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1期和G2期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联合血清学诊断策略及内镜下治疗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G1、G2期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内镜联合血清学诊断策略,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安全性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3年10月住院行内镜下治疗的全部连续100例G-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前后EMR组与ESD组病灶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100例G-NENs患者,中位年龄54岁。29例术前完善了内镜联合血清学检查,其中血浆嗜铬粒蛋白A异常升高24例(82.8%)。内镜联合血清学诊断策略对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100.0%(22/22)。共纳入G-NENs病灶235个,ESD组84个,EMR组151个。ESD组病灶中位长径(5.0 mm,范围0.4~15.0 mm)大于EMR组(2.0 mm,范围0.1~15.0 mm; P<0.001),ESD组病理分级为G2(23.8%,20/84)、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78.6%,66/84)、T分期为T2期(15.5%,13/84)的病变也均多于EMR组[分别为1.3%(2/151)、51.0%(77/151)和0.7%(1/151),均 P<0.001]。经过PSM两组成功匹配了49对病灶。PSM后,ESD组和EMR组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100.0%(49/49)和100.0%(49/49)]、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9%(46/49)和100.0%(49/49)]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49)和4.1%(2/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SD组和EMR组所有病灶均未发现切除原部位的复发及远处转移。 结论:内镜联合血清学诊断策略可以提高对G1、G2期G-NENs及其背景黏膜的诊断准确率。内镜下切除手术(EMR和ESD)对于G1、G2期G-NENs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慢性胃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或反复感染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导致癌变。对胃龄与实际年龄相差大者应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内镜随访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重要措施,联合血清学检测、内镜检查和病理分期有助于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从而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淮北地区基于高危因素及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比较的早期胃癌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及高危因素分析在淮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的效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6月,对淮北市3家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学检查,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即PGⅠ/PGⅡ),并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采用 χ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ABC法( HP抗体联合PGR)、新ABC法(血清PGR联合G-17)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结合年龄、性别、 HP抗体、PGR和G-17)3种方法的胃癌筛查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PGⅠ、PGⅡ、G-17、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共纳入1 093例受试者,其中1 021例胃、十二指肠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74%),其中早期胃癌17例(60.7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高危组胃癌检出率(16.98%,18/106)高于低危组(0.49%,3/614)和中危组(2.3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较新ABC法和ABC法有较高的胃癌检出率(Kappa=0.220,Kappa=0.185; P=0.007, P=0.049)。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629和0.729,PGR曲线下面积最大。PGR最佳临界值为<2.96,诊断胃癌敏感度0.714,特异度0.768,阳性似然比3.084,阴性似然比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 OR=7.003,95% CI:2.119~23.146, P=0.001)、 HP感染( OR=3.556,95% CI:1.478~8.557, P=0.005)、高龄( OR=1.203,95% CI:1.138~1.272, P<0.001)、吸烟( OR=1.878,95% CI:1.316~2.679, P=0.001)为胃癌高危因素。 结论: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家族史、 HP感染、高龄、吸烟因素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二者结合可用于淮北地区的早期胃癌筛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风湿喉关节炎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A患病率较高,易致残,以侵犯活动度大、内部稳定性较小的关节为主,其中耳鼻咽喉则以喉部最易受累。类风湿喉关节炎(rheumatoid laryngeal arthritis, RLA)临床表现隐匿,喉部症状常被全身症状所掩盖,在病程早期通常会被误诊和漏诊。因此,早期诊断对预防RLA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目前尚无RL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建议多学科诊疗模式,即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风湿免疫科医生、言语病理学医生以及麻醉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学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R(PGⅠ/PGⅡ)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青海省4个胃癌高发区县8个自然村近25 000人作为普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确定适龄目标人群(40~69岁)2 700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筛查出数值异常者949例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并行胃镜检查及活检,根据胃镜及活检病理结果分成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观察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血清PGⅠ、PGR及G17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PGⅠ、PGR及G17诊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胃镜检查949例,病理活检649例。检出非萎缩胃炎239例,萎缩性胃炎500例,消化性溃疡197例,胃癌13例(其中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8例)。血清PGⅠ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70.00±12.35)μg/L]、进展期胃癌组[(38.39±2.77)μg/L]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03.89±37.45)μg/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PGR值早期胃癌组(3.74±1.40)、进展期胃癌组(2.05±0.59)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9.18±4.10,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血清G17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18.03±4.52)pmol/L]、进展期胃癌组[(25.15±3.76)pmol/L]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4.99±7.12)pmol/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诊断早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71.8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59.0%;PGR的最佳临界值为5.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70.4%;G17的最佳临界值为15.6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3%。诊断进展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42.5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5.3%;PGR的最佳临界值为2.7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2.1%;G17的最佳临界值为20.5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9.7%。 结论:通过血清学检测筛查出胃癌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行胃镜及活检确诊,不仅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可行性方案,适合在青海省胃癌高发区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肠癌根治术后8年胰腺多灶性转移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女性,59岁,因“发现胰腺占位9 d”于2022年7月14日收入青岛妇女儿童医院。