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感知觉特征与孤独症广泛表型核心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的感知觉特征及其与孤独症广泛表型(broad autism phenotype,BAP)核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6名育有至少一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父母(ASDp组)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98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父母为对照组(TDp组)。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成人感觉史量表(adolescent/adult sensory profile,AASP)以及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broad autism phenotype questionnaire,BAPQ)分别评估两组被试的感知觉及BAP核心特征。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比较两组被试AASP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间的差异,然后对ASDp组的AASP量表总分、分量表分与BAPQ量表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SDp组AASP总分为(133.67±26.10)分,BAPQ总分为(97.26±21.07)分;TDp组AASP总分为(142.09±27.67)分。与TDp组相比,ASDp组的AASP量表总分( F=6.852, P=0.009)以及感觉敏感( F=7.163, P=0.008)、感觉回避( F=12.624, P<0.001)和低陆录量( F=7.710, P=0.006)三个分量表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SDp组中,AASP总分与BAPQ总分、刻板、冷漠以及实用语言缺陷分量表分均呈正相关( r=0.557、0.531、0.333、0.571, P<0.05)。 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感知觉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之间存在差异,且其感知觉特征与已知的BAP核心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动追踪技术在口腔医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动追踪技术以眼动仪为载体,通过近红外光投射到眼球产生反射对眼球进行追踪,并结合高速相机记录眼动模式、计算机后续加工处理来测定受试者的注视轨迹,从而使一系列视觉行为被客观地记录。近年来,该技术逐渐成为研究视觉行为的首选工具,开辟了探索人类视觉感知的新途径,在口腔医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日益受到口腔医学界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前注意加工能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症状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限制性兴趣。此外,感知觉障碍也是ASD个体的常见症状。前注意加工是发生在注意之前,无需意识参与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反映大脑对环境变化的自动探测能力。研究表明,ASD患者的感觉异常及社会能力障碍可能与前注意加工缺陷有关。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测量前注意加工能力最常用的指标。ASD个体对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其中,对非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单音、语音和视觉刺激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对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情绪性语音、情绪性面孔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这为寻找ASD个体感知觉障碍和社交障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帮助,也为MMN作为ASD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可通过丰富MMN测量范式、采用更多样的社会性刺激来研究ASD个体的前注意加工能力。同时,ASD遗传因素对MMN的影响也可作为关注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对知觉闭合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考察长期高原环境暴露影响知觉闭合功能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0名首次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658米)并居住满两年的大学生作为高原组,另选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9名从未去过高原地区的大学生作为平原组,比较两组被试的基本生理指标。两组被试接受面孔成对比较任务,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比较两组被试脑电数据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组被试生理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脑电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生理学指标显示,高原组大学生的心率[(86.71±10.82)次/min,(75.97±11.28)次/min ; t=-3.19, P=0.002]、舒张压[(75.93±9.19)mmHg,(68.59±11.42)mmHg); t=-3.20, P=0.002]均显著高于平原组;高原组大学生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平原组[(90.77±2.25)%,(98.31±1.56) % ; t=14.00, P<0.001]。在面孔成对比较任务中,事件相关电位的P1波潜伏期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大学生显著短于平原组[(105.10±15.59)ms,(128.35±14.40)ms, P<0.001]。