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R-RFLP法鉴别浙贝母及其混淆品湖北贝母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目的 建立PCR-RFLP法鉴别浙贝母及其混淆品湖北贝母.方法 对比两者叶绿体ycfl基因,选择湖北贝母的特异性酶切位点EcoRI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退火温度 58℃、循环数 35 时,湖北贝母或掺有湖北贝母的浙贝母经特异性引物扩增后能被EcoRI酶酶切,200~400 bp处检出 2 条单一DNA条带,而浙贝母无此条带,检出限达 3%.结论 该方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浙贝母、湖北贝母及前者掺混后者的快速检测,为浙贝母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的栽培黄草乌基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探究云南伤科用毒性药材黄草乌(Radix Aconitum Vilmoriniani)栽培品质量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来自10个不同栽培基地黄草乌样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展开测序,经过对测序数据的组装、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展开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10个栽培品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5 744~155 937 bp,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分别为86 363~86 548 bp、16 921~17 007 bp,反向重复区大小为 26 170~26 236 bp,均注释到 131 个基因.(2)序列鉴定出60~73个SSR位点,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10个栽培品叶绿体基因组显示出一定的扩张,并在其中发现了 trnK-UUU-trnQ-UUG等变异热点区域.(3)基于2个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JS-1-4、QJ-1-2、LX-1-3、LJ-3-2 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亲缘关系较近;LQ-1-3、GJ-1-3、NL-1-3、DC-2-2 和滇南草乌(A.austroyinnanense)关系较近;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LJ-4-3与马耳山乌头(A.delavayi)亲缘关系近,LJ-1-2与宾川乌头(A.duclouxii)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LJ-4-3与西南乌头(A.episcopale)亲缘关系近,LJ-1-2则与苍山乌头(A.con.tortum)关系较近.综上认为,黄草乌的栽培种植存在种源混杂的客观问题,主要有黄草乌和滇南草乌两种植物,个别栽培基地还掺混了乌头属(Aconitum)的其他物种,这可能是黄草乌栽培品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HPLC特征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比较川牛膝及其混淆品、掺混品化学成分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川牛膝的主要混淆品为同属植物头花杯苋的根,研究报道其在性味和药理活性上存有明显差异,仅可作为地方习惯用药,不得代替川牛膝入药.但因头花杯苋外观形态上与川牛膝十分相似,且杯苋甾酮含量也能达到现行药典限量,导致市场上多以冒充或掺混形式出售,这严重地影响了川牛膝的临床用药安全和道地药材开发.鉴于此,该文采用HPLC特征指纹图谱技术试图揭示川牛膝、混淆品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在多组分下的化学特征成分差异,以期为川牛膝区别用药和真伪鉴别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测得川牛膝及其混淆品、掺混品色谱图,得出65个不同组分,以建立26×65的峰面积数据矩阵,并进行特征峰差异分析、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特征峰差异分析得出头花杯苋及其掺混品特征峰较川牛膝多且响应值高,筛选出的9个特征峰用以鉴别伪品头花杯苋,其中2个可用以鉴别出掺混5%川牛膝,且9个特征峰的光谱图大多类似于皂苷类成分的末端吸收光谱图,表明头花杯苋可能含有大量皂苷类成分.以建立的川牛膝特征指纹图谱为参照,相似度分析得出川牛膝相似度均大于0.942,而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相似度分别小于0.383,0.399.聚类分析树状图和主成分得分三维图均能将川牛膝、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明显的分为3类.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川牛膝、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在化学组分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当区别用药,不可混昆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缓控释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及氨挥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肥(U)、增效尿素(DU)、包膜尿素(CU)、缓控释掺混尿素(CDU)共5个处理,研究了常规施肥(240kgN·hm-2)和不同缓控释肥料一次性减量施用(180 kg N·hm-2)对鲜食玉米产量、品质与土壤无机氮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 表明:U处理氨挥发总量最高,追肥是产生氨挥发损失的重要因素;与U处理相比,DU、CU、CDU处理氨挥发减排78% ~81%.收获后U处理80~ 100 cm土层硝态氮浓度最高,为51.6 mg·kg-1,氮淋溶风险较高,而DU、CU、CDU处理同土层硝态氮含量均较低,降低了淋溶风险.与U处理相比,减氮25%的3个缓控释肥处理没有减产,并增加了籽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缓控释肥处理之间,DU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综上,减量施用新型缓控释肥可以实现鲜食玉米稳产提质,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和硝态氮淋失风险.与成本较高的树脂包膜控释肥相比,双效抑制剂增效肥(DU)成本低、制作便捷,是鲜食玉米专用肥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CR-RFLP鉴别当归药材及饮片中掺混伪品——欧当归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该研究拟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RFLP)建立一种能快速鉴别当归药材及饮片中掺伪欧当归的方法.方法:通过比对当归和欧当归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酶切位点,选择欧当归的特异性酶切位点Fnu4H I,并设计PCR-RFLP反应引物,对影响PCR-RFLP反应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和酶切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考察.