2022年7月5日患者腹部CT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旁、胰颈、钩突及胰尾见多个混杂密度影(图1),最大者位于十二指肠乳头旁,大小约2.2 cm×1.8 cm,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胰体尾部胰管明显扩张”;癌胚抗原29.3 μg/L,CA19-9为14.7 U/ml。2014年10月患者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乙状结肠中-低分化腺癌,部分呈黏液腺癌表现,可见脉管内癌栓,可见癌结节2枚,pT3N1cM0,ⅢB期。术后接受8个周期的XEL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后转入定期随访。入院后立即完善腹部MRI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胰腺实质内可见多发T1WI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大者位于十二指肠乳头旁,大小约为2.2 cm×1.7 cm,增强成像可见不均匀强化,胰管不均匀增宽。患者拒绝行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外周血循环DNA检测示: KRAS、 NRAS、 BRAF、 PIK3CA均为野生型, HER2、 MET均未见扩增, NTRK未见融合,微卫星分析为稳定型,肿瘤突变负荷为0.00 muts/Mb。经多学科讨论,初步诊断为:胰腺多发占位,考虑为乙状结肠癌术后胰腺转移癌,或胰头、钩突和胰尾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癌变。予4个周期的XELIRI方案(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后,癌胚抗原持续下降至1.96 μg/L。复查腹部增强CT及MRI,结果均提示胰腺病变略缩小(图2),PET-CT检查结果提示十二指肠乳头旁、胰腺内见多个稍低密度影,最大者位于十二指肠乳头旁,大小约为2.1 cm×1.8 cm,均未见明显氟代葡萄糖摄取增高;胰腺体尾部胰管略增宽;未发现其他转移灶。于2022年10月14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脏表面、腹盆腔、腹壁、网膜均未见明显转移征象;钩突可及最大径2.0 cm的质硬肿物,胰头和胰颈部可及最大径2.5 cm质硬肿物,胰尾可及最大径1.0 cm的质硬肿物,术中送检胰颈组织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黏液性肿瘤,部分癌变,故行全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术中清扫胃周围淋巴结、十二指肠周围淋巴结、胰腺周围淋巴结,以及肝总动脉旁8组、脾动脉旁11组、肠系膜上动脉旁14组淋巴结。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胰腺乙状结肠黏液腺癌转移(图3A),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23);免疫组化示:MLH1(+),PMS2(+),MSH2(+),MSH6(+),P53(20%+),CerbB-2(2+),CK7(-)(图3B),CK19(+)(图3C),SATB2(+)。患者术后第13天顺利出院,术后因新冠肺炎疫情未行辅助化疗。2023年3月和9月于我院随访,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均未见明确复发及转移征象,为无疾病证据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癌患者60例(胃癌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胃癌前病变组),均进行血清PG检测、Hp检测及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评估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患者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PGR)均明显降低,而PGⅡ水平和Hp感染率[71.67%(43/60)]均明显升高( F=108.14、71.75、38.43,χ 2=6.89,均 P < 0.05)。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比较,胃癌组的木村-竹本分型明显加重( H=38.91, P < 0.05)。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降低,而PGⅡ水平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上升( F=65.79、5.66、53.32,均 P < 0.01);但各期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胃癌组各期患者的木村-竹本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GⅠ、PGⅡ、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664、0.881。 结论:血清PG、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木村-竹本分类法有助于胃癌患者在内镜筛查中进行风险分层,并与血清PG水平存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内毒素、hs-CRP与肝素结合蛋白检测在肾结石炎症反应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内毒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肝素结合蛋白(HBP)检测在肾结石炎症反应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炎症反应组(80例)与非炎症反应组(100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三组人群的血清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hs-CRP、HB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炎症反应组治疗后的各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t=12.044、17.914、19.013, P<0.001)。三者联合检测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任一血清学指标( P<0.05),联合检测的ROC曲线面积最大(0.896),其灵敏度为92.67%,特异度为94.09%,准确度为91.57%。 结论:血清内毒素、hs-CRP与HBP水平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肾结石炎症反应监测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对健康体检人群胃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联合胃泌素17(G-17)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对胃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方法:2017年7—12月对在东阳市横店文荣医院的18 678例体检人群进行血清PG、G-17和胃幽门螺杆菌(Hp)检测,根据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分析上述指标血清学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根据新ABC法,将检测结果分为:A组:G-17(-)、PG(-);B组:G-17(+)、PG(-);C组:G-17(-)、PG(+);D组:G-17(+)、PG(+)。对C组和D组行胃镜检查,比较各年龄组胃镜检出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等胃癌前病变的差异。结果:实际入组18 354例,其中男9 614例,女8 740例。随着年龄增长,C、D组比例逐渐增加。C组接受胃镜检查共181例,其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肠化生29例,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3例,胃癌前病变检出占39.23%;D组94例接受胃镜检查,其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肠化生13例,胃癌前病变检出占37.23%。C、D组中各年龄段胃癌前病变检出占比:青年组仅为29.63%,中年组为69.70%,老年组为71.58%,后两组胃癌前病变等检出占比明显高于青年组( P<0.01);且在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各有2.02%和9.47%的人群中出现了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 结论: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的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对于胃癌前病变的筛查具有较好的价值;在用于健康人群早期胃癌筛查时,胃癌风险分层应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血清学风险分层联合内镜检查筛查胃癌高危病变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血清学筛查是胃癌筛查的有力手段.目的:比较ABC法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高危病变筛查中的价值,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厦门弘爱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2 306例,其中男1 232例,女1 074例.内镜检查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和胃泌素-17(G-17),采用血清学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别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分析两种不同方法对胃癌高危病变的检出情况,应用ROC曲线评估G-17和PGR在胃癌高危病变筛查中的价值.结果:在2 306例患者中,根据ABC法,低危组1 293例,中危组856例,高危组157例,分别检出胃癌高危病变759例(58.70%)、492例(57.48%)、82例(52.23%).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低危组1 899例,中危组383例,高危组24例,分别检出胃癌高危病变1 044例(54.98%)、271例(70.76%)、18例(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G-17和PGR诊断胃癌高危病变的AUC分别为0.702和0.605.结论:两种方法均适用于胃癌高危病变的筛查,其中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高危病变早期干预方面中可能具有更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