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奈达隆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证据和地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决奈达隆是胺碘酮的脱碘衍生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本文对决奈达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研究证实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决奈达隆可减少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总负荷,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疗效较好,安全性更佳。决奈达隆还能减少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再住院风险,但不适用于合并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永久性房颤的患者。上市后的研究提示需要关注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安全有效使用抗凝药物是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基础,术后一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应协同进行。本文综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发展过程,比较非肠道用药抗凝剂、新型口服抗凝剂类、香豆素抗凝血剂、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以及内服中药方剂抗凝机制和护理要点,介绍出凝血时间监测、血小板计数检查、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出血事件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药物预防效果监测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充分发挥药师在直接口服抗凝药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作为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与华法林相比,DOAC剂量相对固定,药物相互作用有限,不需要治疗药物监测。但DOAC给抗凝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用药安全挑战。药师应通过完善相应药学服务机制如协助医师确保DOAC处方适宜性、规范实验室监测流程、设置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预警以及加强抗凝药物转换和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管理等多种途径,为DOAC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将DOAC纳入抗凝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是传统抗凝门诊工作的重要拓展,可降低患者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此外,临床药师人力和精力通常受限,DOAC相关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处方的适宜性和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是仅次于心脏病、肿瘤等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速度快,死亡率高,容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生活品质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单一疗法只能对疾病的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治疗,而无法完全扭转整个发病进程。目前临床上的主要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解血浆纤维蛋白、抗凝和血液稀释等方法进行治疗。为使患者在临床上更多的获益,要及时根据患者的病理特点,正确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来增强其疗效,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主要对国内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口服抗凝药的顾虑: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口服抗凝药(OAC)可能存在的顾虑,探究针对OAC进行科学宣教时需要强化教育的靶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抗凝门诊接受O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OAC的顾虑程度。问卷包含10个问题,患者针对每个问题给出不同的分值代表不同的顾虑程度。0~10分表示顾虑程度从无到非常严重,其中0~3分被认为有轻度顾虑,4~7分被认为有中度顾虑,8~10分被认为有重度顾虑。结果:研究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男71例(61.7%,71/115),年龄(65.9±12.5)岁,CHA 2DS 2-VASc积分为(2.87±1.80)分。服用华法林56例(48.7%,56/115)、利伐沙班36例(31.3%,36/115)、达比加群酯23例(20.0%,23/115)。根据患者的医保性质将入组患者分为城市组( n=89)和农村组( n=26),两组患者OAC使用的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28)。相比城市组,农村组患者更担心服用OAC后出血风险[(4.1±3.6)分对(6.9±3.0)分, P=0.003]以及OAC过量后无拮抗剂的问题[(3.6±3.8)分对(5.8±3.7)分, P=0.039];而在药物费用方面,农村和城市两组间顾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49)。两组人群在OAC与其他药物(66.1%,76/115)或食物(42.6%,49/115)的相互作用问题上轻度顾虑比例更多,而在OAC对肝肾损害方面重度顾虑占比更高(36.5%,42/115)。 结论:目前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经济方面的顾虑较低,但对OAC仍缺乏正确的认知,总体患者对肝肾损害方面顾虑较重,而农村患者更担心服用OAC后出血风险,需进一步加强科学宣教以及院外监督以提高抗凝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基于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为我国COVID-19患者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介素-35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D14 +单核细胞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和CD14 +单核细胞功能变化。 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和健康对照者(29名),清晨空腹采集抗凝外周血20 ml并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IL-35水平;纯化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D14 +单核细胞中IL-35受体亚基IL-12Rβ2和gp130 mRNA相对表达量。以IL-35刺激CD14 +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直接或间接接触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水平,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UVEC死亡比例。比较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健康对照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年龄为(59.4±12.1)岁,男性占58.1%(43例);健康对照组的年龄为(53.9±9.8)岁,男性占65.5%(19名);慢性心力衰竭组血浆IL-3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2.89±7.58)mg/L比(16.42±5.47)mg/L, P<0.001],gp130 mRNA相对表达量亦然(1.07±0.19比0.98±0.15, P=0.022)。慢性心力衰竭组CD14 +单核细胞诱导HUEVC死亡比例在直接和间接接触培养中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分泌颗粒酶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01)。抑制颗粒酶B后CD14 +单核细胞诱导HUVEC死亡比例降低( P=0.011)。IL-35刺激CD14 +单核细胞后,其诱导HUVEC死亡比例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降低(均 P<0.001)。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IL-35表达升高,IL-35可通过抑制颗粒酶B分泌诱导CD14 +单核细胞功能不全,进而促进心力衰竭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抗凝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凝药物是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现有抗凝方案的出血风险是危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通常需要器官支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血管中置入人工材料,进而需要抗凝治疗,以免发生血栓,使器官支持无法进行,但这类患者往往出血风险更大。1953年发现的丙型血友病是一种先天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乏症,将人们的视角聚焦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即接触途径。当人工材料表面与FⅫ接触后,FⅫ被激活,继而激活FⅪ,开启接触途径的"凝血瀑布反应"。目前已知的接触途径抑制剂主要包括FⅫ抑制剂与FⅪ抑制剂两类药物,可以阻断这一过程。本文针对FⅫ与FⅪ在接触途径激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阐明其在血栓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通过列举研发相对成熟的药物及其适应证,使临床医生熟悉这一新型抗凝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患者颅内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8例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后24 h内的头颅CT结果确定血肿是否进展(血肿体积增大>25%或新发颅内血肿)。比较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类型(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血肿位置、既往病史、是否手术,以及发病后24 h内的外周血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计数,肌酐、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衍生NLR(dNLR)]的差异。将上述指标中 P<0.1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患者血肿进展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白细胞水平对脑挫裂伤患者血肿进展的预测作用。 结果:248例患者中,非进展组142例,进展组106例。非进展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M( Q1, Q3)]为12.53(9.19, 15.45)×10 9/L,进展组为13.01(10.83, 15.76)×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入院时GCS低( OR=0.84,95% CI:0.73~0.96)、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 OR=1.34,95% CI:1.12~1.97)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OR=1.16,95% CI:1.01~1.32)、MLR升高( OR=3.55,95% CI:1.19~10.60)均是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根据入院时GCS+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构建的ROC曲线预测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AUC为0.60;根据入院时GCS+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周血白细胞计数+ MLR构建的ROC曲线预测脑挫裂伤血肿进展的AUC为0.75。 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是脑挫裂伤患者血肿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患者血肿进展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相关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炎支原体是无细胞壁、可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可以诱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也与循环、神经、消化、皮肤、血液等多个肺外脏器疾病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主要认为与直接损伤、免疫损伤及血管栓塞等有关。各个机制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肺内及各肺外脏器损伤。治疗重点在于病原治疗、免疫支持及抗凝,一些对症支持治疗也很有必要,大部分肺炎支原体相关肺外疾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