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肢再植成功与显微外科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鲍约瑟和钱允庆用血管套接法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完全离断前臂断肢再植,随访7个月获得良好功能,患者已能用伤肢举杯饮水、持重6 kg、写字和打乒乓球。1963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会议上首次报告(崔之义代表发言),1963年10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 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3本杂志同时中、英文报道了陈中伟团队的创新工作,这是国际科技期刊首次报道人类完全性离断肢体再植手术成功(图1)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DT模式结合分级心理护理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结合分级心理护理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30例老年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双色乒乓球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MDT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头痛次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汉化版(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HAMA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头痛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不同时间联合组患者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ESCA、MMSE及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ESCA、MMSE及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及总分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及WHOQOL-BREF总分分数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MDT模式结合分级心理护理可缓解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疼痛感,恢复肢体运动能力与神经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综合护理管理措施降低老年痴呆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管理措施对降低老年痴呆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保健四科诊断为老年痴呆留置胃管的102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7月—2016年7月的118例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纳入同期两组患者照护者,观察组照护者102名,对照组照护者118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用普通胶布固定胃管,使用普通腕式约束带进行约束。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用3M弹力胶布固定胃管,使用手部乒乓球拍式约束具;使用胃管观察巡视签字表督促护士巡视和签字;制定标准留置胃管健康教育文档;加强护士培训,提升护士综合能力。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胃管管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5例,观察组发生非计划性拔管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01, P=0.038)。两组照顾者在留置过程满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照顾者在固定约束方法及管理过程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改进固定、约束方法和提高护士综合护理能力,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同时提高照护者对管理老年痴呆留置胃管患者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混合性甲状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年余”入院。体格检查:气管右偏,于左叶甲状腺可触及1个肿物,似乒乓球大小,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右叶甲状腺未触及明显异常,颈部及其他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腺体形态失常,左侧叶可及1个巨大低回声结节,几乎占据整个左侧叶,大小约4.48 cm×3.38 cm,形态规则,边界清,C-TI-RADS 4a。双侧颈部可见多发椭圆形等低回声结节,右侧较大者1.9 cm×0.5 cm,左侧较大者1.2 cm×0.6 cm,边界清楚,可见门部血流(图1)。行甲状腺全部切除术+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双侧喉返神经探查术+淋巴结标记术+左侧喉返神经切断缝合术。术中发现肿物侵犯并压迫左侧喉返神经以致无法对神经进行分离,遂将左侧喉返神经自肿物严密包裹处离断,使用聚丙烯缝线行端端吻合。随后移除并剖开左叶甲状腺及峡部,可见囊实性坏死组织伴黄褐色液体,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回报:部分呈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另见梭形细胞区域,细胞有异型。术后病理结果示:右侧甲状腺为滤泡结节性病变,双侧Ⅵ区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左叶甲状腺镜下可见肿瘤区域PTC、嗜酸性细胞癌及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3种肿瘤组织学表现穿插生长(图2)。术中冰冻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CK19(灶+),CD56(灶+),Vimentin(弱),Ki-67(30%),Galectin3(-),HBME1(灶+),TTF-1(+),TG(灶+),CRA(-),Calcitonin(-),CK(+),CD68(+);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PAX8(+),TTF-1(+),CK19(灶+),CAIX(-),CK(+),CD68(+),Cg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适应性体育活动(APA)对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和PsycINFO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1月至2024年5月公开发表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活动效益的相关文献.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9篇英文文献,PEDro量表评分5~8分,质量中等至高.纳入文献来自中国、乌克兰、伊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等7个国家,涉及327例IDD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研究、健康、运动与康复、适应性体育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多种IDD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PA干预涉及单一类和综合类,其中综合类包括多种类型的APA、运动行为管理、辅助技术应用等,活动由适应性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基于IDD儿童的兴趣与身体活动需求设计.具体干预方式包括适应性球类运动(足球、体操、篮球、网球、乒乓球等),适应性力量训练(站立举重、胸前传球等),执行功能训练(打鼹鼠、飞盘、击球和投掷等)以及适应性滑雪、步行、平衡训练等,干预频率为每次30~70 min,每周2~3次,干预强度为低~剧烈,干预持续8~36周.不同类型的APA对IDD儿童功能和健康效益体现在4个方面.在身体功能方面,能够提高IDD儿童的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心率恢复等),增强肌肉力量与耐力(握力、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提高动作灵活性(动作变化的迅速、准确和协调等)与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肩关节活动度等),改善平衡与运动协调能力(静态/动态平衡测试、动作协调性评估等)与体成分(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臀比等).