮库式微针可快速且明显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结论 该研究初步表明利用温敏型材料和气泡微针技术所制备的贮库式微针能明显提高微针载药量,并仍保持微针"微创"的作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微针:创新的中药给药方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微针是一种将中药活性成分直接递送至表皮层或真皮层的新型给药方式,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痛感,提高透皮给药效率,且能绕过传统中药口服的肝脏首过效应.本文阐述了中药微针的概念、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前景.进一步通过介绍中药微针的制备方法和设计因素,总结出影响中药微针机械强度、载药量和透皮深度的主要因素,为中药微针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组分-微针技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年来,中药组分结合微针技术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针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在局部皮肤的渗透性和吸收率,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微针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成果并提出了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中药微针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痛证采用眼针治疗的近十年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文章回顾了近十年来以眼针或者眼针配合其他各种疗法治疗痛证的眼针研究文献,从痛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痛证在人体被感知到的产生机理,从眼针疗法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着手,浅析疼痛的古今治疗方法之异同,了解治疗疼痛疾病不止局限于循经取穴以及"阿是穴"等方法,眼针治疗同样有显著效果,该文总结分析了眼针单独诊疗、眼针体针结合诊疗、眼针带针运动诊疗、眼针联合口服中药汤剂诊疗、眼针结合温针灸、雷火灸等特殊疗法诊疗等方面治疗痛证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上下肢痛、头胸腹痛、术后痛等.从而总结得出眼针是一种适应性广泛、治病性广、有效便捷、安全易理解、简便易学、疗效显著的微针疗法,尤其在治疗疼痛疾病等方面已然成为了一种优势治疗手段,值得医者们在临床上强加推广以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微针结合纳米脂质载体对高乌头生物碱透皮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结合微针及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s)的物理-化学促渗作用促进难溶性中药成分高乌头生物碱(AAS)的经皮吸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评价微针结合NLCs经皮给药系统对AAS中有效成分高乌甲素(LA)及冉乌头碱(RAN)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通过在体微透析实验,发现微针结合载高乌头生物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AAS-NLCs)透皮组中微透析接收液LA及RAN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1 756.88±586.13)和(332.24±108.89)ng/mL,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 273.66±1 800.77)和(1 654.05±349.50)ng·h/mL.微针结合AAS-NLCs透皮组中LA和RAN的AUC分别为AAS-NLCs透皮组的6.68倍和6.66倍,为微针结合物理混合物透皮组的2.72倍和3.16倍.结论:微针结合NLCs经皮给药系统可明显促进AAS的经皮吸收.本研究为AAS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基础及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增生性瘢痕由于其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多样且目前尚无确切的根治方法而成为临床研究探讨的重点之一.因影响瘢痕产生的因素较多,只有建立在产生瘢痕的生物学基础上的治疗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本文总结分析最新关于瘢痕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报道,试图探寻有效防治瘢痕的方法.最新研究显示,非手术方法治疗瘢痕应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调整胶原代谢异常来进行药物干预,临床常用药物有激素类、抗肿瘤药、钙离子拮抗剂、P物质抑制剂、抗组胺药、胶原酶和中药等,作用机理也已能从细胞、分子学水平上进行阐明,且临床证实有效.但给药途径不同效果也有差异,为探究提高药效的给药方法,临床正在尝试包括使用微针、超声、压力疗法等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晶微针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女性黄褐斑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纳晶微针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 将42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1例.治疗组接受纳晶微针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组接受自制中药面膜外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皮损总积分.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皮损总积分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纳晶微针与中药面膜联用的疗效优于中药面膜单用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被动和主动促透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也是中药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物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动和主动促透技术在中药经皮给药领域已实现较为广泛的应用,前者如凝胶贴膏、微乳、柔性脂质体等,后者包括微针、离子导入、超声导入等.两种技术相结合或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效率,扩大经皮给药的药物适用范围.促透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促进中药的经皮吸收,同时增强疗效和患者顺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速溶型聚合物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不同浓度的辅料及配比制备速溶型聚合物微针贴片,并考察其各项性能,得到最优处方.方法: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阴模,采用离心注模法制备微针贴片.分别通过显微镜观察与压变性能试验对所制备的微针进行筛选优化,并考察最终得到的微针的皮肤穿刺性能和体外溶解性能.结果:当辅料配比为10%葡聚糖40(Dex)与10%支链淀粉(AP) 1∶2,常温干燥时,微针的综合物理性能和压变性能最好,能成功穿透离体大鼠皮肤,在皮肤内能快速溶解.结论:所得聚合物微针贴片工艺简单,性能较好,能够在穿刺皮肤后快速溶解,为以后中药微针贴片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