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处方干预对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心理处方干预降低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住院的50名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及干预;2022年6月到2023年5月住院的49名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处方干预,包括深度访谈、正念冥想、静心呼吸、亲子沙盘、亲子芳香疗愈、家长座谈会6个单元,持续4周.结果 两组各48名照顾者完成研究.干预后,观察组广泛性焦虑评分、应激(压力)反应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心理处方干预有利于降低初诊肉瘤儿童照顾者的焦虑及应激(压力)反应,调整照顾者心理应激状态,满足照护需求,改善照护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自杀倾向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内两所医院共299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家长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并采用自杀相关的标准化问题、患者健康问卷-9(PHQ-9)以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分别评估调查对象自杀倾向、抑郁症状及述情障碍的程度.结果 自杀倾向的总体检出率为15.4%,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11.0%、3.3%和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躯体疾病史、抑郁症状、述情障碍以及情感辨别不能因子与较高的自杀倾向风险有关(均P<0.05).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患儿家长自杀倾向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2~0.87,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长自杀倾向检出率较高,提示临床上在注重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同时,亦不能忽视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应加强对患儿和家长的护理,必要时应提供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护小组式延续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出院后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探讨医护小组式延续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出院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各由50例组成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实施医护小组式延续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哮喘控制总有效率、3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和急诊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并对两组家长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哮喘控制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儿的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在各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家长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其心理状态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在护理总满意率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家长分别为92%、7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出院后为其提供医护小组式延续护理服务,可有效加强患儿的哮喘控制效果,减少其出院后的哮喘发作,有利于全方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可使患儿家长对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使其不良情绪、疾病不确定感得以减轻,有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Munchausen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岁半女童因双眼“白色分泌物”2周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后转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患儿拒绝与医师交流和进行详细检查,眼部检查仅见双眼结膜充血,依据患儿家长提供的双眼“白色分泌物”照片和自行收集的“白色分泌物”,诊断为双眼结膜炎和结膜异物待查。在医师的提醒、家长的严密观察和耐心沟通下,患儿承认自己是为获得家长关注将纸巾碎片放入眼内。请心理科会诊后诊断为Munchausen综合征。给予结膜炎对症治疗和改善家庭环境,患儿病情好转。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21-6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哮喘和过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5岁学龄前儿童的哮喘/过敏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这项瑞典的横断面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来自乌普萨拉市的4 649名儿童数据,依据家长和幼师问卷调查来判定哮喘/过敏问题并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心理健康问题。基于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哮喘/过敏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父母( OR:1.34;1.02~1.76)和幼师( OR:1.44;1.09~1.91)评分,哮喘患儿(8.5%)出现情绪症状的几率升高。根据父母评分,SDQ总分显示这些患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较高( OR:1.42;1.05~1.94)。根据父母报告,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患儿(4.4%)出现情绪症状比例( OR:1.64;1.16~2.33)升高。调整父母背景因素后,这些结果仍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患哮喘和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学龄前儿童有并发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应评估这些患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必要时应提供适当支持和/或转诊到专业机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制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家属互动参与在雾化吸入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家属互动参与在雾化吸入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自制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家属互动参与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雾化吸入方式正确率、雾化依从性以及家长知信行水平、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肺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吸气方式规范、残余药液≤0.33 ml、吸入时间≤15 min比例以及雾化吸入整体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整体雾化依从性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家长雾化吸入治疗知识、态度、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区环境和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制视频健康教育联合家属互动参与有利于提升雾化吸入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雾化吸入正确率,加速患儿康复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患儿家长知信行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的100例早产儿进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2019年6~11月的100例早产儿进入观察组,采用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观察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早产儿体格发育〔身长(63.08±1.72)cm、头围(41.03±1.12)cm、体重(7.08±0.25)kg〕、神经心理发育〔总发育商(78.14±7.10)分〕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总分(86.61±10.47)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家长心理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家长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相情感障碍患儿家长心理危机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双相情感障碍(PBD)患儿家长的心理危机现状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期能为医护工作者早期筛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78名PBD患儿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318名)和验证组(160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建模组心理危机影响因素分析,使用 H- 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318名PBD患儿家长心理危机检出率为25.7%,其中建模组的检出率为26.1%,验证组的检出率为25.0%。是否首发( OR=2.337, P<0.05)、家长性别( OR=1.846, P<0.05)、自评照顾负担( OR=3.527, P<0.05)、宗教信仰( OR=3.113, P<0.05)和患儿年龄( OR=1.969, P<0.05)是PBD患儿家长心理危机发生的预测因素。 结论:医护工作者需善于观察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提前预测家长发生心理危机的风险性,并及时按风险等级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提高家长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善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共情干预联合关怀行为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共情干预联合关怀行为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CBD患儿及其主要看护家长116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58例患儿及其家长58名设为对照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将2021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58例患儿及其家长58名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共情干预联合关怀行为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估两组干预前后患儿家长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情绪及应对方式。结果: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MCMQ中的面对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GAD-7评分、MCMQ中的回避及屈服维度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SCL-90评分、MCMQ中的面对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GAD-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MCMQ中的回避及屈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干预中实施共情干预联合关怀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CBD患儿家长的心理应激程度,降低其焦虑情绪并提高其应对能力,有利于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危儿和特异性高危儿早期干预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危儿大多数可以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等特异性高危儿,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A)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HINE)等神经发育评估量表进行定期随访筛查,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大大提高预后。母亲-婴儿事务处理课程、反应性及语前环境教学和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已成国际共识,即培训家长,让家长掌握新生儿和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亲子互动技巧、早期干预方法和婴儿护理等基本技能。医师定期与家长互动可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目标-强化运动-丰富环境刺激方法对脑瘫高危儿预后效果好,早期强化行为干预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预后效果最佳。脐血干细胞移植对28周前极早产儿进行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