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烟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VEGF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从而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吸烟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损伤,减少补体因子H表达,增加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促进玻璃膜疣形成,诱导CNV形成。因此,在控制AMD发生、预防CNV形成中应充分认识吸烟与CNV以及AMD的关系,这对AMD的早期预防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年北京市18~79岁居民营养素补充剂服用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居民营养素补充剂服用现状及是否服用的相关因素。方法:基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的相关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采集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健康知识、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等信息,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是否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相关因素。结果:12 696名调查对象自述过去12个月内营养素补充剂标化服用率为13.1%,以复合维生素(4.7%)、B族维生素(4.5%)、叶酸(3.2%)服用比例较高。服用率呈现青年人(18~39岁)及老年人(60~79岁)较高,中年人(40~59岁)服用率低的现象( χ2=54.09, P<0.001);除70~79岁年龄段,其他各年龄段女性服用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5)。调整性别、年龄后,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三高”患者,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率均高于未服用营养素补充剂患者( P<0.05);相比于未服用者,营养素补充剂服用者对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健康指南推荐每日食用盐克数等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人群特征包括女性、60~79岁、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居住于城区、身体活动不足、存在睡眠问题、主动体检、高血压患者成功控制血压和知晓吸烟健康危害知识( P<0.05)。 结论:北京市18~79岁居民的营养素补充剂的服用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素养有关,应关注并正确引导重点人群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筛查在早期肺癌诊治中的作用及健康管理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主动筛查在早期肺癌诊治中的作用及健康管理建议。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胸外科具有完整人口社会学、临床信息及病理影像学特征的2 056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就诊原因分为主动筛查组1 082例,被动就诊组974例,分析两组肺癌手术患者人口社会学、临床信息及病理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并探讨主动筛查组人群健康管理要点。结果: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主动筛查组人数占两组总人数的比例由36.1%升至54.2%,主动筛查组中CT检查发现肺癌的患者构成比由82.2%上升至96.8%。主动筛查组中女性、非吸烟者、腺体前驱病变、腺癌、0期患者、Ⅰ期患者、病变直径(d)≤1 cm、1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血管神经眼科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眼科病区收治的CRAO患者49例49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颈内动脉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特征、治疗方式、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出院1个月随访血管事件等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头颅CT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行颈内动脉血管DSA检查35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14例。将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分为纡曲、折曲、盘曲;主动脉弓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牛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保守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功能性视觉定义为视力≥20/100。血管事件为随访期间发生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和新生血管青光眼。结果:49例49只眼中,男性40例40只眼(81.6%,40/49),女性9例9只眼(18.4%,9/49);平均年龄(60.7±12.9)岁。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分别为33、17、16例;既往有吸烟史、牙齿脱落病史分别为27、34例。服用降血压、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药物治疗分别为15、5、8、5例。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11例,醒后发现CRAO 17例。合并患侧脑组织梗死软化灶33例(67.3%,33/49)。行DSA检查的35例,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率70%~99% 、100%分别为3 (8.6%,3/35)、4 (11.4%,4/35)例。患侧眼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5例(14.3%,5/3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解剖变异纡曲、折曲分别为17 (54.8%,17/31)、2 (6.5%,2/31)例。主动脉弓Ⅱ型、Ⅲ型、牛型分别为15 (42.9%,15/35)、6 (17.1%,6/35)、2 (5.7%,2/35)例。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为13、29例。发生治疗中并发症2例;治疗后症状波动3例,影像学无症状新发梗死灶10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8例。出院及治疗后1个月时,恢复功能性视觉分别为7、17例。治疗后1个月,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2例。结论:CRAO患者合并血管危险因素和患侧颈内动脉异常比例较高;采用静脉溶栓和(或)动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二级预防后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合并症相关疾病采集和问卷调查主动筛查县域住院患者中慢阻肺患者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合并症相关疾病采集和问卷调查主动筛查县域住院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4月1日至11月30日,以广州市白云区西部医疗集团中县域医院内符合筛排标准的1 39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慢阻肺筛查资料等信息。共发放1 392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均纳入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包括一般资料分布、慢阻肺常见合并症相关疾病分布、问卷筛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分布、根据合并症相关疾病分组的筛查结果对比、根据问卷筛查结果分组的筛查结果对比、根据吸烟总量得分分组的筛查结果对比、筛查结果与肺功能检查情况及其他研究资料的关联规则。结果:1 392例研究对象中慢阻肺自我筛查问卷筛查阳性334例(24.0%),完善肺功能检查44例(13.2%),确诊慢阻肺17例(38.6%);住院患者中的筛查问卷阳性率以无合并症相关疾病的外科患者最低,以单种/多种合并症相关疾病、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男性患者最高;多种合并症相关疾病组在筛查问卷阳性率上明显高于单种合并症相关疾病组、无合并症相关疾病组;仅13.2%的筛查问卷阳性的住院患者完善了肺功能检查,以存在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合并症相关疾病的居民医保患者最低,以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单种合并症相关疾病的患者最高。结论:基于合并症相关疾病采集和问卷调查,可用于主动筛查县域住院患者中的慢阻肺患者,但仍需进一步提升问卷筛查阳性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的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21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性别进行分组。收集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及主动脉影像学资料,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内及1、5年全因死亡(按死亡时间分为院内死亡、院外死亡,其中院内死亡包括术前死亡、术中死亡和术后死亡;按死亡原因分为主动脉原性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其他原性死亡)、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的发生情况。30 d内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新发截瘫、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及主动脉原性死亡;远期(出院后1年及以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主动脉原性死亡、再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覆膜支架内漏及远端溃疡事件。