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靶区范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采用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筛选适合ENI照射的患者,为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符合入组条件的92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ENI组272例,IFI组652例,以倾向评分配比法平衡后,ENI组272例,IFI组2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行Log 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经倾向评分配比后,ENI组和IFI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位随访85.9个月,随访率为95.9%。EN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3%、31.7%和18.4%,IF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4.0%、20.9%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EN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43.7%和24.9%,IF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31.8%和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体积、N分期、照射范围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均 P<0.0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6岁、颈胸上段癌、病变长度≤6 cm、T1~2期、N0~1期、Ⅰ~Ⅱ期、肿瘤体积≤50 cm 3、剂量>60 Gy、化疗1~2个周期ENI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IFI组(均 P<0.05)。ENI组患者的治疗总失败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IFI组(均 P<0.05)。ENI组患者≥2级和≥3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FI组(均 P<0.05),但两组患者≥3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晚期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尤其是相对年轻、早期、颈胸上段食管癌接受化疗患者,给予ENI照射可明显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河南"4.26" 60Co辐射事故3例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造血系统改变20年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ARS)患者造血系统的远后效应,探究急性外照射后造血系统的远后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河南"4.26" 60Co辐射事故中2例中度骨髓型ARS患者("天"和"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7岁和8岁)和1例重度骨髓型ARS患者("梅",女性,38岁)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共随访11次。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于患者受照后半年开始定期采集3例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祖细胞培养及造血刺激因子等检查。(1)外周血象检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NEUT)百分比和淋巴细胞(LYM)百分比。(2)骨髓穿刺检查: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测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3)造血刺激因子检查: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结果:20年随访期间,3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受到照射后半年,LYM百分比均偏低,NEUT百分比均偏高。"梅"在随访期间多次出现NEUT百分比升高,"旺"多次出现LYM百分比和NEUT百分比异常。"梅"在受到照射后半年及第1年的随访中PLT计数轻度下降,分别为80×10 9个/L和91×10 9个/L;"旺"受到照射后半年,PLT计数轻度下降,为91×10 9个/L;"天"的PLT计数正常。"梅"的Hb水平多次轻度降低,受到照射后第5年中度下降,为85 g/L;"天"受到照射后第9年Hb水平异常升高;随访期间"天"和"旺"的Hb水平数次轻度升高或降低。3例患者随访期间的6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的结果均为骨髓增生活跃或增生明显活跃。3例患者受到照射后半年的CFU-E、BFU-E和CFU-GM均异常升高;第2年,上述3项指标均降为0;其后缓慢回升,至第7年,CFU-E均高于正常值,CFU-GM基本恢复,BFU-E仍显著减低。在前3年的随访中,"天"的半年和1年EPO轻度异常,"梅"和"旺"EPO均在正常范围。受到照射后半年,3例患者的GM-CSF均<1.00 pg/mL ;"梅"第1年的GM-CSF异常升高,为14.3 pg/mL,第2年恢复正常;"天"和"旺"第1~2年的GM-CSF均正常。 结论:急性照射对造血系统的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和长期性;造血刺激因子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长期影响;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的各指标间可缺乏一致性改变,随访中需要综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敲除BRCC3加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体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BRCC3的缺失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2只C57BL/6J小鼠作为受体,分为野生型(WT组)和BRCC3 -/-型(KO组),每组6只。采用两次4.5 Gy 60Co全身照射(TBI),两次照射间隔30 min,6 h后通过尾静脉输注BABL/c小鼠1×10 7骨髓细胞和8×10 6脾脏细胞建立aGVHD小鼠模型。在aGVHD小鼠模型中特异性敲除BRCC3,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靶器官损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CB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移植后第9天分离脾脏、肝脏和小肠淋巴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器官中T细胞的浸润和活化。 结果:受体小鼠BRCC3的缺失可导致aGVHD小鼠生存期明显缩短( P<0.05);靶器官肝脏损伤明显加重;脾脏中CD8+ T细胞和CD8+CD25+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t=6.53、5.52, P<0.05);肝脏中CD8+ T细胞和CD8+CD25+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t=3.74、3.19, P<0.05)以及小肠中CD8+ T细胞、CD8+CD25+ T细胞和CD8+CD69+ T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t=3.52、4.06、3.29, P<0.05)。 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BRCC3在受体中的缺失可促进供体CD8+ 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而加重aGVHD,为aGVHD探索了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并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44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RIC、更换供者二次移植的44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44例患者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25(7~55)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首次allo-HSCT供者类型包括无关供者12例、单倍体供者32例,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时均更换了供者;两次allo-HSCT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9.5(6~77)个月;二次移植前33例(75.0%)患者原发病为完全缓解,11例(25.0%)为未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放射治疗/氟达拉滨(38例)、白消安/氟达拉滨(4例)、全骨髓照射/氟达拉滨(1例)、白消安/克拉屈滨(1例);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9.1%,局限型、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22.7%,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5%、6.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5.9%(均为Ⅰ~Ⅱ度)。③中位随访14(2~39)个月,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72.5%(95% CI 54.5%~84.3%)、80.6%(95% CI 63.4%~90.3%),累积复发率为25.1%(95% CI 13.7%~43.2%)。8例患者死亡,7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感染,非复发死亡率为2.3%。