N170波幅组别主效应显著,高原组波幅显著大于平原组[(-7.57±3.83)μV,(-5.11±3.26)μV, P=0.005]。NCL波幅组别和半球交互效应显著( F(1,57)=9.72, P=0.003),简单效应检验显示,平原组右侧波幅显著大于左侧[(0.46±1.31)μV,(1.16±1.33)μV]。P1潜伏期与心率( r=-0.46, P<0.01)、血氧饱和度( r=0.64, P<0.01)和舒张压( r=-0.26, P=0.049)均显著相关。 结论: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视觉早期感知的神经反应活动加快,在面孔整体构型加工阶段激活了更多神经元,在知觉闭合完成阶段出现半球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工深度对动词感知运动模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究动词理解的加工深度对动词感知运动模拟过程的影响及其自动化特性.方法:研究招募36名普通大学生,依次完成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动词语义判断任务及非语义判断任务,并观察对应手、脚动作输出的行为表现变化.结果:实验1中,在语义判断任务条件下,腿部动词腿部执行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手部动词腿部执行的反应时(P=0.001);真假词判断任务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中,未发现动词类型与动作执行的显著交互作用(P=0.199).结论:动词理解引发感知运动模拟的现象受到了不同加工深度的调节,在高加工深度下,个体更倾向于利用感知运动模拟来理解动词,且该过程是非自动化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改变的结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结构MRI技术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疼痛患者大脑皮层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的异常改变及其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揭示PD疼痛的神经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招募了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2例PD患者及附近社区的29例无痛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志愿者.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以及结构MRI图像.采用非运动症状问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PD患者分别进行疼痛筛查和疼痛程度评估.依据VAS评分将PD患者分为PD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 pain,PDP)组 41 例和PD不伴疼痛(PD patients without pain,nPDP)组 41 例.CT分析步骤如下:采用计算解剖学工具箱12(Computational Anatomy Toolbox 12,CAT12)软件包对结构像进行预处理获得全部被试者的全脑CT图;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及post-hoc事后检验.统计结果采用无阈值聚类增强(threshold-free cluster enhancement,TFCE)及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阈值设为P<0.05.最后,提取PDP组差异脑区的CT值与VAS评分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 One-way ANOVA分析发现PDP组、nPDP组及NC组间CT值存在差异的脑区包括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Post-hoc事后分析显示,与nPDP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减低(P=0.033、0.007).与NC组相比,PDP组的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均减低(P<0.001).偏相关分析未发现PDP组的右侧额中回下部及右侧额下回三角部CT值与VA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P=0.088).结论 右侧前额叶区域(额中回及额下回)的CT减低可能是PD伴疼痛患者的神经解剖基础,该区域可能通过调节疼痛感知以及与疼痛相关的情绪/情感、认知加工等方面参与了PD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双耳分听模式下汉语语言信号和韵律信号的处理:一项f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为了探讨汉语为母语者在处理双耳分听模式下汉语听觉信号的脑区分布特征及偏侧化特点,本研究利用低通过滤的方法获取韵律信号,结合双耳分听技术,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得到汉语语言和韵律双耳分听信号的神经处理模型.材料与方法 从2022年1月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招募30位志愿者,年龄(25.36±0.88)岁,汉语为母语,强右利手者.汉语短句音频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只保留低频率语言韵律信号(<320 Hz),并得到两组双耳分听语音信号:左耳低通过滤右耳不过滤组(filtered in the left ear and unfiltered in the right ear,FL);右耳低通过滤左耳不过滤组(filtered in the right ear and unfiltered in the left ear,FR).受试者依次聆听两组语音信号,同时进行两组组块设计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使用SPM 12软件对得到的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进行组内单样本t检验、组间双样本t检验,以此观察两组语音信号激活脑区的分布和强度的共性、差异性.根据单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确定感兴趣区域,计算相应脑区的偏侧化指数,以获得大脑在处理双耳分听模式下的汉语语言和韵律信号时的脑区偏侧化特点.结果 两组信号都激活了双侧颞中回、颞上回、额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额中回(P<0.05,FDR校正);FL信号诱导左侧额中回血氧水平增高(P<0.05,FDR校正);FR信号还激活了双侧顶下小叶(P<0.05,FDR校正).