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植入联合其他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约80%的患者诊断时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可以改善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望提高其生存率。本文综述了 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化疗、冷冻疗法、腔内照射、支架置入、射频消融、纳米刀、旁路手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使其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同时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剂量标准和规范指南,使其更安全、更广泛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2.40、49.40、21.51, 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3, 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1.48、203.20, 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3, 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2.10、36.64, P值均<0.001)。 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三维多孔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定向排列的三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三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 t=4.653, 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 t=0.232、0.856、0.258、7.716, 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 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 结论: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 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 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 P<0.01)。 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氯化镁缓释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体外性能测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 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 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 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 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 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全膀胱脱细胞基质并联合脂肪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膀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全膀胱脱细胞基质(BAM),并探讨采用脂肪干细胞(ADSCs)构建组织工程膀胱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进行。采用自行设计的膀胱灌注脱细胞系统,按照灌注液流动方向和不同脱细胞液作用时间的不同,制订4种不同的脱细胞方案(分别为A、B、C、D组)。其中A组和B组均以膀胱组织的尿道口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道,C组和D组剪去膀胱顶部部分组织以膀胱顶部开口作为灌注液的流出道。A组和C组采用1% Triton X-100作用6 h,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用2 h;B组和D组采用1% Triton X-100作用7 h,1% SDS作用1 h。另设正常膀胱组作为对照,其组织为直接取材的天然膀胱组织,不需要灌注和冷冻保存。通过HE、DAPI、Masson三色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以及试剂盒定量分析以筛选出快速且高效的脱细胞方案,制备全膀胱支架。以制备的BAM为支架材料,AD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膀胱,HE和DAPI染色观察ADSCs在BAM上的分布情况。结果:HE和DAPI染色结果显示C组未见明显的细胞核残留,Masson三色染色和阿尔新蓝染色结果表明C组的胶原结构和糖胺聚糖得到较好保留。C组膀胱壁厚度与正常膀胱组[(975.44±158.62)μm与(1 064.49±168.5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DNA含量[(43.59±4.59) ng/mg ]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A组、B组和D组[分别为(532.50±26.69)、(135.17±6.99)、(182.49±13.69)、(84.00±4.38)n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胶原含量[(10.98±0.29)μg/mg]和糖胺聚糖含量[(2.30±0.18)μg/mg]与正常膀胱组[(11.69±0.49) μg/mg和(2.36±0.09)μg/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A~D组制备的BAM表面可见大量的孔隙结构,利于细胞黏附。分离培养AD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证实CD90和CD29阳性表达,CD45和CD106阴性表达。活/死细胞双染色法和CCK-8检测证实C组制备的BAM无细胞毒性。以C组BA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膀胱,HE和DAPI染色可见大量ADSCs分布于组织工程膀胱的表面和内部。 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灌注脱细胞系统制备的全膀胱形态BAM可作为膀胱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膀胱可用于膀胱修复重建,为进一步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颅骨深低温保存方案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自体颅骨冷冻保存方案,包括保存温度、保存时间、保存方法以及管理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21 年12 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自体颅骨回植术的32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依据探索性保存方案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将2016-2018 年的数据分为旧管理组,2019-2021 年的数据分为新管理组,进行两组数据自体颅骨回植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 自体颅骨冷冻保存平均时间122.9 d.