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是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主要亚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各个脑区。既往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与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老年痴呆症、共济失调、吗啡依赖及戒断等密切相关,新近研究发现PV阳性神经元在睡眠-觉醒调节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PV阳性神经元在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围绕PV阳性神经元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不同脑区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意识恢复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rf2在μ-δ异源二聚体下调EAAT3表达导致大鼠吗啡复吸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在μ-δ异源二聚体下调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3(EAAT3)表达导致大鼠吗啡复吸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对照组(C组)、吗啡戒断组(E组)、吗啡复吸组(R组)和吗啡复吸+干扰质粒组(RI组)。腹腔注射吗啡10 mg/kg,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停止给药使CPP逐渐消退;再次腹腔注射小剂量吗啡5 mg/kg诱导已消退的CPP恢复,记录伴药箱停留时间。CPP模型建立成功后RI组大鼠侧脑室注射μ-δ异源二聚体干扰质粒5 μ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谷氨酸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内Nrf2和EAAT3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海马内Nrf2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法检测μ-δ异源二聚体与Nrf2相互作用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RI伴药箱停留时间延长,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升高,E组和RI组海马Nrf2和EAAT3表达上调,E组、R组和RI组海马Nrf2 mRNA表达上调( P<0.05);与E组比较,R组和RI组伴药箱停留时间延长,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升高,Nrf2和EAAT3表达下调( P<0.05),海马Nrf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与R组比较,RI组伴药箱停留时间缩短,海马谷氨酸含量和μ-δ异源二聚体/Nrf2比值降低,海马Nrf2和EAAT3表达上调( P<0.05),海马Nrf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结论:μ-δ异源二聚体形成后结合Nrf2,导致海马Nrf2含量减少,引起EAAT3表达下调,从而导致大鼠吗啡复吸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形态、细胞结构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脑和脊髓凭借室管膜上皮构成的脑—脑脊液屏障与脑脊液分隔.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一些神经元胞体、树突或轴突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被称为"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张励才教授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应用CB-HRP特异性地标记出特殊的触液神经元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将其命名为"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触液核的发现,第一次为脑实质内存在联系脑—脑脊液的特殊神经结构提供了明确的形态学证据,并推测它可能在脑实质与脑脊液间的物质及信息交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团队围绕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内触液核的形态结构、物质表达、基因分析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全脑皮质及皮质下核团与触液核有纤维联系,可能参与机体的疼痛、认知和学习记忆、情感、成瘾、紧张应激、内脏活动、嗅觉、视觉、听觉和运动、内稳态调控、能量平衡、体液平衡、睡眠和觉醒、生物节律等功能调控.目前实验已证实触液核与疼痛、吗啡依赖与戒断、学习记忆及应激等有关.本文对触液核的神经生物学特性及其疼痛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以触液核为桥梁结构的脑—脑脊液双向调节路径的疼痛调控研究提供新线索,为疼痛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八肽胆囊收缩素在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的表达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究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建立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吗啡依赖组(MOR)、纳洛酮催促戒断组(NAL).Gellert-Holtzman评分评价吗啡成瘾及戒断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相关脑区CCK-8蛋白及CCK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戒断组Gellert-Holtzman评分与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比较显著增加;前额叶皮质(PFC)、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CCK-8及CCK mRNA表达依赖组较对组明显升高,戒断后表达下降;杏仁核、蓝斑(LC)吗啡依赖后CCK-8及CC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海马齿状回(PoDG)、杏仁核、LC戒断后较依赖组表达进一步升高;尾壳核(CPU)、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未检测到CCK-8及CCK mRNA的表达.结论:CCK-8参与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过程并具有脑区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二乙酰吗啡成瘾及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二乙酰吗啡(diacetylmorphine,DAM)是一种具有极强依赖性的中枢性兴奋剂,长期滥用会产生严重的神经毒性症状.DAM是我国滥用人数最多的毒品,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DAM可以诱导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对DAM成瘾和戒断机制以及对神经因子的影响作一综述,为DAM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IRAS抗阿片依赖作用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咪唑啉受体抗体选择性蛋白(IRAS)是I1咪唑啉受体(I1R)功能性候选蛋白.