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室-麻醉苏醒室患者交接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尚未恢复正常,加之手术创伤、麻醉与镇痛药物的残留作用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先转入麻醉苏醒室进行观察,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才能转入普通病房。通过对手术室-麻醉苏醒室患者交接的重要性、安全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临床患者交接提供指导,提高患者交接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结合引导性反馈的小规模限制性混合式教学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结合引导性反馈的小规模限制性混合式教学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以参加2019、202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的62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和2020年的培训学员作分别为对照组(32名)和试验组(30名)。试验组采用结合引导性反馈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培训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手术室专科护士的理论知识、手术安全核查、手术体位安置成绩分别为(89.90±3.92)、(91.37±3.57)、(92.03±2.98)分,对照组为(87.44±3.06)、(88.53±4.23)、(87.28±3.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学员对结合引导性反馈的SPOC教学法的效果评价较好,满意度均超过90%。 结论:结合引导性反馈的SPOC教学法能更好地提高手术室专科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培训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手术室专科护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海恩法则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海恩法则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的25名手术室护士,按照实施基于海恩法则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时间顺序分为改进前(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和改进后(2020年1—12月)。比较管理改进前后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知识及能力考核评分、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结果:改进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单项急救操作、手术室专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能力及带教能力评分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678、10.346、9.359、5.451;均 P<0.01)。改进后的护士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护士操作技术熟练及轻巧、护士能够按时及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护士交谈时的语言及行为礼貌、护士主动地指出工作时的不足评分均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304、7.935、6.304、8.395、11.664;均 P<0.01)。 结论:应用基于海恩法则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预防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以最大程度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手术间为研究地点。依据手术顺序将2021年8月15—30日在胃肠外科手术间进行的38台手术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医护合作模式流程;将2021年9月15—30日进行的42台手术设为干预组,实施HFMEA模式下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管理流程。运用视频追踪法结合手术护理中断事件登记表对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调研,比较2组手术室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中断事件来源、险失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观察手术38台,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190次,未发生险失事件;干预组观察手术42台,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84次,未发生险失事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 18.71, P<0.01)。对照组消极型结局中断事件持续时间为(5.26 ± 1.02) min,与干预组的(2.06 ± 0.08) 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 20.28, P<0.01)。干预组手术室消极型结局护理中断事件来源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 12.71, P<0.01)。 结论:HFMEA模式可有效减少手术室消极型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次数,缩短中断事件的持续时间,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护理中断事件造成的安全隐患,有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医护人员视角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质量评价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对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质量评价的认知,以期为构建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1年5-10月以立意取样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6名医生、9名手术室护士进行关于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质量评价相关内容的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根据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共提炼出3个相关主题:①与护理结构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共包含2个小主题:护理人员配置和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②与护理过程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共包含4个小主题:环境与设施、院感控制、患者手术安全管理及专科手术护理;③与护理结果质量评价相关主题,共包含3个小主题: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效益。结论:基于医护人员视角提取的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质量评价相关主题,能够为构建合理、科学、高效、全面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手术室安全隐患质控护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手术室安全隐患质控护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接收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每组43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手术室安全隐患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各项手术观察指标、并发症、护理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与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出血、低血压、体温以及手术时间等各项手术室相关指标情况,均有显著提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常规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在术中压疮、静脉血栓、术后创口红肿、疼痛等并发症情况,下降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对护患沟通、护理专业度、操作技术水平、解决问题能力、服务态度及意识、责任心等护理满意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采取手术室安全隐患质控护理干预,可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格、时间等指标情况起到显著改善作用,减少术中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模块情境培训联合责任制分组管理对提高手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模块情境培训联合责任制分组管理对提高手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2020年7~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由护理部对手术室护士实施模块情境培训,同时落实责任制分组管理制度,比较实施前(2020年1~6月)及实施后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手术工作效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包括术前访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手术室物品管理、专业技能、文书记录等)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患者术前进入手术时间、手术室内等候时间、术后回病房时间短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手术室患者发生接送错误、接收不及时、管道脱落、患者信息登记错误、医院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模块情境培训联合责任制分组管理可提高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手术室锐器伤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通过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及意见,对手术室锐器安全防护的部分术语、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因素、安全防护策略的专家推荐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对锐器安全的防护推荐实践和锐器伤发生后的处理等内容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达成共识,为护理人员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演化路径。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文献类型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病例研究、综述、调查报告等,运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期刊数量进行聚类和共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8篇文献,整理后纳入323篇文献。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文献发文量从 2012年起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第1作者发表且发文量≥2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0位,≥3人的合作作者团队共有8个。306家机构发表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4篇),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分散。纳入的323篇文献来源于142种期刊,发文量≥10篇的期刊有6种。共纳入282个中文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出现频次排前3位的关键词是压疮、护理管理、护理。共形成13个聚类团,持续存在的聚类团为#1护理质量、#2护理、#6手术患者。数据库中出现的突现强度排前8位的突现关键词为预警干预、预警管理、预警机制、信息系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手术室、护理质量。近3年(2020—2022年)突现强度排前2位的突现关键词为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时间最长(2005—2012年)和突现强度最高的突现关键词是预警干预。结论:国内医院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热点已经形成,早期研究侧重于压力性损伤形成后的干预,后期研究更关注压力性损伤的全程管理。研究领域内机构间的合作性和研究间的关联性还有所欠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