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冲击波对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软组织张力(软组织位移距离)、疼痛程度[目测类比法(VAS)]、压力痛阈[压力痛阈测试(PPT)]以及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包括施加1 kg和施加2 kg时的位移距离)、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分别为施加1 kg(6.53±1.18)mm、施加2 kg(5.57±0.90)mm、(2.35±0.94)分、(63.48±14.35)N、(10.23±3.4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压痛点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可显著增强腰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部的软组织张力,缓解疼痛程度,提高压力痛阈,改善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贺氏火针结合毫针对风寒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及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贺氏火针结合毫针对风寒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症状及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自2020月1月至2022年11月于我院门诊招募的风寒痹阻型颈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单纯毫针治疗,观察组应用贺氏火针点刺配合毫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4周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压痛阈及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治疗前相比降低(P<0.05),治疗4周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治疗1周观察组压痛阈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组各时间点局部皮肤温度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1、2、3、4周观察组局部皮肤温度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贺氏火针结合毫针治疗风寒痹阻型颈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颈部疼痛等症状,改善颈局部皮肤温度,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电针联合吲哚美辛栓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中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电针合谷、内关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对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UGOR)患者的辅助镇痛作用及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方法 64 例接受TUGOR的IVF-ET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治疗期间治疗组脱落 1 例.对照组予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电针合谷、内关治疗.TUGOR术前后评估患者压痛阈值、VAS评分、疼痛等级、呼吸频率、脉搏次数;TUGOR术后评估 2 组患者获卵数、2 个卵原核(2PN)率、胚胎利用率、优质胚胎率;术中及术后监测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UGOR术后,治疗组VAS评分和疼痛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组患术后者压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术中的恶心发生率,术后 48 h的腹胀、恶心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质胚胎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合谷、内关联合吲哚美辛栓可有效辅助镇痛,不同程度减轻患者TUGOR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在提高优质胚胎率上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探索"按之则热气至"的按压次数-热效应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 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 2021-06-17-12-24 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推拿科招募 18 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病变节段在T3~T4)患者.将患者分为按压7次组(n=6)、按压5次组(n=6)、按压3次组(n=6),接受叠掌按压法治疗,次数分别为 7、5、3 次.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获取患者全身的红外热像图,提取病变区域的平均温度值;运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病变胸椎处旁竖脊肌的肌张力;运用痛阈测定仪测量病变胸椎棘突旁体表部位的压痛阈值.结果 按压3次组干预后的T3棘突右旁开0.5寸(T3 R)温度值及T4棘突右旁开0.5寸(T4 R)温度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三组T3 棘突左旁开 0.5 寸(T3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3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棘突左旁开 0.5 寸(T4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8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7 次组干预后T3 R在 0.2、0.5 kg的力下肌张力高于干预前(P<0.05).按压 3 次组干预后T3 L、T3 R、T4 L、T4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按压 7 次组干预后T3 L、T3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按压次数较少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推拿量效关系的测量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问题可进一步为红外线热成像与推拿的关系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毫针配合火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毫针配合火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阻络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共5个时间点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20分量表(YT-20)评分,测量压痛阈,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局部皮肤温度;治疗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3周和4周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VAS和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值的组别因素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及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配合火针或毫针单独使用均可缓解风寒阻络型CR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部温度;毫针配合火针治疗起效更迅速,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POEMS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患者,男,44岁,因"右下肢无力伴行走不稳定2个月"于2020年1月至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因左下肢及左脚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应用甲钴胺等治疗后未见好转.2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下肢无力,足底感觉障碍,行走不稳定,不能自行站立.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皮肤黏膜无明显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明显水肿;专科检查:双侧上肢肌力4级,双侧下肢肌力2级,呈跨阈步态,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对称(-),双侧膝反射、跟腱反射对称(-).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WBC计数正常,Hb 160 g/L,PLT计数504 × 10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耳穴埋豆皮质下、神门、肾上腺穴对健康人痛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对健康人痛阈的影响.方法 60 例均为 2021 年 1 月—2021 年 3 月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30 例、对照组 30例.试验组采用皮质下穴、神门穴、肾上腺穴耳穴埋豆,对照组受试者采用假耳穴埋豆.分别于第1 次耳穴埋豆干预前、干预后 15 min、30 min、1 h,以及干预 7 d、14 d,测量压痛阈值和耐痛阈值.结果 2 组不同时间点压痛阈比较结果显示:干预15 min后至干预第7 天,试验组压痛阈值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526,P<0.05);2 组间压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11,P<0.05);耳穴埋豆干预与时间产生的交互因素对受试者压痛阈有影响(F交互=29.831;P<0.05).2 组不同时间点耐痛阈比较结果显示:干预 15 min后至干预第 7 天,试验组耐痛阈值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8.805,P<0.05);2 组间耐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0.251,P<0.05);耳穴埋豆干预与时间产生的交互因素对受试者耐痛阈有影响(F交互=14.914;P<0.05).结论 耳穴埋豆有助于提高健康人痛阈水平,镇痛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加味肾着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加味肾着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1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56 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肾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肌骨超声与表面肌电参数、压痛阈、炎症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腰椎功能与中医症候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多裂肌与竖脊肌厚度、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IEMG)、压力疼痛感觉阈(PPDT)与压力疼痛耐受阈(PPTO)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炎症因子与脂肪细胞因子水平、JOA评分、VAS 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腰腿痛患者应用加味肾着汤有助于抑制机体炎症,缓解术后残余腰腿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管理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混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ade,TPVB)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罗哌卡因用于胸椎旁连续阻滞组(TL组,15例)和Dex混合罗哌卡因用于胸椎旁连续阻滞组(TDL组,15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0.35%罗哌卡因30 ml或0.35%罗哌卡因与Dex 1μg/kg混合液30 ml进行TPVB.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方案:TL组方案为1%罗哌卡因50 ml用生理盐水稀释到250 ml,负荷剂量5 ml,背景输注速率5 ml/h,锁定时间15 min,剂量5 ml;TDL组方案为1%罗哌卡因50 ml与Dex 2μg/kg的混合液,生理盐水稀释到250 ml,参数设置与TL组相同;两组均镇痛至术后36 h.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2、24、48、72 h时点记录切口压痛阈,记录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围手术期镇痛有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L组比较,TDL组术后24、48 h压痛阈与基础痛阈的差值升高(P<0.05),术中单位时间异丙酚[(251±13)mg/h比(211±18)mg/h]和瑞芬太尼[(0.49±0.05)mg/h比(0.42±0.04)mg/h]用量均降低(P<0.05).结论 Dex混合罗哌卡因可显著优化TPVB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管理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鸣患者少阳经耳周五穴压痛反应及其痛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在耳鸣患者中的特异性反应,为针灸治疗耳鸣提供临床选穴依据.方法 选取耳鸣患者90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受试者少阳经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穴位,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上述五穴压痛阈值.结果 耳鸣组完骨穴的压痛频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穴的压痛频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耳鸣组完骨、翳风、风池穴的压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05),其余穴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耳鸣患者的少阳经耳周完骨、翳风、风池穴压痛较非耳鸣者敏感,提示此三穴为耳鸣的特异性反应穴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