本课题旨在研究IRAS在调节谷氨酸系统的作用,进而为阐明IRAS调节阿片依赖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作为抗阿片依赖药物靶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生物素标记实验、活细胞成像等技术,研究IRAS对基础状态和吗啡慢性处理下谷氨酸AMPA受体GluA1亚基在神经元突触后膜表达和定位的影响;应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催促戒断以及认知行为测试等实验,研究IRAS对于阿片依赖及其引起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I1R/IRAS内源性配体胍丁胺对阿片依赖的影响.结果 IRAS敲除显著增加基础状态和吗啡慢性处理后AMPA受体在神经元突触后膜表达和定位,并且其作用与AMPA受体GluA1亚基ser845磷酸化和PSD95表达有关.IRAS调节作用关键脑区为伏隔核,IRAS敲除导致伏隔核基础状态AMPA/NMDA比率增加而吗啡慢性处理后比率降低.IRAS敲除小鼠在吗啡慢性给药下表现出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增加、Y迷宫记忆损伤增加,AMPA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降低野生型小鼠阿片依赖行为,而对IRAS敲除小鼠作用显著降低.外源性胍丁胺给药能够降低吗啡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行为,其作用与结合IRAS相关,提示IRAS能够作为抗阿片依赖潜在干预靶点.结论 IRAS抗阿片依赖作用与调节AMPA受体作用相关,可能作为潜在干预靶标发挥抗阿片依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毒品成瘾与自噬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毒品成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的疾病,但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自噬与毒品成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毒品成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毒品成瘾过程中自噬及其相关分子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人们对毒品成瘾机制及戒断的理解.现将以自噬为关注点,重点介绍自噬与毒品成瘾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吸食毒品人员及成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吸毒成瘾认定门诊的吸毒人员毒品滥用及成瘾状况. 方法:对吸毒成瘾认定门诊的4 856例吸毒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吸毒种类进行调查,并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安非他命类药物戒断症状自制评估表、以及阿片类药物戒断症状量表(COWS)评估,结果分别使用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被认定或暂不被认定吸毒成瘾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接受认定吸毒者所涉及的毒品种类包括冰毒、吗啡、氯胺酮、大麻、可卡因、摇头丸等,其中涉及冰毒共4 689例,占认定总数的96.6%.被认定吸毒成瘾比率为57.2%(2 779例),暂不被认定吸毒成瘾者吸毒比率42.8%(2 077例);被认定吸毒成瘾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精神病理评分(t=28.139,t=17.151,=16.469,£=43.087;P均<0.001)、安非他命类药物戒断症状自制评估分(t=67.483,P<0.001)以及COWS评分(t=7.916,P<0.001)均显著高于暂不被认定吸毒成瘾组. 结论:门诊接受吸毒认定者使用的毒品以冰毒为主,半数以上吸毒者被认定吸毒成瘾;吸毒成瘾者具有更明显的精神症状及戒断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可乐定片组(0.08 mg/kg)、济泰片组(0.43 g/kg)及戒毒瘾丸高、中、低剂量组(7.92、3.96、1.98 g生药/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建立吗啡依赖大鼠的自然戒断模型;另取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吗啡依赖模型组(80只),其中后一组于第10天再分为模型对照组、可乐定片组、济泰片组及戒毒瘾丸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同上),每组10只(剔除评分过高或过低、状态不理想的20只大鼠),建立吗啡依赖大鼠的纳洛酮催促戒断模型,记录给药后戒断评分,测定前一模型血清5-HT、DA含有量及后一模型额叶皮质NE、5-HT、内啡肽含有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戒毒瘾丸组戒断评分及5-HT、DA、NE、5-HT含有量显著下降(P<0.01),内啡肽含有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戒毒瘾丸可通过降低5-HT、DA、NE含有量、升高内啡肽含有量来减轻大鼠吗啡戒断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雄性大鼠睾丸GRP94和XBP-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94和XBP-1在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睾丸组织中的动态表达,以探究吗啡依赖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建立吗啡戒断、消退及点燃大鼠模型后,利用定量PCR(RT-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睾丸组织中GRP9和XBP-1 mRNA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S对照组比较,吗啡依赖大鼠戒断48 h后,其睾丸组织GRP94和XBP-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经17 d的戒断,大鼠对吗啡依赖消退后,GRP94和XBP-1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P>0.05);大鼠对吗啡依赖消退后,于31 d给予吗啡进行复燃,GRP94和XBP-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吗啡依赖大鼠睾丸组织GRP94和XBP-1表达水平在戒断48 h后最高,消退时有所降低(P<0.01),而点燃后水平又有所上调(P<0.05).结论 吗啡依赖与睾丸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94及其XBP-1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为吗啡依赖患者生殖系统损伤的修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