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RIMA模型的医用缝线使用数据预测与配置优化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使用医用缝线的相关因素,为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用缝线提供依据与优化策略.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某院每月医用缝线使用金额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医用缝线使用金额数据作为训练集,采用R语言建立ARIMA模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医用缝线使用金额数据作为验证集,以验证ARIMA模型的可靠性.利用验证通过后的ARIMA模型预测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医用缝线每月使用金额并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用于评估2021年1月执行医用缝线优化政策带来的效益.结果:建立的ARIMA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P>0.05),且2019年全年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医用缝线优化政策后,某院医用缝线实际使用金额有所下降,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实际值远小于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RIMA模型的医用缝线使用数据预测与配置优化方案可以充分挖掘某院医用缝线的使用规律,为医用缝线配置合理优化和智能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医院麻醉医师噪声烦恼度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麻醉医师的噪声烦恼度,并分析噪声烦恼度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7年1至5月,采取整群抽样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2名麻醉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应用李克特量表(五级)和视觉模拟量表(0~10分)开展噪声烦恼度和噪声敏感度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噪声烦恼度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2.3±6.1)岁,工龄4.9(2.0,8.9)年,每日工作时长(9.8±2.8)h,测量当天手术室的噪声水平为(64.4±1.7)dB(A)。在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中,分别有88.7(55/62)和95.2%(59/62)的麻醉医师认为手术室噪声对其产生不良反应,6.5%(4/62)和14.5%(9/62)的麻醉医师测定结果为高烦恼度。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敏感度是麻醉医师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噪声烦恼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r=0.524、0.700, P<0.05)。 结论:手术室噪声可导致麻醉医生产生烦恼情绪,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隐患因素,应引起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等级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等级评估模型,探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估结合应用,评估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整体状况。方法:于2021年11月,收集30家煤矿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治状况信息,构建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要素的层次分析模型,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煤矿的职业危害防治进行综合评估分级,评估原则为最大隶属度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结果:针对典型煤矿单位的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与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情况基本一致,粉尘防治情况良好,噪声防控情况一般,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良好,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一般,职业危害防治等级整体良好。结论:建立的职业危害防治等级的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能客观地评估和反映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的整体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至2019年广州市疑似职业病的诊断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4至2019年广州市报告疑似职业病诊断情况,为疑似职业病监管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于2020年7至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广州市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和《尘肺病报告卡》,进行匹配分析,了解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及确诊情况。结果:2014至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疑似职业病例7大类32种1 426例,每年报告例数平均约240例,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68.44%,976/1 426)、慢性苯中毒(16.48%,235/1 426)、其他尘肺病(4.84%,69/1 426)、矽肺(3.23%,46/1 426)以及电焊工尘肺(1.82%,26/1 426)。要求进入职业病诊断程序诊断率为36.61%(522/1 426),确诊率为59.20%(309/522)。2019年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23.92%,61/255),花都区诊断率最低(8.33%,9/108),疑似职业性尘肺病诊断率最低(28.03%,44/157),疾控中心报告的疑似职业病诊断率最低(17.43%,19/109),广州市外机构报告的疑似职业病均没有进入诊断程序。疑似职业性皮肤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及职业性肿瘤均确诊,职防机构确诊率最高(94.87%,37/39)。结论:2014至2019年报告的疑似职业病主要病种为噪声聋、苯中毒及尘肺病,疑似职业病总体诊断率及确诊率均不高,建议完善疑似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并加强疑似职业病的后续管理及监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0至2020年职业病发病特点,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1月,选择"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用人单位在广州市的职业病发病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至202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病种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0至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9大类38种1 341例,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和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数位居前3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8.1%(511/1 341)、30.5%(409/1 341)和16.2%(217/1 341)。电焊工尘肺和矽肺病例分别占职业性尘肺病病例数的47.7%(244/511)和34.4%(176/511)。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9.8%(408/409)。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26.7%(58/217),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多,占79.3%(46/58);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73.3%(159/217),其中苯、铅中毒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病例数的79.2%(126/159)和17.6%(28/159)。