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创面愈合管理的多生物启发功能导电水凝胶贴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种水凝胶贴片被开发并用于促进复杂创面的愈合,但目前大多数水凝胶贴片仍然缺乏令人满意的可控性和复合功能性。研究人员从章鱼、蜗牛等多种生物身上获得灵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水凝胶贴片,具有可控制的黏附、抗菌、药物释放等功能,并具备多种监测功能,有望用于创面愈合的智能管理。该贴片由单宁接枝明胶、银-单宁纳米颗粒、聚丙烯酰胺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组成,具有微吸盘驱动器阵列和拉伸背衬层。由于单宁接枝明胶和银-单宁纳米颗粒的光热凝胶-溶胶转变,该贴片具有双重抗菌作用和对温度敏感的类蜗牛黏液样特征。此外,由热响应性PNIPAm组成的“吸盘”可以在收缩-松弛态间发生转化,使得贴片能够可逆性地黏附在物体上,并可控地释放其负载的VEGF,协助促进创面愈合。除此之外,基于良好的抗疲劳性、可拉伸双网水凝胶的自我复原能力以及银-单宁纳米颗粒优良的导电性,该贴片可以灵敏且连续地报告创面的多个生理参数。因此,这种受多生物启发研制的多功能贴片未来在创面愈合管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敏型盐酸青藤碱贮库式微针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气泡微针技术及温敏型材料设计制备温敏型贮库式微针,探讨解决微针在中药外用制剂存在"载药量低"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以盐酸青藤碱为模型药物,将药物与温敏型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浇筑入由壳聚糖形成的气泡微针空腔中,通过定位固化等工艺,制备具有针体、定位层、基底层和药物贮库4个部分功能结构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其次,对所制备的微针载药量、尺寸、力学、皮肤穿刺等载药能力和机械性能进行表征;最后,分别采用Franz扩散仪和经皮微渗析技术,评估该贮库式微针的体外和在体释药行为特征.结果 所制备的温敏型贮库式微针载药量可达5.76 mg/cm2,暴露针尖呈圆锥型,高度约为650 μm,且具良好机械强度和皮肤穿刺能力;体外释放试验显示,该微针在皮肤模拟温度条件下,可较大程度地释放针体内药物,并呈扩散和骨架溶蚀的释药特征;在体经皮渗透试验显示,相较于常规外用制剂,该贮库式微针可快速且明显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结论 该研究初步表明利用温敏型材料和气泡微针技术所制备的贮库式微针能明显提高微针载药量,并仍保持微针"微创"的作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负载噬菌体内溶素Lys84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探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基互穿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温敏水凝胶(记作:IPNT)作为噬菌体内溶素Lys84 递送载体的可行性,及载药水凝胶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潜力.以海藻酸钠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原材料,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制备互穿网络温敏水凝胶,采用干态浸泡法负载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噬菌体内溶素Lys84 获得载药水凝胶(IPNT-Lys84).通过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水凝胶载药前后的物理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水凝胶溶胀、退溶胀以及内溶素 Lys84 释放情况、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药液浸泡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IPNT-Lys84 水凝胶孔洞均匀,低临界溶解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为 32 ℃;水凝胶平衡溶胀度为 30 g/g,退溶胀时失水率为 88%;在 37 ℃时内溶素释放率在 6 h内达到 70%以上;IPNT-Lys84 水凝胶杀菌率达 99.9%以上.研究表明,采用 IPNT递送内溶素Lys84 具有可行性,IPNT-Lys84 水凝胶有望成为针对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有效抗菌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提高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促进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功能化修饰""药物""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 modification""Dru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pringerLink、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主要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修饰、内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外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92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根据肿瘤部位的靶向受体(包括叶酸受体、线粒体受体、透明质酸受体等)和肿瘤内部微环境(包括酸性pH环境、还原性环境、多种酶环境等)以及外部环境刺激(包括温度变化、光和磁场等),采用肿瘤靶向性材料(如叶酸、线粒体靶向肽三苯基膦、转铁蛋白等)、内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pH敏感性接头、二硫键、酶响应性材料等)、外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温敏性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光敏性材料偶氮苯、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等)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递送,避免药物提前释放,提升药物的抗肿瘤效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解决其大规模生产问题、稳定性问题以及在动物实验中的良好效果能否在临床重现的问题,此外对其毒性和体内分布、代谢过程也需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相变速度的纳米凝胶栓塞载药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设计具有不同相变速度的纳米凝胶(nanogel),筛选可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栓塞和载药材料.方法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丙烯酸(AA)分别为3∶1、2∶1和1∶1的无规共聚纳米凝胶P(NIPAM-Co-AA)(PNA)和互穿网络纳米凝胶PNA-IPN,并对其颗粒的形貌、温敏性、溶液的相变行为、流变学性质进行表征,评价各nanogel的栓塞及载药性能.结果 nanogel为较为均一的近似球体,PNA的粒径为386~795 nm,PNA-IPN的粒径为367~750 nm;温度升高可使凝胶的粒径减小,AA比例增加会导致凝胶的温敏性降低、相变温度升高、凝胶速度加快但凝胶强度降低.与PNA相比,PNA-IPN具有较小的粒径、较低的凝胶温度,较快的凝胶速度和较高的凝胶强度.PNA-IPN-2可通过静电吸附负载阿霉素,载药量为10.3%.结论 140 mg·mL-1的PNA-IPN-2溶液的凝胶温度、速度和强度适中,其“剪切变稀”的性质和药物释放特性对用于TACE十分有利,有望用作TACE中的纳米凝胶栓塞、载药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温度响应性纳米复合物对脐疗新制剂及药物释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高光热性能的温度响应性纳米复合物对传统脐疗方法进行改进,最终制成可控发热、协同给药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新剂型.