对比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在不同性别组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临床因素与30 d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09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53.9±12.1)岁,其中男性861例(78.7%),女性233例(21.3%)。(1)临床特征: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大、≥60岁患者的比例高,背痛症状、贫血、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均较高;而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比例,肌酸激酶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更低( P均<0.05);而主动脉夹层撕裂特征和临床分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比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预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病30 d内全因死亡率[6.9%(16/233)比3.8%(33/861), P=0.047]、院内死亡率[5.6%(13/233)比2.7%(23/861), P=0.027]、术前死亡率[3.9%(9/233)比1.5 %(13/861), P=0.023]及主动脉原性死亡率[6.0%(14/233)比3.1%(27/861), P=0.041]均更高;1年及5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间死亡、脑血管病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预后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组中体重指数>24 kg/m 2( HR=1.087,95% CI 1.029~1.149, P=0.013)、高血压( HR=1.094,95% CI 1.047~1.143, P=0.040)、贫血( HR=2.987,95% CI 1.054~8.468, P=0.032)及肌钙蛋白T>0.05 μg/L( HR=5.818,95% CI 1.611~21.018, P=0.003)与30 d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结论: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具有特殊性,发病年龄大,贫血和合并背痛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等更高。女性患者1个月内死亡风险较男性患者更高,体重指数、高血压、贫血及肌钙蛋白T可能与其相关,但两者远期预后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CT影像特征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附壁血栓形成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CT影像特征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患者术后附壁血栓(ILT)形成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20例Stanford B型ADA患者,均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及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人群(84例)、验证人群(36例)。在建模人群中统计术后1个月内ILT形成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DA患者术后ILT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术后ILT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建模人群及验证人群中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在建模人群中,术后有ILT形成23例(27.38%),其中5例ILT位于主动脉弓部,18例ILT位于腹主动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ILT形成组与无ILT形成组性别构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破口直径、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重要分支受累、动脉瘤壁不均匀增厚、平扫呈低密度、手术时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糖尿病、内壁不规则、伴有钙化斑块、术后抗凝治疗及B型脑钠肽(BN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43.48%(10/23)比11.48%(7/61)、86.96%(20/23)比57.38%(35/61)、91.30%(21/23)比62.30%(38/61)、21.74%(5/23)比57.38%(35/61)、(523.60 ± 128.74) ng/L比(271.83 ± 109.65) ng/L、(3.82 ± 0.96) g/L比(2.85 ± 0.83) g/L、(601.37 ± 75.62) μg/L比(389.20 ± 68.79) μg/L、(0.63 ± 0.19) mg/L比(0.48 ± 0.15) 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内壁不规则、伴有钙化斑块、术后抗凝治疗和BNP、Fib、D-D、CRP水平均为Stanford B型ADA患者术后ILT形成的影响因素( P<0.05)。根据影响因素构建Stanford B型ADA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ILT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建模人群、验证人群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903、0.894,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在预测Stanford B型ADA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ILT形成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 结论:通过建立含CT影像特征的Stanford B型ADA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ILT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早期筛选并识别ILT形成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肥胖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肥胖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参加2008年上海市社区大肠癌筛查研究中的45~74岁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筛查前风险因素和筛查后肠镜诊断结果,并结合人工主动随访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与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的风险比( HR)和95 %CI。 结果:20 811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122 739.3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87年,共收集大肠高风险腺瘤657例。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肥胖者(BMI≥28.0 kg/m 2)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增加21 %,调整年龄、性别、大肠癌家族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生活方式特征如吸烟、饮酒、脂肪类食物摄入、油炸或腌制类食物摄入及蔬菜水果摄入情况等因素后,肥胖者发生大肠高风险腺瘤的 HR值为1.25(95 %CI:1.04~1.51)。进一步按年龄、性别及大肠癌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男性、>60岁人群中,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大肠高风险腺瘤的发生风险更大(男性: HR=1.57,95 %CI:1.20~2.04;>60岁人群: HR=1.63,95 %CI:1.23~2.16)。 结论:肥胖是大肠高风险腺瘤发病风险独立的危险因素,发病风险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烟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吸烟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 188例大连地区年龄大于等于40周岁的T2DM患者进行研究,并对其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同时采集其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等基本信息,3年后对此人群进行随访、整理,分析其基线及随访的各项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吸烟对DR发生、进展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发生的影响。结果:不同吸烟状态下中老年人DR发生率( χ2=11.318, P=0.010)和DR进展率( χ2=9.790, P=0.020)存在差异。与不吸烟组相比,戒烟组人群DR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戒烟组与被动吸烟组DR进展率差异显著( P<0.05)。男性戒烟组DR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不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 P均<0.05)。与不吸烟组相比,女性主动吸烟组、被动吸烟组及戒烟组DR发生率、DR进展率及PDR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不同吸烟状态与中老年人DR发生、DR进展有关,与PDR发生无关,戒烟是男性DR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戒烟与女性DR发生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