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校资源对临床医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院校资源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方法:基于教育部的院校资源数据和2019年《中国医学生培养与发展调查》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院校资源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成就的效应。结果:学生在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4个领域的学业成就评分分别为(2.84±1.84)分、(6.03±1.99)分、(4.33±2.05)分、(2.92±1.84)分。分层线性模型的零模型显示,仅临床能力领域需要进行分层分析;两水平模型显示,生均图书数能够显著增强内在动机对临床能力的效应( P=0.025)。多元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生师比对健康与社会( P=0.046)领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负向效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对健康与社会( P<0.01)和职业素养( P<0.01)领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生均图书数对科学和学术( P<0.01)、健康与社会( P<0.01)、职业素养( P=0.037)领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生均教学经费对各领域学业成就效应均不显著(均 P>0.05)。 结论:不同资源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不同,且在学业成就的不同领域影响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医科院校分层多元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医科院校英语分层多元课程体系,提升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双语或全英文医学专业教学做铺垫。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构建医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然后利用问卷和访谈方式,采集7名长期在医学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指标打分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门课程的专家权重。结果:学术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跨文化交际、医学英语听说、医学论文写作的综合权重分别位于方案层所有指标的前5位;综合英语2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6位;四级考核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8位。结论:通用英语在医科院校仍然必修,但是可适当压低权重,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能力设定多样化的起点;同时辅以等级考试,以推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准入标准的衔接;跨文化课程板块在医科院校不纳入主科,主要以选修课为主,以增加医科院校英语课程内涵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板块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外医学院校教育阶段置信职业行为研究进展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述国外医学院校教育(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UME)阶段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的框架构建流程与内容、理论依据及评价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Scopus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国外发表的UME阶段EPAs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发现UME阶段EPAs框架构建主要流程为:参考现有EPAs框架并广泛开展多轮咨询与修定。EPAs内容包括核心基本EPAs、核心特定专业EPAs,以及个人选择性EPAs。EPAs框架制定的理论依据主要参考米勒金字塔能力评估(Miller’s pyramid of assessment)模型及德雷福斯专业技能获得模型(Dreyfus and Dreyfus’s model of skills acquisition)。主流EPAs胜任力框架有加拿大CanMEDS、美国ACGME六大核心胜任力及其相应的里程碑(milestones),突出UME阶段评价的EPAs置信等级为9级分层,置信决定评价方法则主要包括观察、交流及审查结果等。结论:国外UME阶段EPAs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国内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我国医学教育研究者可借鉴国外EPAs开发经验,结合国情,积极构建涵盖UME阶段的医学教育一体化EPAs框架和置信等级评价标准,推动胜任力导向评价与反馈,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研究生科研投入在其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学研究生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的现状,探究科研投入在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21年6月至7月,采用自制问卷对74所院校的9 919名医学应届毕业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群特征之间的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三者相关性,最后利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究科研投入在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医学研究生科研投入评分为(3.68±0.91)分,科研自我效能感评分为(3.58±0.92)分,科研满意度评分为(3.70±0.99)分;科研投入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 r=0.96, P<0.001),与科研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r=0.76, P<0.001),科研自我效能感与科研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r=0.75, P<0.001);科研投入在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明显( β=0.435, P<0.001)。 结论:科研投入在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院校可以通过提高科研效率,增加科研经费,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和科研投入等,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满意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自我认知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阶段性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年级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阶段性特征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通过自主设计问卷,从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至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分层随机抽取4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合格率为70.9%(303/427),优良率为49.6%(212/427)。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医学生职业素养评分依次为51.8分、70.7分、68.2分、73.8分、71.9分,相邻年级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医学生职业素养总体情况良好,呈波浪式前进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高年级学生职业素养高于低年级学生。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当加强人文知识教育,重视临床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肠外瘘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肠外瘘病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07例行择期消化道重建手术肠外瘘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6例,女31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18~79岁。107例病人中,43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预防SSI,设为头孢菌素单药组;64例病人给予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预防SSI,设为联合用药组。观察指标:(1)SSI发生情况。(2)分层分析。(3)SSI致病菌培养结果。(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SSI发生情况:107例病人中,29例发生SSI,其中浅层切口感染15例、深层切口感染7例、器官和(或)腔隙感染7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总体SSI、浅层切口感染、深层切口感染、器官和(或)腔隙感染的例数分别为18、7、5、6例,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8、2、1例,两组病人总体S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925, P<0.05)。两组病人器官和(或)腔隙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浅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305, P>0.05)。