行回植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12.3 d,经过新保存方案和管理流程应用之后,颅内感染率由3.4%降低到 1.7%.结论-80℃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用液中铵离子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用液产品中铵离子含量的控制及储存条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市场上 6 个厂家 17 批不同作用的ART用液,使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铵离子含量,并分析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对铵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货架有效期内,冷冻液套装、解冻液套装、培养液、处理液中铵离子含量分别为 0.89~3.34 μg/mL,0.88~4.68 μg/mL,0.75~1.45 μg/mL,0.38~3.89 μg/mL.胚胎培养液中铵离子含量,37℃储存时30d内从0.9μg/mL升至3.1μg/mL,4℃储存时240 d内从0.6μg/mL升至 1.7 μg/mL.结论 不同作用ART用液中铵离子含量存在差异,且与产品的储存温度、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在进行货架有效期制订时,应考虑产品中铵离子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人源性成骨细胞的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索新的体外构建血管网络的方法以解决工程化骨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方法:冻存颌骨来源成骨细胞(human osteoblasts,HOB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 0,5,25,50 μg/mL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Fe3O4 MNPs,magnetic nanoparticles)孵育;CCK-8试剂盒、普鲁士蓝染色检测不同浓度Fe3O4 MNPs对冻存颌骨来源HOBs和HUVECs生长、内吞的影响.采用50 μg/mL Fe3O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第 0,1,3天用活/死细胞双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情况.采用50 μg/mL Fe3O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不同时间(0,30 min,1 h,2 h)后,N41超磁铁皿底吸引,鬼笔环肽(phalloidin)细胞骨架染色检测HOBs和HUVECs贴壁成膜情况;采用50 μg/mL Fe3O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 1 h后,磁性吸引控制依次成膜,设置HOBs+HOBs 对照组,HOBs+HUVECs+HOBs 预血管化组;3,3-dioctadecyloxa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O)和 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L)分别标记 HOBs 和 HUVECs 后荧光显微镜观测示踪,第3、7天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预血管化细胞膜片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蛋白表达水平及染色阳性分布区域.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5 μg/mL组,25 μg/mL组,50 μg/mL Fe3O4 MNPs组HOBs和HUVECs生长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50 μg/mL Fe3O4 MNPs组HOBs和HUVECs纳米颗粒内吞明显,HOBs和HUVECs存活无差异.与未标记对照组及孵育30 min组相比,50 μg/mL Fe3O4 MNPs孵育HOBs和HUVECs 1 h和2 h组明显可见较多细胞贴壁成膜.与HOBs+HOBs对照组相比,HOBs+HUVECs+HOBs预血管化组呈现明显三明治状分层结构,膜片厚度明显增加,VEGF-A和BMP2蛋白表达及染色阳性显著增加.结论:通过纳米颗粒标记并磁性吸引成膜,体外形成预血管化成骨细胞膜片,为优化构建预血管化的骨组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修复兔骨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关节骨软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修复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疗效,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为基础的复合水凝胶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植入体内后的组织相容性及细胞黏附增殖能力,探讨其对兔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圆柱状多孔聚乳酸支架(孔径分别为1.2,1.4,1.6,1.8 mm),再将聚乙烯醇及羟基磷灰石混合乳液灌入聚乳酸支架中,经过冻融及二氯甲烷溶解后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然后将胶原-壳聚糖-明胶混合液灌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中,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最后经乙醇清洗及冷冻干燥制成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表征4组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筛选性能最优的水凝胶进行后续实验.将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植入SD大鼠皮下,苏木精-伊红与Masson染色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状况.在15只兔双侧膝关节股骨滑车制作骨软骨缺损(直径5 mm、深6 mm)模型,左侧植入复合水凝胶(实验组),右侧未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来评估其对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综合孔隙率、含水率、力学测试及扫描电镜结果,得出孔径1.2 mm的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更符合天然软骨的一般特性,用于后续实验;②苏木精-伊红与Masson三色染色显示,随着材料植入大鼠皮下时间的延长,两种材料周边黏附的细胞均明显增多,其中胶原-壳聚糖-明胶植入后的细胞增殖状况更好,可见大量细胞长入其形成的网状结构,且网状结构也逐渐降解;③在兔骨软骨缺损实验中,至术后8周时,Micro-CT检查显示实验组植入的材料和周围骨-软骨整合良好,其表面及内部均有部分骨长入,对照组软骨及软骨下层仍然存在明显的缺损,未形成有效修复;苏木精-伊红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实验组植入复合水凝胶4-8周后即与周围骨软骨发生整合,随着时间的延长材料表面逐渐有新生软骨形成,至12周时缺损处大部分被新生软骨覆盖,软骨下层也出现良好的骨长入;对照组至术后12周虽然深层骨缺损大部分修复、浅层的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也有一定程度修复,但主要被纤维组织及部分纤维软骨替代;④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胶原-壳聚糖-明胶复合水凝胶材料可仿生天然软骨的结构和功能,在动物实验中能有效修复骨软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