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 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诊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9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根据是否伴喘息将其分为喘息组(32例)和非喘息组(66例),另选取同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非支原体感染,并无喘息的大叶性肺炎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差异,并分析这4项指标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为喘息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显著高于非喘息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喘息组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呈正相关(P<0.05).以是否存在喘息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鉴别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曲线下面积为0.658、0.960、0.948、0.937.结论 外周血EOS、IL-17A、TNF-α、VEGF水平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呈正相关,可用于临床鉴别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年 5 月—2023 年 3 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治的 122 例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61 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根据患儿体质量按 75 mg/kg将本品溶于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每 12 小时 1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水冲服小儿肺热咳喘颗粒,4 g/次,6 个月~3 岁者3 次/d,3~6 岁者4 次/d.两组疗程均为 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肺部湿啰音、4 大主症的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肺炎胸片吸收评价量表(PCRAES)评分、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及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清 C 反应蛋白(CRP)、补体C3、降钙素原(PCT)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是 96.72%,较之对照组的 86.89%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肺部湿啰音及喘促、发热、咳嗽、痰鸣的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 PCRAES 评分均显著降低,而潮气量(TV/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 PCRAES 评分和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 NLR 和血清CRP、补体C3、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以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损害,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布地奈德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雾化吸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10 mg/kg,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14%、9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IgE水平均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儿肺功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调查分析我院门诊、急诊患儿硫酸镁注射液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儿科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对2017年11月门急诊含硫酸镁电子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年龄、用法用量、临床诊断、联合用药,使用天数等.共计204例患儿使用硫酸镁注射液,年龄在6个月至1岁之间的患儿最多,共72例,占比35.29%.67.65%的患儿使用剂量是30~50 mg·kg-1·d-1.临床诊断分别为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32.35%)、肺炎(29.41%)、支气管炎(23.53%)等.在治疗方案中,硫酸镁常和糖皮质激素合用,其中有58.82%和醋酸甲泼尼龙合用,55.88%和布地奈德合用.目前硫酸镁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应用尚无统一、权威标准,可能存在用药风险.临床用药应加以重视、规范管理,保证用药安全.本研究结果对儿科合理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典型儿童支气管哮喘误漏诊五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典型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特点及误漏诊原因.方法 对28例儿童支气管哮喘中曾漏误诊的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率为17.86%.5例分别因喘息加重伴无尿、气喘伴呼吸困难、间断喘息及反复咳嗽伴气喘就诊,初期诊断为肾小球肾炎1例,支气管肿瘤伴穿孔2例,误诊为小儿肺炎2例;误漏诊时间1周~2个月.5例均经胸部X线检查等确诊儿童支气管哮喘,其中诊断为肾小球肾炎1例、支气管肿瘤伴穿孔2例为漏诊儿童支气管哮喘.5例确诊后予氟替卡松鼻喷剂及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等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1年,5例均预后较好.结论 不典型儿童支气管哮喘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故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其的警惕性以及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认识和了解,以减少或避免该病误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225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危急重症,是低龄儿童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儿童意外伤害中所占比例达14.7%~50.0%[1].多发于3岁以下的儿童.异物一旦堵塞呼吸道,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咳嗽、憋气、喘息、喉喘鸣、面色紫绀、呼吸困难,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可出现重症肺炎、肺不张、肺气肿、窒息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对2017年山西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22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麻杏石甘汤辨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辨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麻杏石甘汤辨证加减治疗.治疗10天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2组发热、咳嗽、痰鸣、喘息等中医症状的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及随访6月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咳嗽、痰鸣、喘息的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2.22%,随访6月复发率为1.11%;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6.67%,随访6月复发率为1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辨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儿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和复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是一种婴儿期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毛细支气管与邻近的肺泡等组织导致的一系列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以阵发性喘憋、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三凹征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尤多见于2~6个月的小婴儿.该病冬春季多见,常为散发,有时可流行,通过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有明显季节性,其中50%~70%的婴幼儿可发生反复喘息,最终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本病病原主要为RSV,也有报道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仅次于RSV引起急性毛支的病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也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甲型和乙型)、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肠道病毒(enterovirus)、鼻病毒(rhinovirus)、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等引起,但具体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36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症状体征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最大自主通气量(MVV)、肺活量(VC)和一秒呼气容积(FEV 1)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喘息、咳嗽和哮鸣音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改善小儿支气管肺炎肺功能和症状体征,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创新研究和儿科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作为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Ⅰ类新药,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儿科领域,IFNα1b用于小儿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毛细支气管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和某些肿瘤的治疗,均显示了确切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近期在病毒相关的喘息性疾病、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域展现了更大的应用前景,为促进我国儿童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IFNα1b的基因和分子特点、新型递送方式及儿童应用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