另外,利用建立的PCR-RFLP鉴别方法对掺伪不同比例和不同来源的当归掺伪样品进行了适用性考察.结果:建立了当归药材及饮片中掺伪欧当归的PCR-RFLP鉴别方法,在退火温度63℃,循环数为30时,掺有欧当归的当归样品经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后,能被Fnu4H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在100~500 bp检出2条单一DNA条带,当归样品则无此条带.该方法对当归中掺入欧当归的检出限为3%,可用于日常当归中掺混欧当归的检测.结论:建立的PCR-RFLP鉴别方法能够灵敏、准确地检测当归药材及饮片中是否掺有欧当归,可为当归的质量控制提供检验依据,以保障其临床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桃仁中掺入苦杏仁的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由于中药材传统真伪鉴别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拟通过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鉴别桃仁中掺有苦杏仁的方法.方法:通过比对苦杏仁与桃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利用不同的苦杏仁和桃仁样品进行PCR扩增,对影响PCR反应体系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等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和检出限进行了考察.另外,利用建立的PCR鉴别方法对不同来源和不同产地桃仁中掺有不同比例苦杏仁的样品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建立了桃仁中掺混苦杏仁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在退火温度63℃和引物循环数30个时仅有苦杏仁能扩增得到432 bp的特异性条带,桃仁样品则无此条带.该方法对苦杏仁的最低检出限为0.2 ng,其对桃仁中掺入苦杏仁的检出限为1%,可用于日常桃仁中掺混苦杏仁的检测.结论: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桃仁中是否掺有苦杏仁,可为桃仁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以保障其临床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川陕滇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调查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及附子药材主产区的资源、栽培及产地加工现状,为乌头类药材的资源保护、规范栽培、产地加工、质量控制等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及走访产地、市场对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材产区的乌头属植物种类、分布和附子药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品种较多,分别有67、63、10个种.乌头属药材主要来自人工栽培,但基原复杂;乌头属药材新种植区域产地加工欠规范,部分存在品种间掺混现象.结论: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资源保护、种源鉴定和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规范栽培及产地加工,规范流通市场,建立质量溯源体系,保证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结合熔解曲线法鉴别五味子与南五味子掺杂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结合熔解曲线在五味子和南五味子鉴别中的应用.方法 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为研究对象,基于其ITS2序列设计探针进行MLPA反应,通过分析荧光熔解曲线的Tm值对二者进行鉴别,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市场随机收集的31份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商品中,通过对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两对探针都表现出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只出现对应的单一熔解曲线峰,五味子产生82.3℃的熔解曲线峰,南五味子产生80.7℃的熔解曲线峰.31份五味子商品中,16份商品的熔解曲线Tm值与五味子吻合,15份商品的熔解曲线Tm值与南五味子吻合,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快速鉴别五味子及其掺混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鉴别半夏及其常见混伪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一种中药材半夏与其常见伪品虎掌、滴水珠的分子鉴定方法,为半夏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半夏属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利用MEGA 6.05版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依据半夏、虎掌及滴水珠ITS序列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物种特异性MLPA探针,MLPA反应后采用熔解曲线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 半夏、虎掌和滴水珠样品DNA与物种特异性MLPA探针可分别产生位于84.84,82.76及80.14℃的单一熔解峰,表明探针具有良好特异性;构建的探针体系可对0.1 ng模板DNA进行检测,并可有效检出半夏中掺混1%的虎掌或滴水珠样品.对市场收集样品进行检测,鉴别结果准确,灵敏度高.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可准确鉴别半夏和虎掌、滴水珠,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为半夏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高分辨熔解法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混伪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3种混伪品.方法 根据4个物种核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探针,结合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与高分辨熔解(HRM)曲线技术,根据特异性探针熔解温度(Tm)差异鉴别鸡血藤及其常见混伪品大血藤、白花油麻藤、香花鸡血藤.结果 4个物种特异性探针Tm值分别为:鸡血藤(87.0±0.2)℃、大血藤(82.8±0.2)℃、白花油麻藤(85.4±0.2)℃、香花鸡血藤(80.1±0.2)℃.探针特异性考察中,交叉反应与空白组均未产生熔解峰,表明探针具有良好特异性.构建的方法可用于1.0 ng模板DNA的检测,并可有效检出鸡血藤中掺混5%大血藤、白花油麻藤或香花鸡血藤.结论 基于MLPA-HRM技术建立的鸡血藤及其混伪品鉴别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可有效解决市场上鸡血藤药材植物来源复杂、混伪品难以鉴别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