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动症易感性分布特征及不同评估方法的效能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人群的晕动症易感性分布特征,比较修改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和Graybiel量表3种方法的晕动症评估效能.方法 采用MSSQ及晕动症历史问卷调查海军某部A、B、C单位共1 661名男性的晕动症易感性及历史症状.选取C单位共389名人员进行仿真垂荡刺激,刺激过程中采用Graybiel量表评价晕动症严重程度.采用ROC曲线分析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及Graybiel量表对晕动症易感性的评估效能.结果 该群体中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评估的总体晕动症易感性分布均呈右偏态,A、B、C 3个单位的分布特征与总体分布一致,且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个单位中MSSQ评分与晕动症历史问卷评分均呈正相关(rs=0.565、0.565、0.554),两者对晕动症及重度晕动症发生率的评估效能相当;而Graybiel量表评估的晕动症发生率低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重度晕动症发生率高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SSQ对晕动症易感性及重度晕动症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736、0.750),而Graybiel量表的预测能力较差(AUC=0.559、0.557).结论 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晕动症易感性的总体分布均呈右偏态.在开展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时,可通过MSSQ筛选易感人群后进行垂荡刺激以提高训练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将妊娠期糖尿病(GDM)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历史性对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2—12月入住合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GDM母亲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9年2—8月未应用循证实践时入院的GDM母亲分娩的新生儿为应用前研究对象(53名),以2019年9—12月应用循证实践后入院的GDM母亲分娩的新生儿为应用后研究对象(59名)。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获取最佳证据,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证据获取、现状审查、证据引入、效果评价4个阶段构建并应用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循证实践方案。于循证实践应用前后分别采用自制GDM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问卷和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对63名新生儿科护士及新生儿父母进行调查,并比较循证实践应用前后新生儿出生后2 h内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结果:循证实践共应用了7条证据。循证实践应用后,GDM母亲分娩新生儿在出生后2 h以内的低血糖发生率从20.8%(11/53)下降至3.4%(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06, P<0.05);63名新生儿科护士GDM母亲分娩新生儿低血糖管理问卷得分从(7.00±1.43)分提高至(7.84±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53, P<0.05);证据应用前后,新生儿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分分别为87.00(65.00,99.50)分和59.00(43.00,7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728.500, P<0.01)。 结论:通过循证实践对GDM母亲分娩新生儿进行血糖管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及其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护士新生儿低血糖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个案管理模式的康复护理决策方案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个案管理模式的康复护理决策方案在严重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单位)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行常规康复护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常规康复护理组,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48.50(31.75,56.25)岁;将本单位2022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行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6.00(36.75,55.25)岁。统计2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于入院时、康复期、出院时、伤后6个月,采用简明烧伤特定健康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价患者功能独立性;于康复期、出院时、伤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患者瘢痕情况;于伤后6个月,采用本单位第三方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住ICU天数、总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值分别为-1.97、-1.99, P<0.05),总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1.99, P<0.05)。出院时、伤后6个月,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t值分别为-3.19、-4.43, P<0.05);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值分别为-2.18、-3.33, P<0.05)。2组患者入院时、康复期、出院时、伤后6个月功能独立性的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康复期、出院时、伤后6个月功能独立性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值分别为-4.37、-2.73、-4.10和-4.37、-2.64、-4.06, P<0.05)。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伤后6个月瘢痕的色泽得分明显低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2.05, P<0.05),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出院时、伤后6个月瘢痕的血管分布得分均明显低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Z值分别为-3.16、-2.07, P<0.05),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康复期、出院时、伤后6个月瘢痕的柔软度得分( Z值分别为-3.16、-2.45、-4.38, P<0.05)、厚度得分( Z值分别-2.56、-2.35、-4.70, P<0.05)及总得分( Z值分别-3.77、-3.04、-3.13, P<0.05)均明显低于常规康复护理组。