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PIT,又称transcription factor 19,TBX19)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诊断的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4岁,均发生于鞍内。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2例,月经紊乱1例,库欣综合征1例,头痛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术前血清学检查2例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同时升高,2例皮质醇升高,1例ACTH升高,1例仅出现垂体柄效应引起的泌乳素轻度升高。磁共振成像均显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占位,直径1.7~3.2 cm,均为大腺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实性片状或围绕血管呈假乳头状排列,细胞核偏位或居中,大小不一,细胞质丰富,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PIT 5例弥漫强阳性,1例局灶弱阳性,ACTH细胞膜或细胞质弥漫强阳性,少数细胞核周可见淡染区,细胞角蛋白(CK)8/18可见>50%肿瘤细胞呈环状、戒圈状强阳性,p53局灶性弱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细胞质近胞膜处阳性,核周阴性。结论: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征性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及免疫标记CK8/18环状、戒圈状强阳性。该肿瘤属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危亚型之一,侵袭性强,易复发,明确诊断对患者术后随访及多模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病理数据库中诊断明确的5例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患者就诊年龄23~60岁,中位年龄32岁;例1为男性,例2~5均为女性;其中例3为复发病例,首次手术年龄55岁,5年后复发;(2)例1、例5出现血泌乳素升高,除例3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激素症状,例3仅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3)影像学上均有鞍底下陷表现,例1、例2及例5肿瘤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关系密切;(4)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呈现弥漫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胞质大部分嗜酸性,少数细胞胞质呈嫌色表现,细胞核核仁明显,偶见核内包涵体;5例均可见散在分布的胞质空泡;(5)电镜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数量增多,肥大扩张,线粒体嵴断裂消失,部分线粒体基质致密,部分空泡化。结论:嗜酸性干细胞垂体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迅速的侵袭性肿瘤,肿瘤细胞不成熟,弥漫性表达生长激素因子1,以泌乳素表达为主,不同程度的表达生长激素,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及激素表达的复杂性,临床对此类型肿瘤诊断具挑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77例影像学诊断为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75例经鼻蝶手术治疗病例的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Hardy-Wilson分级、分期:Ⅲ级15例,Ⅳ级7例,C期3例,D期1例,E期73例;Knosp分级:2级4例,3级67例,4级6例.2例Knosp 4级病例为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予药物治疗,余75例行经鼻蝶手术治疗.术中发现Knosp 3级患者中,12例为单纯压迫海绵窦;4例Knosp 4级患者均为侵袭海绵窦.病理检查Ki67增殖指数>3%者59例.肿瘤全切除56例,次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伽马刀治疗13例(次全切除者11例,部分切除者2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复发13例.再次手术: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9例(3例曾行伽马刀治疗),部分切除2例.结论:IPA的诊断,应综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判定;其手术全切率偏低,术后复发率较高;治疗应采取手术切除,结合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策略对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疗效,探讨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首选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病例,其中单纯使用溴隐亭药物治疗组24例,首选溴隐亭联合手术或放疗组44例,首选手术联合溴隐亭组治疗26例,观察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检测泌乳素表达水平.结果 M RI检查随访肿瘤消失60例,其中单纯使用溴隐亭治疗组12例,首选溴隐亭联合手术或放疗组32例,首选手术联合溴隐亭治疗组16例,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8.3% 、86.4% 和76.9%.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均明显降低,溴隐亭治疗耐受病例治疗前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有效者.结论 首选溴隐亭结合手术或放疗的联合治疗策略对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效果最佳,可作为首选治疗侵袭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腺非典型类癌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周身乏力1个半月余为主诉,于2016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示患者存在向心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同时患者有高血压史.实验室检查示患者有低钾血症、糖耐量减低、高泌乳素血症、血脂异常症.进一步检查示患者皮质醇节律异常:8点:1 750 nmol/L,15点:1 750 nmol/L, 24点:1 750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昼夜节律异常:8点:210 pg/mL,15点:241 pg/mL, 24点:272.2 pg/mL,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能抑制.上述结果提示患者存在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垂体异常.垂体MRI示:垂体内异常信号,Rathke囊肿.神经内科会诊考虑ACTH垂体腺瘤可能性较大.为明确诊断,患者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可抑制,提示患者的库欣综合征病因并非为垂体源性,而为肾上腺源性或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腹部超声及肺部CT提示患者存在肾囊肿、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胰及胃肠道未见异常,故考虑患者为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且极有可能由前纵隔病变引起.纵隔增强CT(图1)示:前上纵隔见不规则致密影,向一侧肺野突出,边缘锐利,大小约为2.1 cm×2.9 cm,CT值为41.27 Hu,增强扫描病灶较均匀强化, CT值约为63.21 Hu.2016年3月在全麻下对患者行经右胸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廓清、右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术.肿瘤源自胸腺右叶,直径为2.5 cm×1.5 cm,似向右肺上叶前段侵袭,形状不规则,表面血管丰富,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示:非典型类癌伴肺组织纤维增生,镜下见异形细胞呈索状片状浸润性生长,核深染,胞质少,异型性可见.免疫组织化学示(图2):ACTH弱(+),Ki-67 10%(+),Cga、Syn、TTF-1、CD5、CD56及CD117为阳性.上述结果证实肿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异位分泌ACTH.