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冰疮愈膏外敷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紫冰疮愈膏外敷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止痛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分别加用紫冰疮愈膏、肛泰软膏换药.术后1、4、7、14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创面疼痛程度,观察创面分泌物、创缘水肿、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4、7、14 d,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疼痛VAS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创缘水肿评分、创面面积少于对照组(P>0.05)或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冰疮愈膏外敷可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减轻创缘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circATRNL1水平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circATRNL1在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临床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治疗的110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纳入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根据美国生育学会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分期标准分为轻度组(n=36)、中度组(n=46)和重度组(n=28),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68)和预后不良组(n=42);另选取同期同院进行体检的11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circATRNL1、糖类抗原125(CA125)、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ircATRNL1、CA125水平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和预后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组circATRNL1、CA125、IL-6、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重度组血清circATRNL1、CA125、IL-6、VEGF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circATRNL1、CA125二者联合诊断中/重度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4,优于 circATRNL1、CA125 单独诊断(Z=2.305、2.213,P=0.021、0.027).预后不良组 circATRNL1、CA125、IL-6、VEGF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circATRNL1、CA125二者联合预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预后的AUC为0.972,优于circATRNL1、CA125单独预测(Z=2.685、2.457,P=0.007、0.014).circATRNL1、CA125、IL-6、VEGF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ircATRNL1水平显著升高,和CA125二者联合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评估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起始联合应用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性变化的长期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起始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性的长期影响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2月至2022年8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RVO合并ME(CRVO-ME)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30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均为单眼患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玻璃体腔注射DEX和抗VEGF药物联合治疗组(起始联合组)、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组(单药组),分别为21、33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OCT仪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以及黄斑1mm区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缺失长度.起始联合组在联合治疗后经评估按需(PRN)给予抗VEGF药物或DEX治疗;单药组接受3+PRN方案治疗.首次治疗后1、6、12个月(分别记录为V1、V6、V12)以及2023年12月观察截止点或最后一次访视(记录为Vf)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基线以及V1、V6、V12、Vf时ELM、EZ、IZ缺失长度变化.组间BCVA、CRT以及不同随访时间ELM、EZ、IZ缺失长度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8.05±5.66)、(21.90±10.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30,P=0.229).与基线时比较,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患眼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ELM、EZ、IZ缺失长度均明显改善(F=11.848、10.880、29.236),BCVA提高(F=10.541),CRT降低(F=52.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1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Z、IZ缺失长度分别为(344.10±413.03)、(593.33±372.96)μm和(354.71±321.75)、(604.85±385.77)μm,起始联合组EZ、IZ缺失长度改善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2、6.106,P=0.026、0.017);起始联合组、单药组CRT分别为(248.86±59.99)、(314.72±214.91)μm,起始联合组CRT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2,P=0.017).V6、V12、Vf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LM、EZ、IZ缺失长度以及BCVA、CR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起始联合组、单药组ELM、EZ、IZ与BCVA、CRT均呈正相关(P<0.001).V6、V1 2、Vf时,起始联合组、单药组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分别为(2.67±1.32)、(4.43±2.27)、(6.05±3.51)次和(4.58±0.90)、(7.33±1.93)、(11.33±6.10)次;起始联合组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0、0.646、3.433,P<0.01).