④二次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未缓解组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8%、48.1%( P=0.0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9%、51.9%( P=0.072)。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是否完全缓解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采用RIC方案、更换供者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策略的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二次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二次移植前的疾病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癌患者术后伴发淋巴囊肿辅助放疗时不同靶区勾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后伴发淋巴囊肿给予辅助放疗时不同靶区勾画对淋巴囊肿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宫颈癌术后伴发淋巴囊肿并具有放疗指征的患者79例,均应用调强放疗(IMRT)技术,根据临床靶区(CTV)勾画范围分对照组37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的CTV按指南规范勾画放疗靶区但未包全淋巴囊肿,观察组的CTV包全淋巴囊肿.评估两组膀胱、小肠、直肠放疗剂量体积,并观察相关的放射不良反应.放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淋巴囊肿放疗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淋巴囊肿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TV体积及淋巴囊肿照射剂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VH图显示两组危及器官(膀胱、小肠、直肠)受照最大剂量DOSE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膀胱、小肠、直肠V40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结束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 分别为95.24%、91.8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伴发淋巴囊肿需辅助放疗的患者,放疗可有效控制淋巴囊肿,即使部分包全淋巴囊肿,其所受照射剂量也较大,有效率较高,故临床靶区勾画时不需刻意包全淋巴囊肿,避免增加危及器官的受照体积,从而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损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全身照射后6-8 h内,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 ×107/只),建立骨髓移植(BMT)组小鼠模型(n=20);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 × 107/只)及脾脏淋巴细胞(2 × 106/只),建立小鼠aGVHD模型(n=20).造模后d 7麻醉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吸取血清.分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添加了2%、5%和10%的BMT组血清和相同浓度的aGVHD组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评价两组血清对MS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CD29和CD10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两组MSC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起可以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CFU-F实验表明,在培养后d 7,与BMT组相比,aGVHD血清浓度为2%和5%时,MSC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培养后d 14,与BMT组相比,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MSC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MSC表面分子CD29+和CD105+细胞百分比在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较BMT组均降低,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01,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aGVHD血清浓度组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表达下降,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P<0.001,P<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和小鼠MSC共同培养,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MSC的自我更新能力受损程度不同,为开展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儿童全骨髓全淋巴照射靶区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基于AccuLearning自动勾画训练系统探讨儿童全骨髓全淋巴照射(TMLI)靶区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2年期间30例接受TMLI照射的儿童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飞利浦大孔径CT获取CT图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进行手动勾画和修改,将CT图像和勾画的靶区及危及器官轮廓传至AccuLearning系统,进行自动勾画模型的训练、验证和测试.对测试集中的6例TMLI患者自动勾画结果使用Dice相似性系数(DSC)、95%豪斯多夫距离和平均表面距离进行评估.结果:在6例测试集数据中,除晶体难以被自动勾画以外,其它各个靶区和危及器官中仅有1例患者的胃部DSC值为0.59,其余均大于0.70;6例患者胃的平均DSC值为0.76,其余各器官平均DSC值均大于0.80.结论:通过该模型自动勾画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经简单修改后可满足临床计划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全骨髓全淋巴链照射助力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应用全骨髓全淋巴链照射(total marrow and lymphoid irradiation,TMLI)技术助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髓系肉瘤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 1 例.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设计应用螺旋断层治疗加速器(TOMO加速器)进行TMLI治疗的全流程,后行放射治疗,顺利实现全骨髓和淋巴针对性照射.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感舒适,治疗时间(45 min~1 h/次)较全身照射技术(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3~4 h/次)大大缩短,照射剂量率(800 cGy/min)较TBI(5~30 cGy/min)大幅提高,治疗后口腔黏膜炎、胃肠道反应均较轻,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及TMLI技术展开讨论,为后续开展更多患者的治疗提供全流程及重要参数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选择性淋巴结区域照射和累及野照射治疗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选择性淋巴结区域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在根治性放射治疗胸段食管鳞癌中的疗效、失败模式及不良反应,探讨合理的靶区勾画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进入ENI组(39例)和IFI组(47例),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ENI组在IFI组的基础上对高危淋巴引流区进行预防照射.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33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计算2组的近期有效率(治疗后3个月),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同时分析2组的治疗失败模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NI组和IFI组的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3% vs.95.7%,χ 2=0.460,P>0.05).2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8.1%,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6.4%和53.2%,1年局部控制率为92.3%和8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ENI组和IFI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15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520,P=0.218).全部86例患者中共有35例治疗失败,其中ENI组17例,IFI组18例.ENI组和IFI组区域失败率为35.9%和27.7%,远处转移率为20.5%和14.9%,放射野内失败率为30.8%和23.4%,放射野外失败率为4.3%和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行根治性放疗时,ENI在近期疗效、失败模式、不良反应及预后等方面与IFI相似,为了尽可能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建议选择照射范围较小的IF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