两组病人深层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分层分析:43例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中,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33例;64例联合用药组病人中,上述指标分别为11、53例。在Ⅱ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例,联合用药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Ⅲ类切口中,头孢菌素单药组病人发生SSI 17例,联合用药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χ2 =11.499, P<0.05)。(3)SSI致病菌培养结果:29例发生SSI病人中,细菌培养阳性21例,其中单一细菌感染12例,多种细菌混合感染9例,共培养出33株细菌。(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07例病人均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5)随访情况:10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0 d。所有病人未见其他并发症。 结论:头孢菌素联合吗啉硝唑可用于预防肠外瘘病人SS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临床试验协调员管理模式现状及应对措施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梳理临床试验协调员(CRC)的工作职责、分析行业内CRC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为CRC队伍的建设和临床试验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作者在CRC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分析CRC工作及管理现状,提出CRC的管理建议。结果:当前我国的CRC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准入机制,导致国内CRC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良莠不齐。通过加强CRC职业的培养力度、明确CRC职业的发展路径、分级分层培养不同等级和专业的CRC、优化薪酬待遇与绩效考评等措施,一方面可稳定CRC人员队伍,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临床试验高质量运行。结论:建议国内优秀的医疗机构联合申办方和SMO公司,尽快建立起一套规范、统一的CRC职业准入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升CRC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助力我国不断增长的临床试验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SP30联合IL-2刺激在伴有骨髓侵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DSP30)在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NH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16例初诊时伴有骨髓浸润的B-NHL标本,设实验组应用DSP30联合IL-2刺激细胞增殖并培养72 h后进行染色体制备;对照组常规24 h培养处理并制备染色体,运用R显带技术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16例B-NHL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4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6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3例,边缘区淋巴瘤(MZL)8例,伯基特淋巴瘤(BL)7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富于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照组116例行常规染色体检测,18例无分裂相,染色体成功分析中异常检出率为22.45%(22/98),而经实验组(DSP30+IL-2)刺激的同期患者,无分裂相者减少至10例,异常检出率为59.43%(63/106);在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6.21%(12/74),实验组检出率为55.00%(44/80),在非CLL/SLL的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7.95%(7/39),实验组为52.50%(21/40);无论骨髓侵犯比例多少,DSP30+IL-2都能够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实验组染色体异常累及数前5的依次为14、13、11、8和18号染色体,对照组依次为14、13、8、9和1号染色体;实验组检出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高于对照组。结论:DSP30+IL-2作为刺激剂应用于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特别在低比例肿瘤细胞浸润时,能有效减少异常染色体的漏诊率;DSP30+IL-2应用可检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特异性遗传学改变,可以对淋巴瘤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分型,并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预后分层信息,也为少见的B-NHL特异性异常的研究提供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可行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特征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国10个省/直辖市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岗位胜任力问卷调查,分析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基于指标体系的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情况,并比较不同特征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差异。结果:共发放问卷1 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 0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2%。有效回答问卷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中,男性占51.7%(529/1 024),40~49岁者占42.5%(435/1 024),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42.4%(434/1 024),初级职称者占51.9%(531/1 024)。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7,6项一级指标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97~0.974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01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为: χ2/ df=3.926,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0.076,比较拟合指数( CFI)=0.858,增值拟合指数( IFI)=0.859。1 024名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6项一级指标的自评平均分为3.95~4.25分,60项二级指标的自评平均分为3.74~4.36分。不同工作年限、职称、工作单位和经济区域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7、10.54、22.16、20.90,均 P<0.05)。工作年限10~19年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初级职称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高,中级及以上职称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在村卫生室工作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位于东部地区者岗位胜任力自评得分最低(均 P<0.05)。 结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用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的培养考核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情绪智力教育培养住培医师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情绪智力各维度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关系,通过针对性的情绪智力培养提高住培医师的人际沟通能力。方法:对住培基地一年级临床医学132名住培医师在自评分级的基础上以情绪智力和人际沟通评价量表进行联合测量,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自评分级的组间差异,以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索情绪智力各维度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关系。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评分级较清晰地对受测人进行了三分层,在情绪智力总分及其各维度中,三分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很好"组各项得分高于"尚可"组和"稍不足"组,在情绪智力总分( P<0.001)及其情绪知觉( P<0.001)、自我情绪管理( P<0.001)、他人情绪管理( P<0.001)和情绪利用( P<0.001)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人际沟通能力总分及其维度中,三分层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冲突管理中,"很好"组相对于"尚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绪智力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人际沟通能力呈正相关( P<0.001),但对人际沟通能力影响最显著的为情绪知觉和他人情绪管理两个维度( R2=0.531, P<0.001)。 结论:通过对住培医师在情绪知觉和他人情绪管理维度的侧重性培养,有望对住培医师达到国家规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目标产生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