对两组语音信号进行双样本t检验后,发现FR与FL相比,右侧颞中回、颞上回具有明显差异(P<0.05,FDR校正);FL与FR相比无明显差异性脑区.对两组语音信号进行偏侧化指数计算后发现,在大脑半球水平上两组语音信号无明显的偏侧化表现.两组信号的额中回具有右侧优势,中央前回都表现出左侧化趋势;顶下小叶在FR刺激下呈现左侧化趋势.结论 大脑处理两种语音信号时具有一个由双侧颞中回、颞上回、额下回和右侧额中回组成的基础语音处理模型.双耳分听信号FR除激活了基础语音加工脑区外,相较于FL招募了更多的听觉相关脑区参与言语感知和认知控制;FL则可以降低右侧颞中回、颞上回的音韵处理负荷,可能是一种符合左、右两侧半球处理语言、韵律优势的信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选择性注意对高级语言层级结构脑电响应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听力正常人在选择性注意影响下言语感知的大脑神经机制.方法 入组32名正常人,操纵受试者的选择性注意,将同时播放的两段语音流区分为目标/干扰言语,采集受试者聆听时的脑电信号,使用频谱分析计算两类言语引发的能量响应,对比二者在字、词、短语水平上引发的能量差异.结果 目标言语和忽略言语在词水平(2 Hz)的脑电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字(4 Hz)和短语(1 Hz)水平上未观察到目标言语和忽略言语间脑电响应的显著差异.结论 选择性注意主要在词语水平快速有效的加工编码感兴趣语音流,使其与无关语音区分开,该研究初步揭示选择性注意调节下大脑如何表征听觉语言信息并构建不同语言层级单元,为听力障碍患者的助听算法提供理论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时域间隔感知测试在儿童听觉信息处理能力中的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时域间隔感知测试(Temporal gap detection test)主要评估受试者的时间听觉加工能力,本研究主要是对听力正常的儿童和成人进行时域间隔感知测试,探索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听觉信息处理能力的变化和发展.方法 本研究选取20岁~30岁的听力正常者15例(30耳),4岁~10岁的听力正常儿童70例(140耳),各年龄段10例(20耳),分别对其进行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比较各组的时域间隔阈值(TGD thresholds,TGD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童和女童的TGDs进行比较,以分析性别上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儿童受试者不同耳别的TGDs进行比较,以分析耳别上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听力正常成人组、7个年龄段儿童组的TGDs的差异,再通过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①女童(72耳)的时域间隔阈值为6.48±7.49ms,男童(68耳)的时域间隔阈值为5.16±3.14ms,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180>0.05).②左耳(70耳)的时域间隔阈值为5.74±4.91ms,右耳(70耳)的时域间隔阈值为5.93±6.63ms,左右耳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884>0.05).③听力正常成人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3.94±1.44ms,4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13.06±12.52ms,5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6.95±2.71ms,6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4.55±1.06ms,7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4.52±1.90ms,8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4.12±1.80ms,9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3.74±1.17ms,10岁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为3.92±1.65ms.④年龄4岁和5岁儿童组时域间隔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成人组和年龄≥6岁各儿童组(P<0.001).⑤听力正常成人组和年龄≥6岁儿童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⑥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组的时域间隔阈值呈下降趋势,6岁已接近成人水平.结论 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枢听觉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年龄≥6岁儿童的时域间隔阈值与成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其中枢时间分辨力已接近成人水平,时域间隔感知测试,可望成为评估儿童听觉发育的一项指标,与听力学检查进行互补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失匹配负波(MMN)对听觉中枢言语识别功能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言语识别功能往往受到各种神经因素或脑部疾病等的影响,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与特定事件在时间上具有锁相性的脑反应,是分析大脑感知和听觉辨别信息的窗口,反应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电生理活动改变.目前已提取出的成分有慢反应P1-N1-P2、N2b-P3b及N400等.其中MMN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反应大脑对信息的自动加工过程,以无需患者主动参与,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测定的特点越来越广泛被应用于临床.失匹配负波(MMN)已被用作研究涉及听觉识别等领域中的工具.对于许多疾病,与对照组相比,MMN幅度基本都会显示减弱和(或)潜伏期延长.这个发现,虽然MMN不能作为任何特定疾病的特异性指标,但MMN可能有助于理解涉及中枢听觉言语障碍的一些疾病的识别因素,并且可以作为预知这些疾病风险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