方法:运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将其与pNIPAM水凝胶结合,进行扫描电镜(SEM)、光热性能转换、溶胀行为动力学测试,并以盐酸小檗碱为药物模型,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做初步研究,为后续脐疗方载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合成的Fe3O4纳米颗粒较均匀,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均呈现多孔蜂窝状的形貌结构,均具备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近红外光能促进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中盐酸小檗碱的释放,且在42℃时,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药物累积释放量高于空白pNIPAM水凝胶.结论: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可作为外用智能透皮给药的载体,且配合近红外光的作用能促进药物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条件优化及其对人肺腺癌细胞GLC的抑制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诱导条件,并探讨其对宣威人肺腺癌细胞GLC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重组蛋氨酸酶表达质粒PGEX-4T1-4A1-MGL和PGEX-4T1-3B8-MGL转染至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以目标蛋白表达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诱导前菌液起始光密度(OD600 nm)值、培养温度、诱导时间等诱导条件进行优化.采用亲和层析法对所得重组蛋氨酸酶4A1-MGL、3B8-MGL进行纯化;采用考马斯蓝法检测其质量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其纯度,分光光度法检测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经低、中、高剂量重组蛋氨酸酶(4A1-MGL和3B8-MGL分别均为0.1、0.2、0.4 U/mL)作用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细胞抑制率.结果:两种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最优诱导条件为菌液起始OD600 nm值0.9、培养温度37℃、诱导时间5 h.验证试验结果显示,4A1-MGL、3B8-MGL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52±0.04、1.28±0.03(RSD<3%,n=3).经纯化后,4A1-MGL的质量浓度为(0.70±0.02)mg/mL,纯度为(96.42±3.15)%,活性为(0.45±0.02)U/mg;3B8-MGL的质量浓度为(0.56±0.02)mg/mL,纯度为(97.43±2.96)%,活性为(0.91±0.03)U/mg.经低、中剂量4A1-MGL和3B8-MGL作用48、72 h,高剂量4A1-MGL和3B8-MGL作用24、48、72 h后,GLC细胞的抑制率均显著升高,且高剂量组作用72 h时显著高于同时间点低、中剂量组(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重组蛋氨酸酶表达的诱导条件,所得4A1-MGL和3B8-MGL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GLC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敏多柔比星纳米凝胶栓塞微球的评价与处方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可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温敏纳米凝胶载药栓塞微球.方法 通过乳液聚合制备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丙烯酸(AA)无规共聚纳米凝胶(PNA),对其颗粒形貌、温敏性、载药性能、溶液相变行为进行表征,并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 PNA为较均一的近似球体,粒径50~150 nm,AA用量对温敏纳米凝胶载药栓塞微球的载药量与相变温度具有显著影响,当NIPAM、AA、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分别为1.13,0.32,0.04和0.06 g时,载药量(19.01±0.82)%,相变温度(36.6±2)℃.结论 所制备的具有较高载药量和适宜相变温度的载药PNA纳米凝胶有望作为TACE栓塞载药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槲皮素PNIPAm纳米凝胶的制备及细胞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以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凝胶为纳米栽体,荷载抗肿瘤成分槲皮素,以增加药物对MCF-7细胞的毒性和细胞摄取.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PNIPAm合成工艺,红外光谱进行结构确证;单因素试验优化栽槲皮素纳米凝胶(Que-PNIPAm)处方及工艺,分别对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进行表征并考察体外释放行为;CCK-8法考察纳米凝胶对MCF-7细胞的毒性;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纳米凝胶的MCF-7细胞摄取作用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抑制剂法考察其细胞摄取机制.结果 Que-PNIPAm的粒径为(166.1±2.87)m,栽药量为3.18%;电镜下纳米粒子呈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栽药纳米凝胶时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原药,且42℃下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摄取效率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秋水仙素与2-去氧葡萄糖对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结论 制备的栽药纳米凝胶粒径小,具有温敏特性,能够显著增强药物被细胞摄取能力及肿瘤细胞毒性,MCF-7细胞对PNIPAm的摄取机制为微管蛋白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热敏型可修复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螺旋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硅烷化的石英毛细管为载体合成了具有热敏型、可修复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通过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对制备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进行表征,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食品基质中的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交沙霉素4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定量分析,在0.5~5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1.8%~119.1%之间,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3.8%(n=6),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5.5%(n=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