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临床病理特征,掌握与尤因肉瘤(Ewing'sarcoma,ES)及其他相似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FISH及二代测序(NG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23~52岁,肿瘤最大径3.5~9.8 cm;其中 2例肿瘤位于右大腿,1例发生于右肘部,1例位于右腹股沟.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界限不清,细胞密度高,由大小相对一致的小蓝圆细胞构成,胞质稀少,核圆形、核仁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CD99、NKX2.2、SS18-SSX 均 阳性,INI1 弱阳性;CD34、CK(AE1/AE3)、EMA、desmin、HMB-45、SMA、FLI-1 和 CK8/18呈阴性.FISH检测显示SS18基因断裂,同时检测出EWSR1基因异常的红绿分离信号.NGS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SS18基因融合,但均未检测到明确EWSR1基因异常.结论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组织学表现为大小一致的小蓝圆细胞,异型性大,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特征性免疫表型为SS18-SSX、CD99、NKX2.2阳性,INI1弱阳性,分子遗传学特征为EWSR1出现非典型的红绿分离信号,且均未检测到 SMARCB1(INI1)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成人肝脏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ES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成人ESL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组织特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 4例ESL患者年龄25~49岁,男女比为3:1;4例均位于肝右叶;CT示巨大类圆形低密度或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其中1例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误诊为肝细胞癌,另2例未给出明确诊断.肿物呈实性或囊实性包块,切面鱼肉状,囊内多伴出血、坏死.镜下肿瘤由不规则梭形或星形细胞和疏松黏液样基质构成,散在少量多核巨细胞或瘤巨细胞.瘤细胞核深染,具有高度非典型性及多量核分裂象,特征性表现为可见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体,PAS染色阳性.免疫表型:所有病例瘤细胞p53、α1-抗胰蛋白酶(α1-AT)、vimentin等阳性,Ki67增殖指数50%~80%.4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随访4例患者有2例于1年内死亡.结论 ESL是成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易误诊,确诊依靠于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手术前、后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腺脂肪瘤CT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胸腺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选取 1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脂肪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 病变位于胸腺区,均为单发,直径 0.9~4.3 cm;呈类圆形 5 例,不规则结节或团块 9例;4 例病变可见形态改变.5 例病灶内见脂肪密度,7 例为软组织密度,2 例为囊性密度.平扫CT值平均为 2.7~33 HU,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大部分病灶对比剂退出.结论 胸腺脂肪瘤典型CT表现为胸腺区含有脂肪密度的肿块,部分病灶内不显示脂肪成分,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囊性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SA假阴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发生病理性夹层,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通常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头痛、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神经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1]. 对于初次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的夹层动脉瘤,由于其影像表现不典型,诊疗过程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笔者报道了1 例初次DSA阴性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DSA阴性的动脉瘤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并对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症状不典型,既往史多无特殊,MRI影像与桥小脑角区其他病变难以鉴别,需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结论 桥小脑角区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治疗以手术加术后放化疗为主,一旦确诊为髓母细胞瘤,应及时给予放化疗治疗.同时,分子病理学为髓母细胞瘤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结节病肾损害合并IgA肾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结节病伴随IgA肾病在临床上不常见,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本文报道1例同时合并IgA肾病的结节病肾损害病例,患者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入院,实验室检查以血肌酐升高为主要异常,经肾活检明确病理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血肌酐下降及双下肢水肿减轻。对于怀疑结节病肾损害合并IgA肾病的病例,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明确诊断后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可取得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脑炎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脑炎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症状多变,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情严重者预后不佳。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自身免疫性脑炎中鲜有报道,文中就1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抗CASPR2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罕见疾病合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25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64例和足月儿组18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儿首发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最常见,但早产儿组嗜睡、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足月儿组( P<0.05)。首次血液/脑脊液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合并感染均以败血症为主,并发症主要为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早产儿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9%(39/64),明显高于足月儿的44.7%(84/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产儿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多见,足月儿组以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多见。两组患儿阳性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产儿组抗生素疗程明显长于足月儿组( 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好转率约为9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对容易漏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但早期、合理规范治疗后其临床治愈/好转率并不差于足月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