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秒激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索755 nm皮秒激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招募成年女性黄褐斑患者4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组每 4 周接受 1 次皮秒激光治疗,在第 0、4、8 周共进行 3次治疗,同时加用自制中药面膜外敷,每周 2 次,共 12 周;对照组仅接受3次皮秒激光治疗.在患者第一次激光治疗前(0 周)、第二次激光治疗前(4周)、末次激光治疗前(8周)、末次激光治疗结束后第4周(12周)、第 8 周(16 周)、第 12 周(20 周)进行改良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odified Melas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mMASI)评分统计.第12周时进行医生整体评价(Physician Global Assessment,PGA)评分、有效率、患者满意度评价,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最终观察组17例患者、对照组 20 例患者完成了全程治疗与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黄褐斑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0、4、8、12、16、20 周观察组的mMASI评分依次为 6.14±1.97、5.05±2.01、4.44±1.79、3.41±2.45、2.66±1.94、2.33±1.99;对照组mMASI评分依次为7.33±2.85、6.74±2.84、5.96±2.39、5.01±2.27、4.48±2.39、4.31±2.37.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观察时间点mMA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各观察时间点的mMASI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干预措施与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间PGA 评分分布及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755 nm皮秒激光联合中药面膜疗法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患者治疗体验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 (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组(n=80,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替格瑞洛组(n=80,替格瑞洛90 mg/次,每日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miR-22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的变化.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7d、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治疗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miR-223、CD62P、PAC-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3.75%对13.75%,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11.25%对16.25%,P<0.05). 结论:对于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替格瑞洛较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MACE,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易引起呼吸困难,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膜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多脏器衰竭死亡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历资料患者女性,年龄 17 岁,因"颜面部水肿 4 月余,腹胀 1 周"于 2018-06-0811:51 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病例特点:1. 青年女性,慢性病程急性进展;2. 既往体健;3. 患者 4 月前贴敷面膜后出现颜面部水肿,伴面部蝶形红斑,无疼痛瘙痒,无关节疼痛,后口服消风止痒颗粒、咳速停、头孢克肟、贝雪和复方甘草酸苷后自行好转;1 周前无诱因突发腹胀,伴乏力,无关节疼痛,无皮疹,遂至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腹部超声示腹盆腔大量积液;1 天前夜间突发腹胀腹痛,急查淀粉酶示 480 U/ L,查腹部超声示胰腺形态增大,考虑胰腺炎可能;治疗上予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输注白蛋白,腹腔穿刺放腹水,补液等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志不清,言语不能,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瞳孔直径约 4 ~ 5 mm 左右,口腔溃疡,面部蝶形红斑.腹部膨隆,无压痛,四肢肿胀,四肢肌肉无压痛,双侧颞颌关节活动无受限、无压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期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中有关造血调节的粘附蛋白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的分子基础。方法::应用免疫胶体金单标和双标记技术,在长期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HLTBMC)粘附层中,对各种造血调节有关的粘附蛋白进行了免疫电镜定位。结果::长期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上均可显示各种粘附蛋白的表达,一些双标记证明各种粘附蛋白与某些细胞的特异性标记(vWF和Fb-sp)是共存的,表明在HLTBMC中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各种粘附蛋白,这些粘附蛋白结合在基质细胞表面膜和细胞外基质上,结论::粘附蛋白与基质细胞分泌的各种生长因子一起,构成了一个支持造血的复杂网络,是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的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轮廓边界搜索参数对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比双面膜固定条件下,外轮廓自动搜索参数设置引入的体积差异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25例双面膜固定的全脑放疗患者,保持其他搜索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外轮廓搜索条件(平滑度、CT值阈值和后处理方法)并重新进行剂量计算,共计9种方案.对比改变参数后的计划与默认设置计划(Default)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搜索条件中的平滑度和CT值对外轮廓和靶区的剂量指标影响较大.在DSL0、DSL1、DSL2、HU-550和HU-750计划中,靶区的Dmean和外轮廓的Dmax变化较明显;外轮廓Dmean的变化均值在HU-750计划中超过400 cGy.结论:Eclipse计划系统默认的搜索外轮廓的方式不适合所有情况,低平滑度和低HU限值条件搜索的外轮廓对剂量影响较大.针对全脑双面膜的患者外轮廓搜索条件,本研究建议平滑度为1,HU阈值为-550 HU.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冠心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0例老年冠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在西医综合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冠心丹参滴丸,每次0.4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口服,共治疗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和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微粒(PMPs)及其表面膜蛋白(CD40L、CD62p、CD63、PAC-1)水平,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1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PAI-1)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8例、116例完成研究.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8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76.72% (P <0.05).