在运动技能与能力方面,能够发展IDD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行走、跑步、跳跃、投掷、接球等)以及复杂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体操、舞蹈等),提高运动能力测试成绩.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助于降低IDD儿童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自尊水平,改善执行功能.在社会参与方面,有助于提高IDD儿童的身体活动参与度,社交互动频率与质量,提升生活质量.结论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APA对IDD儿童功能、活动和参与效益的证据.根据儿童的功能和发展水平设计的多样化APA及其课程,可以提升IDD儿童的身体功能、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孢子丝菌病样嗜血分枝杆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38岁,左上肢多发结节4个月,加重半个月.皮肤科情况:左侧中指掌指关节处、左侧手背、左上臂、肘部伸侧可触及蚕豆至乒乓球大小结节,呈孢子丝菌病样分布,触之质硬无触痛,手背及手掌处结节周围皮肤红肿,部分中央可见黄褐色结痂.组织菌种鉴定结果提示:嗜血分枝杆菌.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嗜血分枝杆菌感染.治疗:予以乳酸环丙沙星、克拉霉素片、利福平胶囊抗感染,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控制红斑狼疮,治疗1个月后皮损部分较前减退;治疗10个月后皮损大部分消退.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数字赋能技术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系统综述数字赋能技术(DET)促进智力与发展性残疾(IDD)儿童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效益.方法 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和中国知网中,检索2014 年至2023 年DET 在IDD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应用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8 项RCT,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4 个国家,涉及376 例儿童,主要来源于智力残疾应用、发展性残疾研究、临床医学等领域期刊.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 年至2023 年.研究对象年龄7~18岁,涵盖智力残疾(包括唐氏综合征)、孤独症和其他发展性残疾.采用的技术包括可穿戴技术、移动健康指导和监测的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动感游戏技术,设备包括主动视频游戏、Fitbit 智能设备、Wii Fit 平衡游戏、Stepmania 节奏视频游戏、Xbox Kinect 系统、VZFit 传感器和CoTras 认知康复电脑游戏等,虚拟身体活动包括拳击、田径、保龄球、乒乓球、沙滩排球、足球、棒球、滑雪、网球、高尔夫、飞镖、美式足球、射击、跳跃、慢跑和跳绳等.干预频率为每次20~45 min,每周1~5 次,持续4~12 周;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中进行.健康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改善身体功能,以及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将DET应用到身体活动领域,能提高IDD儿童在虚拟环境下、学校、社区以及康复机构中的身体活动参与水平,改善上下肢活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肌肉力量,提高静态平衡功能、运动协调和感觉运动功能,减少久坐行为发生,提升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长期身体活动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执行功能效果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身体活动的范畴和结构,系统评价长期身体活动对ASD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ProQuest等数据库,收集2014年至2023年公开发表的身体活动与ASD儿童执行功能相关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采用PRISMA指南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综述,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9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共351例ASD儿童,年龄3~18岁;来自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中国、美国5个国家;发表时间集中在2016年之后.ASD儿童的身体活动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类活动(如棒球、篮球、乒乓球、马术辅助活动)、技能类活动(如自行车、认知运动训练、运动式游戏)、体能类活动(SPARK),以及格斗类项目(格斗和空手道).干预频率每次30~70 min,以每次45 min居多;每周1~5次,以每周2次居多;持续2~24周,以12周居多.长期身体活动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对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长期身体活动对ASD儿童执行功能的改善具有选择性影响,可以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对工作记忆的改善还存在一定分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2021-2022年福建省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8 895名学生纳入研究.依据WHO贫血诊断标准,分析不同特征学生的Hb水平和贫血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2年福建省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Hb均值为134.44 g/L,贫血率为7.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51,95%CI:1.28~1.78)、位于乡镇或者村里的学校(OR=1.50,95%CI:1.71~1.91)、教育局统—提供食谱的学校(OR=3.80,95%CI:1.62~8.92)、没有开展过健康宣传教育的学校(OR=1.54,95%CI:0.09~0.62)和不知道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学生(OR=1.29,95%CI:1.03~1.63)是学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每周午餐提供肉类次数≥3次的学校食堂(OR=0.74,95%CI:0.56~0.99)、每周摄入肉类量>14个乒乓球的学生(OR=0.78,95%CI:0.62~0.98)、每天摄入蔬菜种类≥3种(OR=0.53,95%CI:0.32~0.89)是学生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率低于全国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平均水平,但是显著高于全国6~17岁儿童的贫血率,学生贫血状况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来改善学生的贫血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持拍类项目运动员最大累积氧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是否能通过提高持拍类项目运动员的最大累积氧亏(MAOD)延长超大强度运动(110%VO2max)时间,以及无氧代谢系统供能的具体途径.方法:招募24名持拍类项目运动员(年龄22.2±2.0岁,身高174±9 cm,体重67.1±12.4 kg),参加5次运动测试,包括1次递增负荷、1次恒定负荷(40%、50%、60%、70%和80%VO2max)和3次超大强度(110%VO2max)运动测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设计,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安慰剂组(Placebo组)和RIPC组.实施方案采用双侧上肢加压,5个循环/次,每个循环包括5 min 缺血和5 min再灌注,RIPC组缺血压力220 mmHg;Placebo组缺血压力60 mmHg;Control组无任何干预.结果:RIPC组超大强度运动时间和MAOD均大于Placebo组和Control组(P<0.05);三组之间的MAODALT、无氧乳酸、无氧无乳酸和EPOC动力学曲线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C组MAOD高于MAODALT(P<0.05),超大强度运动时间变化值随MAOD变化值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RIPC通过增加MAOD提高持拍类项目运动员的超大强度运动表现,糖酵解供能能力增强是运动表现改善的潜在中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