结论 起始联合组患眼BCVA、CRT改善程度与单药组近似;与单药组比较,起始联合组患眼早期EZ、IZ缺失改善更为显著,CRT下降更为明显;起始联合组较单药组接受更少的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儿童视力发育不良和儿童盲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眼底病及其他儿童眼病,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早期较难发现,其诊断和治疗较困难,且容易导致患儿视功能永久不可逆性的损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面取得的多项新技术和新成果,包括两步法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分期手术、黏弹剂分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膜、Coats病两切口激光和24G静脉留置针巩膜外引流、微创外路手术、无灌注晶状体切割辅助晶状体切除术、虹膜穿刺引流术、视网膜下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术、虹膜扩张器使用、小儿黄斑裂孔治疗、前部型永存胎儿血管症(AAPFV)命名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01/2023-06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30%),复发13眼(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新生血管复发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均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相应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索拉非尼治疗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对患者血清Tg、TgAb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RAIR-DTC)患者使用索拉非尼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治疗的RAIR-DTC患者3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组,A组(13例,常规治疗)和B组(17例,常规治疗+索拉非尼),比较2组治疗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效果.结果 治疗1月、2月、4月、6月B组甲状腺球蛋白(Tg)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甲状腺结节(TL)低于A组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浓度、内皮抑制素(ES)水平高于A组(P<0.05);不同时间点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治疗6月SF-36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 RAIR-DTC 患者在治疗中使用索拉非尼,能有效地降低Tg浓度、VEGF水平,提高TgAb浓度、ES水平,且不会进一步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十分理想,同时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预后的临床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0%的患者对其治疗反应差。目前能够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像标志物包括缺血指数、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微动脉瘤数量、血流密度、视网膜内层紊乱、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破坏程度、强反射灶、视网膜内囊肿、视网膜下液;生物标志物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抗延胡索酸酶抗体以及眼内房水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介素(IL)-6、IL-8等。了解这些可能预测和评估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临床标志物,可以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更加有效地监测、治疗、管理DME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药物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NEPC)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具有特殊分子表型的前列腺癌亚型。NEPC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缺少足够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本文总结NEPC治疗的研究新进展,包括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基于分子分型的靶向药物治疗(AURKA抑制剂、EZH2抑制剂、抗DLL3抗体药物、VEGF抑制剂、mTOR通路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等)和其他非靶向药物治疗(生长抑素类似物、放射性药物、双硫仑联合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皮肤创伤对患者创面愈合与血清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皮肤创伤对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和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整形美容中心收治的84例皮肤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2)和对照组( n=42)。对照组采用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HBO治疗。统计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15 d后创面愈合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5、10、15 d取患者创面渗出液,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ST2(sST2)、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的表达水平。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瘙痒及创面发红等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5 d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CRP与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CRP与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IL-33、sST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5、10、15 d后创面血清TGF-β1、VEGF、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TGF-β1、VEGF、CT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预期出现的瘙痒、创面发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HBO联合FGF治疗皮肤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其主要通过调节炎性因子和皮肤创面修复促进因子水平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睫状体平坦部行23G/25G+玻璃体切除术的PDR 171例(171只眼)。其中男性78例,女性93例;年龄(56.04±11.13)岁。对比分析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3~4个月。结果:171只眼中,发生脉络膜脱离者11只眼(6.43%),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 d。发生与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者两组手术过程中巩膜伤口缝合与否( χ2=4.21, P=0.040)、手术后1 d眼压( t=7.05, P<0.001)和不同填充物所占比例( χ2=5.16, P=0.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 χ2=0.41, P=0.524)、年龄( t=1.59, P=0.113)、糖尿病病程( t=1.16, P=0.248)、血清白蛋白ALB( t=1.598, P=0.1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 t=1.12, P=0.263)、PDR分期( χ2=0.49, P=0.114)、术前眼压( t=0.92, P=0.358)、晶状体状态( χ2=0.03, P=0.873)、术前7 d内抗VEGF治疗( χ2=0.57, P=0.451)、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 χ2=0.00, P=0.969)、激光光凝点数( χ2=0.06, P=0.812)、手术时长( χ2=0.23, P=0.634),以及切口类型( χ2=0.70, P=0.403)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巩膜创口未缝合( OR=0.23, P=0.003)、填充物为灌注液( OR=0.24, P=0.004)和术后1 d低眼压( OR=0.11, P<0.001)是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 结论:巩膜创口未缝合、灌注液填充和手术后1 d低眼压是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缝合巩膜伤口、填充硅油或气体是脉络膜脱离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