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对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3-2015年天津市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麻疹排除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追溯保存的病例血清,开展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重新对麻疹排除病例进行归类。结果:共收集到326例麻疹病例血标本,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67例,排除病例59例,≥20岁病例占92.33%(301/326)。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显示,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中麻疹IgG高亲和力抗体的比例分别为66.95%(158/236)和91.23%(5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3, P<0.001)。根据判定标准,15.25%(9/59)排除病例被重新判定为麻疹病例,其中8例是高亲和力抗体,有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判定为继发性免疫失败病例;1例为低亲和力抗体,有典型的麻疹临床症状,无MCV免疫史。 结论: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能够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血清学证据,可以减少麻疹急性期血清学诊断中由于IgM抗体假阴性而造成的错误排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HIV感染的常规检测指标辅助判定新发感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检测指标的分布情况,探索将常规的HIV感染检测结果用于辅助综合判定HIV新发感染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德宏州2015—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样本1 152份,通过抗体亲和力实验判定新近感染者和长期感染者,并分析两组感染者中CD4 +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值、抗体酶联免疫反应S/CO值、以及免疫印迹实验出现p31条带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应用不同的检测指标进行新发感染综合判定得到的结果。 结果:1 152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通过抗体亲和力实验判定205例为新近感染者,947例为长期感染者。新近感染者中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抗体酶联免疫反应S/CO值>20的比例、免疫印迹实验出现p31条带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长期感染者。抗体亲和力实验结合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或病毒载量检测值<1 000 CPs/ml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分别区分出30例和31例误判的新近感染者;抗体亲和力实验同时结合CD4 +T细胞计数<200个/μl和病毒载量检测值<1 000 CPs/ml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区分出60例误判的新近感染者。 结论:常规HIV检测结果可用于辅助新发感染抗体亲和力实验结果综合判断新近感染,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以提高新近感染者判定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用于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SYL3C-MMAE)对人胃上皮细胞GES-1(以下简称GES-1细胞)以及人胃癌细胞AGS、MKN45(以下简称AGS、MKN45细胞)的亲和力以及毒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YL3C对3种细胞的亲和力;通过巯基的SYL3C序列马来酰亚胺反应合成SYL3C-MMAE;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碘化丙啶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情况。观察指标:(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Welch'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χ2检验。 结果:(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5对胃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胃癌组织EpCAM阳性率为82.9%(29/35),正常组织EpCAM阳性率为22.9%(8/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对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CAM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3(4.13)和4.04(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AGS细胞中EpCAM蛋白表达量为标准,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0、0.27。(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pCAM抗体以及SYL3C均对AGS以及MKN45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而对于GES-1细胞则没有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SYL3C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VcMMAE)连接合成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合成完成后的药物原液于16 355分子量位置出现强峰,符合SYL3C-MMAE复合物的预期分子量,提示SYL3C-MMAE合成成功。(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cMMAE对GES-1、AGS、MKN45细胞半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123.00、30.48、51.83 nmol/L。SYL3C-MMAE对于上述3种细胞的IC 50分别为241.80、20.66、27.64 nmol/L。PI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VcMMAE与SYL3C-MMAE均能引起GES-1、AGS、MKN45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G2/M期阻滞。 结论:SYL3C-MMAE对于胃癌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与VcMMAE比较,其在高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显著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株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的西尼罗病毒中和抗体的表达与体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降低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的抗体表达系统,以期降低目标抗体的ADE效应。方法:对哺乳细胞抗体表达载体Fc区进行L234A和L235A点突变,建立抗体表达载体pFRT-IgG1κ-FcM。选取前期工作中获得的1株具有显著ADE效应的抗体Wt-WNV利用pFRT-IgG1κ-FcM系统进行表达,获得突变后抗体FcM-WNV。ELISA检测FcM-WNV与靶抗原西尼罗病毒包膜蛋白DⅢ(West Nile virus envelope protein-DⅢ,WNV E-DⅢ)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cM-WNV与人高亲和力IgG Fc受体hFcγRⅠ(hCD64)的结合。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BHK21和K562)试验检测FcM-WNV的体外中和活性。