治疗后两组SAQ评分均升高,GRACE评分均降低,外周血PMPs、CD40L、CD62p、CD63、PAC-1及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降低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面膜固定头部肿瘤放疗中Catalyst HD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使用双面膜(double shell positioning system,DSPS)固定头部患者放疗中是否采用Catalyst HD在线校位的摆位误差和摆位时间,以提高放疗摆位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方法:选取90例行头部放疗的患者,均采用DSPS固定,首次治疗获取真实参考床值,后续治疗时治疗床均根据此床值自动到位.所选病例随机分为A、B 2组,A组首次治疗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验证并移床后取下上部面膜,再利用Catalyst HD获体表图像作为后续治疗参考,后续治疗均通过Catalyst HD引导摆位后扣膜;B组直接扣膜.通过CBCT和定位CT刚性配准方式获取6个维度配准误差并统计摆位时间;误差绝对值和摆位时间行正态性分析后采用非参数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 2组6个维度摆位误差取绝对值后分别为(0.05±0.05)、(0.08±0.07)cm(X方向);(0.07±0.06)、(0.09±0.08)cm(Y方向);(0.10±0.08)、(0.14±0.12)cm(Z方向);(0.51±0.39)°、(0.68±0.52)°(Rtn方向);(0.48±0.40)°、(0.77±0.55)°(Pitch方向);(0.56±0.42)°、(0.80±0.56)°(Roll方向);摆位时间分别为(53±17)、(26±8)s.A、B 2组间X、Z、Rtn、Pitch、Roll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面膜固定联合Catalyst HD摆位所需时间略有加长,但摆位精度比单纯使用双面膜固定更高,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回顾性分析Catalyst HD引导双面膜固定摆位方法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采用双面膜(Double Shell Positioning System,DSPS)固定头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利用光学表面成像系统Catalyst HD引导放疗摆位方法的精度和可行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10月60例在我院行头部肿瘤放疗病例,均采用DSPS固定,按照本中心临床实践经验,采用Catalyst HD引导放疗摆位和治疗中位置监测,以治疗中间隔采集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配准误差为参考,评价本中心摆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CBCT和Catalyst HD校位方法六个维度误差呈弱相关,且除z和Rtn方向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CT和非CBCT引导分次的Catalyst HD摆位误差数据之间,仅Rtn方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atalyst HD引导摆位相对于传统的CBCT校位方式,具有较高精度且一致性较好,可在治疗周期内非CBCT校位的分次治疗内应用,可有效保证摆位精度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光学体表影像系统联合开放式双面膜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光学体表成像系统Catalyst HD联合两种不同双面膜(DSPS)定位方式在头部肿瘤放疗中摆位精度的差异,探讨开放式双面膜临床使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头部肿瘤放疗患者的摆位误差数据,根据双面膜类型分为封闭式双面膜组(C?DSPS)27例和开放式双面膜组(O?DSPS)23例.所有患者首次治疗获取真实参考床值,行锥形束CT(CBCT)验证并移床后获取体表参考图像;C?DSPS组的体表参考图像为全面部,O?DSPS组在头脚方向短于C?DSPS组,为双面膜开口长度,其余方向相同.通过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的刚性配准,获取床左右(X方向)、升降(Y方向)、进出(Z方向)、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左右转动(Roll)的摆位误差并统计摆位时间.结果 O?DSPS组和C?DSPS组Y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5±0.05)cm、(0.07±0.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itch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1±0.41)°、(0.47±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SPS和O?DSPS两种方式的摆位时间分别为(53±17)s、(50±16)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摆位方式的异常摆位误差个数进行比较,所有方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式双面膜联合小体表方式各旋转方向误差略增大,但完全可接受,摆位时间未增加,实现了分次内误差实时监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头部U型面膜联合胸部体膜双重固定对食管癌患者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2/6/1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头部U型面膜联合胸部体膜双重固定(双重固定组)对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食管癌放疗患者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根据患者放疗过程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重固定组40例,胸部体膜固定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在第1次、6次、11次、16次、21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胸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差异.结果 40例双重固定组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200次,胸部体膜固定组24例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120次;双重固定组与胸部体膜固定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3±0.172)cm和(0.332±0.182)cm;(0.199±0.145)cm和(0.318±0.197)cm;(0.206±0.198)cm和(0.423±0.219)cm.两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L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6.301、-6.212,P<0.05),AP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6.249、-5.800,P<0.05),SI方向的摆位误差统计学意义(t=-9.137、-8.908,P<0.05).对双重固定组的40例患者按照每周一次CBCT检测,即第1次、6次、11次、16次、21次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对其摆位误差进行比较,在RL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25±0.218)cm、(0.213±0.176)cm、(0.203±0.080)cm、(0.128±0.165)cm、(0.250±0.175)cm,在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78±0.142)cm、(0.190±0.126)cm、(0.133±0.053)cm、(0.283±0.178)cm、(0.210±0.130)cm,在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08±0.254)cm、(0.163±0.189)cm、(0.158±0.157)cm、(0.198±0.179)cm、(0.203±0.176)cm,在头脚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第1周的摆位误差最大,第2周以后的摆位误差均小于第1周的摆位误差.结论 与单一胸部体膜固定相比,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时应用头部U型面膜联合胸部体膜双重固定可以降低患者在左右方向、胸背方向、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头部U型面膜+胸部体膜双重固定非常稳定的增加了患者在头脚方向的摆位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2/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