术后患者的K+、皮质醇、ACTH、血压及血糖等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随访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版世界卫生组织垂体肿瘤最新分类的病理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版内分泌系统肿瘤分类(2017版)于近期发布,新版中关于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新版中关于垂体内分泌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2]:(1)取消了"非典型垂体腺瘤"的术语;(2)引入了"垂体母细胞瘤"这一新的肿瘤实体;(3)垂体腺瘤的命名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分泌激素类型来命名,而是采用组成腺瘤的肿瘤细胞分化谱系来命名,如:废用生长激素腺瘤这一命名,而采用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来命名;(4)根据转录因子表达情况重新定义一些旧的实体肿瘤,如零细胞腺瘤;(5)强调5种"高危型垂体腺瘤",包括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多激素垂体特异性POU-同源结构域转录因子(PIT-1)阳性腺瘤(既往称静止性第三亚型腺瘤)、静止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Crooke细胞腺瘤和男性泌乳素细胞腺瘤;(6)指出了转录因子与垂体腺瘤的关系,进而使垂体腺瘤的分类不再常规依赖超微结构分析;(7)强烈建议通过评估肿瘤增殖潜能(计数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和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等临床影像学参数来综合评估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泌乳素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垂体腺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泌乳素腺瘤(PRL) 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常分泌过量泌乳素导致出现闭经、溢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等临床症状,部分腺瘤有侵袭性,可出现瘤体的增大和血泌乳素含量的升高,在垂体功能性肿瘤中发生率占首位[1]。如今该病的诊疗方法己基本成熟,也达成了相应的共识,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C因此,研究PRL的发病及发展机制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PRL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查找、分析并整理,现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手术治疗泌乳素腺瘤52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泌乳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的不同民族的泌乳素腺瘤病人52例,对52例病人术后疗效及肿瘤的大小、侵袭性、病人民族、术前服用溴隐亭、术前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2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及泌乳素水平均得到改善,总全切率为61.5%(32/52),巨大腺瘤的全切率为35.7%,微腺瘤和大腺瘤的全切率分别为100.0%和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与非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全切率分别为29.2%和8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术后缓解率为65.4%(34/52),其中术前PRL三组(依据术前PRL水平分为A组26例,PRL<100 ng/ml,B组16例,100 ng/ml≤PRL≤200 ng/ml,C组10例,PRL>200 ng/ml)之间的术后缓解率分别为76.9%、62.5%和40.0%,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民族之间的术后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服用溴隐亭对其手术效果影响不大(P>0.05).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无病人死亡.结论 手术疗效与肿瘤大小和侵袭性密切相关,术前服用或未服用溴隐亭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不同民族之间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全切率及术后PRL下降程度与肿瘤复发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异位垂体瘤发生状况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2015前发表的中国异位垂体腺瘤(ectopic pituitary adenomas,EPAs)进行检索、汇总和分析,以了解我国该疾病的发生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主要中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会议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检索,限定对中国作者报道(英文或汉文)且发生在中国的异位垂体腺瘤进行统计、汇总、归类和分析.结果 ①在查找到的直接相关中文文献86篇和英文文献27篇中,去除内容互有重叠的病例,共检索出73例异位垂体腺瘤.资料完整的70例中,男31例,44.29%;女39例,55.71%,男:女比例1∶1.3.按发生部位出现的频度,由高及低依次为蝶窦(31例,42.47%)、鼻咽部(7例,9.59%)、鞍上(7例,9.59%)、斜坡(5例,6.85%),其次为第三脑室、蝶窦/斜坡、鼻腔、大脑颞叶各4.11%.按肿瘤的功能性质分类,其发生比率由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泌乳素瘤(prolactin adenoma,PRL-ma)(21例,28.77%)、无功能瘤(non function adenoma,NF-ma) (21例,28.77%)、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denoma,ACTH-ma)(15例,20.55%)、生长激素瘤(growth hormone adenoma,GH-ma)(10例,13.70%)、促甲状腺激素瘤(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producing adenoma,TSH-ma)(2例,2.74%)和卵泡刺激素瘤(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adenoma,FSH-ma)(1例,1.37%).另有因资料欠缺,性质不明者3例.发生率最高者为PRL瘤和无功能瘤,此与国外报道的以ACTH发生率为最高有所不同.另有松果体区和咽旁间隙各1例尚未见报道.(②除外3例资料不全者,70例EPA中,伴发空泡蝶鞍者15例,占21.43%.其中由蝶窦伴发者11例,达73.33%;斜坡3例,占20%;2者合计占93.33%.③69例EPAs在论文中对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有描述,有明显侵袭性者29例,占42.03%,其中包括1例垂体腺癌,占1.45%.④全部病例均以手术作为首选,部分病例接受了放疗或药物治疗.结论 EPA是极其罕见的,到2015年末中国报道的总例数仅73例,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位于中线区域的蝶窦、鞍上和鼻咽部.最常见的瘤体性质与原位垂体腺瘤一样,仍为PRL-ma和NF-ma.EPA中有42.03%的腺瘤具有侵袭性.EPA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部分病例可综合采取放疗和药物疗法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侵袭海绵窦的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策略分析(附109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侵袭海绵窦的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策略. 方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109例侵袭海绵窦的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患者,其中4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口服溴隐亭药物治疗,余10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根据垂体腺瘤的分型来确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105例垂体腺瘤中Ⅰ型63例(60%)、Ⅱ型15例(14.3%)、Ⅲ型18例(17.1%)、Ⅳ型9例(8.6%);行扩大显微经蝶窦入路手术75例,行开颅手术26例,行开颅+扩大显微经蝶窦入路手术4例;肿瘤全切除86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新增颅神经麻痹10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7例,外展神经麻痹3例;2例术前神经功能麻痹加重,均为动眼神经;短暂性尿崩19例,电解质紊乱23例;无永久性尿崩、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无术后新发视力视野障碍及视力视野障碍加重. 结论 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恰当的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可使侵袭海绵窦的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