结果:FcM-WNV与Wt-WNV表达水平相当,能识别结合WNV E-DⅢ,且呈浓度依赖效应;与Wt-WNV相比,FcM-WNV与hCD64的结合力明显减弱,表现为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与前期实验结果一致,Wt-WNV在5 μg/ml的浓度下具有明显增强WNV假病毒感染K562细胞的作用,而FcM-WNV在5 μg/ml浓度下,能有效阻断假病毒感染K562和BHK21细胞。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抗体表达系统可有效降低目标抗体的ADE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II.6型诺如病毒P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原核表达GII.6型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P蛋白和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扩增NoV GII.6型P区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感受态 E. coli BL21(DE3),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使用Ni-NTA亲和柱层析进行纯化,重组蛋白进行寡糖结合分析,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ELISA测定该抗体的效价,western blot (WB)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并进行有效性评估。 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GII.6P-pET28a并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40×10 3的GII.6型P蛋白;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寡糖结合显示GII.6型P蛋白与B、le b、H2型结合,与A、H1、le a型不结合;ELISA测得抗体的效价为1∶160 000;WB显示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交叉实验未显示出对GII.4的亲和力。 结论:成功表达了GII.6型P蛋白并获得高效价的抗体,为GII.6的检测和疫苗研发提供有效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1I标记PD-L1抗体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分子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单克隆抗体(PD-L1 McAb)的物理性质及其在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中进行分子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氯胺T法以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并计算放射性比活度;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采用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分离纯化,采用纸层析法测定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化学纯度,以及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和健康成人血浆中的稳定性。培养人乳腺癌PD-L1阳性细胞株MDA-MB-231细胞,随机分为总结合实验(TB)组和非特异性结合实验(NSB)组,每组又分为6个亚组,各亚组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 131I-PD-L1 McAb溶液和PD-L1 McAb溶液,配制总量500 μL,使用GC-300型免疫γ-计数器测量各组细胞中 131I-PD-L1 McAb的每分钟计数(cpm)值。根据TB组与NSB组各亚组之间cpm值的差值,使用Scatchard作图分析方法计算 131I-PD-L1 McAb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评估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取裸鼠3只,于右前肢前臂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悬液制备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接种部位成瘤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裸鼠肿瘤接种后第15天按200 MBq/kg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溶液,分别于注射后5 min、30 min、60 min、24 h、48 h、72 h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放射性核素成像检查,观察 131I-PD-L1 McAb在荷瘤鼠体内浓聚情况;在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查图像上选择肿瘤部位、对侧前肢相应部位为感兴趣区,计算相应的放射性计数靶(T)值和放射性计数非靶(NT)值,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部位与非肿瘤部位的放射性活度比值(T/NT)的变化情况。 结果:131I标记PD-L1 McAb的标记率为80.10%~82.20%(81.07%±1.06%),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的放射性比活度为(2.78±0.23)MBq/μg,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9.10%~99.60%(99.37%±0.25%)。 131I-PD-L1 McAb在生理盐水与人新鲜血浆溶液中6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80%。 131I-PD-L1 McAb与MDA-MB-231细胞KD值为60~64(62±2)nmol/L。3只裸鼠均成功建立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接种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第6天触及肿块,第15天测量肿瘤体积为0.92~1.12(1.00±0.11)cm 3。尾静脉注射 131I-PD-L1 McAb后,不同时间点小动物活体放射性核素成像显示, 131I-PD-L1 McAb早期主要在荷瘤鼠腹部浓聚,24 h时荷瘤鼠右前肢肿瘤部位开始显影,48 h时肿瘤显影最为清晰,72 h时肿瘤部位显影开始模糊。不同时间点放射性计数T/NT值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时T/NT值最大(6.66±1.10),72 h时开始下降,不同时间点T/N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04, P=0.011)。 结论:放射性核素 131I标记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标记率。标记产物 131I-PD-L1 McAb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化学纯度及适宜的放射性比活度,在体外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MDA-MB-231细胞亲和力较高,可用于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的分子成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病奈瑟菌NGO2105蛋白660 ~ 1 468肽段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原核表达淋病奈瑟菌NGO2105蛋白的660 ~ 1 468肽段,制备并鉴定其多克隆抗体。方法:将pCold TF-NGO2105 660-1468 aa重组质粒转化至 E.coli BL21(DE3)菌中进行蛋白表达。包涵体蛋白经变性复性处理后纯化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印迹分析抗体对淋病奈瑟菌中NGO2105蛋白的特异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抗血清与淋病奈瑟菌的亲和力,黏附抑制实验评估抗NGO2105 660-1468 aa抗体对淋病奈瑟菌对人宫颈上皮细胞ME-180细胞黏附作用的抑制能力。不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NGO2105 660-1468 aa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复性和纯化后得到了可溶性NGO2105 660-1468 aa蛋白,以该蛋白免疫小鼠后抗血清的效价为5.12 × 10 6,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该抗体能较好与淋病奈瑟菌的NGO2105 660-1468 aa片段结合。