伤后6个月,个案管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得分为4.00(3.00,4.25)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的3.00(2.00,4.00)分( Z=-2.72, P<0.05)。 结论:实施基于个案管理模式的康复护理决策方案可优化成本效益,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提升严重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疗效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肢体残疾病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程度,以及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监测数据采用典型调查方法,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选取10个自然村为调查点。以年龄≥40岁的大骨节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X线片拍摄。依据《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GB/T 26341-2010)国家标准对调查对象肢体残疾程度予以评价,并对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调查137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年龄为(57.4 ± 9.9)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53例;Ⅰ度95例,Ⅱ度30例,Ⅲ度12例。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最为多见(126例,126/137),其次是肘关节(116例,116/137);下肢则以踝关节(118例,118/137)、膝关节为主(107例,107/137)。肘关节伸、膝关节屈和伸、踝关节背屈和跖屈、髋关节和腕关节掌伸活动的功能障碍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大骨节病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不相关( rs = - 0.142, P > 0.05)。大骨节病患者以三级肢体残疾所占比例最高(60例,60/137)。男性较女性患者肢体残疾严重(χ 2 = 22.610, P < 0.01)。 结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上肢以指间关节疼痛最为多见,下肢以踝关节、膝关节为主。临床分度与肢体残疾分级水平间未见关联性,男性患者肢体残疾程度较女性患者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双醋瑞因治疗成人大骨节病疗效比较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比较硫酸氨基葡萄糖(GS)和双醋瑞因(DCN)对成人大骨节病(KB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在黑龙江省 KBD历史重病区繁荣乡、富路镇、龙安桥镇、亮河镇、绍文乡,根据《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标准选取患者 24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S、DCN组(性别、年龄、KBD病情分度均衡),分别为 120、120名。每个月进行 1次随访,调查患者用药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发放下一阶段药物。在治疗前、中、末期(0、90、180 d)采集患者的空腹血样和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以及尿吡啶酚(PYD)水平。通过调查问卷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受累关节评估、疗效自我评价、不良反应评估,依据《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WS/T 79-2011)标准进行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和药物疗效判定。结果:软骨代谢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治疗180 d,GS组血清IL-1β含量、尿PYD水平和DCN组尿PYD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2.332、- 5.420、- 5.204, P均 < 0.05)。VAS评分:治疗90 d,GS组患者疼痛、僵硬评分和DCN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2.612、- 2.359,- 3.637、- 2.881、- 2.238, P均 < 0.05);治疗180 d,GS、DCN组患者疼痛、僵硬和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0 d时( Z = - 6.738、- 9.530、- 7.781,- 5.428、- 3.761、- 3.587, P均 < 0.01)。受累关节评估:治疗90、180 d,除DCN组天气变化疼痛外,两组其余症状关节评分均低于治疗同组0 d时( P均 < 0.05)。疗效自我评价:治疗180 d,DCN组患者疗效自我评价显效率高于GS组和同组治疗90 d时(χ 2 = 4.165、4.022, P均 < 0.05)。不良反应评估:治疗 90、180 d时,GS、DCN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关节功能障碍评分:治疗 90 d,GS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高于 DCN组(χ 2 = 4.993, P < 0.05);而治疗 180 d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417, P > 0.05)。 结论:GS和DCN对成人KBD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临床症状。GS起效快,且长期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软骨免受炎症因子侵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山病病区判定和类型划分》(GB 17020-2010)标准应用跟踪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克山病病区判定和类型划分》(GB 17020-2010)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应用情况,了解其技术指标和要求的适用性,为《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2022年3月,选取克山病重病区省份或近年有新发病例的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陕西省、云南省、山西省、辽宁省、重庆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相关卫生机构《标准》应用情况。结果:共收集问卷448份,其中有效问卷445份。