结论:应将电焊工尘肺、矽肺、噪声聋、苯中毒、铅中毒、二氯乙烷中毒等作为广州市重点职业病进行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岗位中的运用与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暴露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为该类职业噪声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和风险管理提供思路。方法:于2021年4至11月,对天津市某汽车制造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使用职业卫生MES风险评估法、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方法、澳大利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导则对该企业中噪声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对不同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对象4个车间的8 h噪声暴露等效声级( LAeq,8 h)平均值为82.95 dB(A),噪声检测超标率22.41%(26/116),焊装车间的 LAeq,8 h和超标率噪声高于其他车间(χ 2=23.56、32.94, P<0.01);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4个车间的风险评价结果相同,总装和涂装车间为"四级风险(可能危险)"、冲压和焊装车间为"三级风险(显著危险)"。 结论: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均能评估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岗位的风险水平且结果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制冷设备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某制冷设备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电焊岗位噪声和紫外辐射的分布及强度,了解焊接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为该类型岗位的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某制冷成套设备生产企业的压力容器车间和机组总装车间中电焊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576人。对其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测量,对测量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压力容器车间个体8 h等效声级(L EX,8h)超标率为82.2%(37/45),与机组总装车间比较,压力容器车间焊接工人的个体L EX,8h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3, P<0.05);压力容器车间和机组总装车间焊接作业人员罩内眼部有效辐照度超标率分别为33.3%(4/12)、25.0%(3/12),罩内面部紫外辐射测量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与机组总装车间工人比较,压力容器车间工人噪声聋检出率1.5%(5/336)和听力损失者检出率20.5%(69/33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压力容器车间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趋势=22.42, P<0.01);与机组总装车间比较,压力容器车间工人晶体浑浊、角膜云翳、听力损失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45、14.80、55.99, P<0.01)。 结论:焊接岗位工人接触噪声和紫外辐射危害容易被忽视,企业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综合保障措施,保护电焊人群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年济宁市重点职业病监测及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8年济宁市职业人群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宁市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网报系统资料,收集用人单位2 167家,以及在岗期间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作业工人37 295人。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和职业健康检查等内容,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作业工人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56.34%,39 935/70 883)、煤尘(15.65%,11 095/70 883)、电焊烟尘(10.25%,7 262/70 883)、矽尘(5.61%,3 975/70 883)。煤尘(煤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检查异常率为14.87%(461/3 100),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噪声作业人员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检查异常率为4.56%(1 492/32 731),不同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018年报告的重点职业病主要有煤工尘肺24例,占38.71%(24/62);矽肺21例,占33.87%(21/62);噪声聋、布鲁氏菌病各8例,分别占12.90%(8/62)。 结论:应加强济宁市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的监管,制定分类监督管理办法,保护工人职业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噪声接触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非稳态噪声和稳态噪声接触情况,为金属加工业噪声危害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10至12月调查浙江省3家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737人的噪声接触状况。使用问卷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等,采用个体噪声仪记录噪声,计算噪声接触水平(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和峰度。 结果:金属加工业噪声接触工人以年龄18~40岁(527人,71.51%)、男性(570人,77.34%)和初中学历(416人,56.45%)为主。工人接触噪声L Aeq,8 h超过85 dB(A)572人(77.61%),接触非稳态噪声(峰度≥4)558人(75.71%),8年以下工龄634人(86.02%)。调查的30个工种中,噪声超标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冲压工、电焊工和其他工种,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操作工、倒角工、攻牙工、滚丝工;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打磨工,温州某汽车制动器制造厂的装配工、总装作业员和其他,以及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抛光工。 结论: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超标率高,且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也高,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防控噪声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儿科病房噪声污染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减少儿科病房声音分贝,降低噪声污染,以期提高护理人员抗噪声风险意识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医护人员及患儿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发放噪声调查问卷并使用噪音仪器进行监测,获得病房噪音产生重点来源、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随后进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阶段,列出儿科病房工作流程,然后对流程进行分析,算出危急值,对危急值较高的项目制订并实施整改措施,采用噪声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后,危急值明显降低,患儿及家属认为受噪声干扰程度非常严重的人数由38人降低至29人( χ2值为21.82, P<0.05),对控制噪声管理非常满意的人数由18人上升至30人( χ2值为36.28, P<0.05),噪声重点地段强度、噪声来源强度、各时段强度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可降低病房噪声污染,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医护人员及患儿身心健康,塑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