黏附抑制实验结果提示,相比未处理组的黏附率(100%),抗NGO2105 660-1468 aa抗体在20和40倍稀释时均能显著抑制淋病奈瑟菌的黏附作用(黏附率= 52.9%、79.2%; t = 8.40、5.29; P < 0.001、= 0.006),呈现一定的浓度梯度依赖。 结论:成功表达及纯化出NGO2105 660-1468 aa肽段蛋白,制备出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该抗体与淋病奈瑟菌有较好的亲和力且有黏附抑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70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儿科住院收治的270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270例IM患儿年龄5个月~18岁,3~<6岁(学龄前期)发病率最高(105例,38.9%),主要为春季、秋季发病,其中发热253例(93.7%)、咽扁桃体炎266例(98.5%)、扁桃体伪膜或渗出196例(72.6%)、颈部淋巴结大248例(91.9%)、眼睑水肿92例(34.1%)、鼻塞202例(74.8%)、鼻塞并打鼾124例(45.9%)、皮疹24例(8.9%)、脾大112例(41.5%)。225例(83.3%)患儿有典型三联征(发热、咽扁桃体炎及颈部淋巴结大)。并肺部感染62例,腹泻3例。同时并肺炎支原体感染79例(29.3%)、并甲型流感或乙型流感34例(12.6%)、并肺炎链球菌感染18例(6.7%)、并腺病毒感染22例(8.1%)、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3例(1.11%),三重及以上感染46例(17.0%)。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99例(73.7%)淋巴细胞≥5.0×10 9/L,225例(83.3%)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例>0.10。部分患儿转氨酶升高。EB病毒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M抗体(EBV-VCA-IgM)阳性249例(92.2%),EBV-VCA-IgG阳性238例(88.1%),EBV核心抗原免疫球蛋白G(EBV-NA-IgG)均为阴性;EBV-VCA-IgG均为低亲和力(<40%)。153例患儿完成外周血血浆EB病毒DNA检测,其中阳性118例(77.1%)。 结论:EBV相关性IM患儿以学龄前期儿童为主,大部分患儿有典型三联症,眼睑水肿、鼻塞打鼾、脾大及转氨酶增高较多见,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CD138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的构建及其抗多发性骨髓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靶向CD138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探索其抗恶性浆细胞肿瘤作用。方法:通过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CD13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细胞接种至小鼠腹腔,收集腹水并纯化得到抗CD138抗体纯品,进一步检测抗体特异性及亲和力;RT-PCR扩增其可变区序列,以此作为抗原识别域构建CD138 CAR,并表达于T细胞表面,制备CD138 CAR-T;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表型特征;体外杀伤及脱颗粒实验检测其抗肿瘤作用。结果:①成功制备抗人CD138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筛选获得稳定分泌抗人CD13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G2。②CD138(5G2)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CD138 +细胞,与CD138蛋白亲和常数(K D)为6.011×10 -9 mol/L,与CD138 -细胞无明显交叉反应。③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得到CD138(5G2)抗体可变区序列,成功构建CD138(5G2)CAR慢病毒载体,通过感染T细胞获得的CD138(5G2)CAR-T细胞,可以有效结合人CD138重组蛋白。④CD138(5G2)CAR-T可以有效大量扩增,表型检测发现CD138(5G2)CAR-T细胞更多的向中心记忆T及记忆干细胞方向分化,终末分化效应T细胞比例降低。⑤与靶细胞共培养48 h后,与Vector-T细胞相比,CD138(5G2)CAR-T细胞可以有效杀伤CD138 +骨髓瘤细胞系H929[效靶比为1∶2,(12.92±8.02)%对(54.25±15.79)%, P<0.001]。但对CD138 - K562细胞系无明显杀伤作用。⑥脱颗粒实验显示,H929细胞可以显著激活CD138(5G2) CAR-T细胞,但对Vector-T细胞无明显激活作用[(25.78±3.35)%对(6.13±1.30)%, P<0.001]。⑦与CD138 +细胞共培养后CD138(5G2)CAR-T分泌细胞因子水平较Vector-T组明显升高[IL-2:(1 697.52±599.05)pg/ml对(5.07±1.17)pg/ml, P<0.001;IFN-γ:(3 312.20±486.38)pg/ml对(9.28±1.46) pg/ml, P<0.001;TNF-α:(1 837.43±640.49)pg/ml对(8.75±1.65)pg/ml, P<0.001],但与CD138 -细胞共培养后两组间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抗CD138单克隆抗体,以其抗原识别域构建的CAR-T细胞可以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为人CD138抗原的检测及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EB病毒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BV-IM的158例患儿作为EBV-IM组。将本院同一时间段、同年龄和性别的158例非EBV-IM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BV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V-DNA,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诊断儿童EBV-IM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 M, Min~ Max)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数)表示,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α水平为0.017。采用 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各检测方法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单一指标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法对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EBV-IM组中≤6岁学龄前儿童EBV-IM患病率最高,为82.9%(131/158)。EBV-IM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χ 2=1 1728、1.529, P均>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BV-DN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6.2%、91.6%,AUC值为0.703(95% CI:0.644~0.761)。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单一指标中AUC值最高的2项分别为低亲和力EBV-CA IgG和EBV-CA IgM,其AUC值分别为0.820(95% CI:0.771~0.869)和0.677(95% CI:0.617~0.737)。与PCR法进行联合诊断,EBV-CA IgM+低亲和力EBV-CA IgG、EBV-DNA+EBV-CA IgM、EBV-DNA+低亲和力EBV-CA IgG以及EBV-DNA+EBV-CA IgM+低亲和力EBV-CA IgG的AUC值分别为0.934(95% CI:0.900~0.959)、0.757(95% CI:0.706~0.804)、0.963(95% CI:0.935~0.981)和0.999(95% CI:0.986~1.000)。EBV-DNA+EBV-CA IgM+低亲和力EBV-CA IgG联合检测的AUC值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91.6%,与其他单一以及联合检测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EBV-IM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