87.64%(390/445)的调查对象知道《标准》,64.72%(288/445)的调查对象接受过《标准》的培训;82.02%(365/445)的调查对象认为《标准》简便易操作,83.82%(373/445)的调查对象认为病区乡的判定科学合理、可有效实施,83.60%(372/445)的调查对象认为历史病区的判定适用于当地或克山病病区省份病情现状;分别有38.88%(173/445)、38.20%(170/445)和37.98%(169/445)的调查对象认为病区类型(重、中、轻病区)划分指标不适用于当地或克山病病区省份病情现状;在病区划分指标选项中,分别有30.79%(137/445)、29.21%(130/445)和28.54%(127/445)的调查对象认为年患病率、年新发病例数和年发病率适用于划分病区。结论:《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良好;但基于克山病病情现状,建议重新界定病区病情程度的标准与历史病区的划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恩拓延-建构理论在哮喘患儿家庭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将感恩拓延-建构理论应用到哮喘患儿的家庭整理护理中,观察其在患儿病情控制、主要照顾者不良情绪改善和家庭功能改变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治疗的148组患儿家庭为对照组,以2021年1—7月入院治疗的122组患儿家庭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护理与延续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哮喘家庭感恩拓延-建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出院后6个月的复发情况,采用儿童哮喘控制问卷评估两组的哮喘控制状况,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评估主要照顾者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的抑郁、焦虑、压力状况,采用家庭功能量表评估家庭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复发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儿童哮喘控制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和压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观察组患儿家庭在沟通与情感介入维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家庭在家庭功能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哮喘家庭感恩拓延-建构护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患儿哮喘病情,降低主要照顾者的不良负性情绪,改善其家庭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青海省治多县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和评价青海省治多县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健康教育效果,为进一步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依据青海省治多县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历史流行情况,选择3个乡(镇)的4 ~ 6年级学生、乡村医生、成人及僧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宣传,并发放健康教育材料,举办健康教育活动。在健康教育前后对目标人群(4 ~ 6年级学生、乡村医生、成人及僧侣)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评价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结果:干预后分别调查4 ~ 6年级学生、乡村医生、成人、僧侣86、40、42、20人,4 ~ 6年级学生、乡村医生、成人、僧侣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7.98%(227/258)、96.67%(116/120)、81.75%(103/126)、83.33%(50/60),较干预前[38.38%(76/198)、83.33%(100/120)、15.45%(19/123)、28.89%(13/45)]均提高( P均< 0.05);干预后4 ~ 6年级学生、乡村医生、成人、僧侣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的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4.42%(128/172)、72.50%(58/80)、52.38%(44/84)、60.00%(24/40),较干预前[14.39%(19/132)、38.75%(31/80)、3.66%(3/82)、0(0/28)]均提高( P均< 0.05)。 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不良饮茶习惯,对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整体思维培养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教学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整体思维培养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整体思维的有效性。方法:在牙体牙髓病科临床实习中对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3级(A组,174人)和2014级(B组,92人)学生采用整体思维培养。通过出入科考核和问卷调查,并与历史同期2012级(C组,88人)学生的成绩对比等方法,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使用SPSS 20.0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和 t检验。 结果:A、B组入科、出科考核成绩及病例汇报分项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性思维分项成绩在实习后提高。与C组相比,A、B组出科考核成绩及病例汇报分项成绩均提高。问卷结果显示,87.9%(153/17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整体思维建立,但77.6%(135/17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仍需进一步改进。结论:整体思维培养模式在牙体牙髓病科实习中效果肯定,进一步完善后值得在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ATDE+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智慧职教云为依托的ATDE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江苏医药职业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的大学二年级3个班的144名护生为观察组,历史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该校2017级3个班的142名护生。对照组主要采用以教师面授为主的线下教学法,观察组采取以智慧职教云为依托的"ATDE+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理论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学习投入各维度得分、平时成绩及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生对平时成绩评价方案及混合式教学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护生学习投入,实现教学评价的公平性,提高教学满意度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