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在肛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生存预后影响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肛管鳞状细胞癌(an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CC)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为免疫治疗在ASC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 2016 年 5 月至 2024年 1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Ⅱ~Ⅲ期ASCC患者(n=20)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n=14)肿瘤样本中PD-L1 的表达水平,采用综合阳性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评价PD-L1 染色强度.PD-L1 阳性判读标准为CPS≥1,根据所有患者CPS值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PD-L1 高表达组(CPS≥20,n=7)和低表达组(CPS<20,n=7),并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比较PD-L1 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 20 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33.4 个月.所有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83.9%、78.6%、92.9%和 85.7%.14 例患者的肿瘤样本PD-L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为阳性(CPS≥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D-L1 高表达组和PD-L1 低表达组患者的 3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100%(P=0.37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00%(P=0.134),3 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100%和 100%(P=1.000),3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 60.0%和 100%(P=0.134).结论 ASCC患者中PD-L1 表达阳性率高,PD-L1 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73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40例,女91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直径0.7~21.0 cm,中位直径6.0 cm。根据肝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584例)和非肝硬化组(147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随访期间复发366例,其中肝内复发308例,肺转移55例,其他肾、脑、骨等转移73例。生存分析显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14.5和23.3个月。肝硬化组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7.1%、37.8%、29.9%,非肝硬化组相应为61.3%、47.9%、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病灶、分化程度Ⅲ+Ⅳ级和腹腔积液是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5,1.59,1.70;P<0.05);AST≥35 U/L、多发病灶、肿瘤无包膜是非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6,2.41,0.41;P<0.05)。结论: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比非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肿瘤复发,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同,但多发病灶是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共同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与仅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2月至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腹腔镜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的多发性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42(33.9%)例、腹腔镜肝切除术组82(6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对数秩检验用于比较不同手术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情况。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组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P<0.001),肝两叶受累比例更高(P<0.001)。20(16.1%)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的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24.0 kg/m2 (OR 5.11, 95%CI: 1.54~16.95, P=0.008)和术中输血(OR=7.90,95%CI: 1.00~62.15,P=0.050)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种手术方式的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中位RFS分别为8.8个月和10.2个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联合微波消融为肿瘤数目较多和肝两叶受累的CRLM患者提供了一个根治性手术的机会。CRLM个体化治疗时,可以在保留肝功能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方案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D-二聚体、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临床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9 月至 2020 年 3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67 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 30 例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数值,并计算PLR.分析D-二聚体、PLR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术前D-二聚体[1.13(0.62,2.18)mg/L]、PLR[135.2(106.6,166.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D-二聚体:0.35(0.16,0.59)mg/L,PLR:102.9(88.4,115.8),P均<0.001].术后复发组的术前D-二聚体[1.39(0.78,2.33)mg/L)、PLR(152.2(118.0,169.3)]水平显著高于术后未复发组[D-二聚体:0.35(0.16,0.59)mg/L,PLR:102.9(88.4,115.8),P均<0.001].D-二聚体用于乳腺癌筛查及区分乳腺癌复发的ROC下面积(AUCROC)分别为 0.891、0.724,PLR的AUCROC分别为 0.735、0.689,二者联合的AUCROC分别为 0.907、0.762.D-二聚体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2)、远处转移(P=0.03)显著相关,而PLR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1).二者联合高值组的无病生存率(DFS)显著低于低值组(中位生存时间:24.8 个月vs 30.5 个月,P=0.048).结论 术前D-二聚体、PLR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且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构建基于体表神经源性渗出反应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病情分级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不同浓度梯度盐酸诱导下的急性胃黏膜损伤(acute gastric mucosal injury,AGMI)大鼠模型,并探讨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及剂量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对大鼠生存率及体表渗出情况的影响.方法 (1)将Wistar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配到5个组:150~180 g组、180~200 g组、200~250 g组、300~400 g组以及400~500 g组,并进一步根据盐酸浓度分为8个亚组,具体浓度为:0.40、0.45、0.50、0.55、0.60、0.65、0.70 mol/L盐酸组以及以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共40个小组,每小组3只,共计120只.评估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生存率,并分析体重和盐酸浓度对大鼠生存情况的交互关系.在确定5个梯度盐酸浓度的基础上,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镜下的病理变化.(2)选择(1)结果中适合制备的最高盐酸浓度制备AGM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EB浓度和剂量组中,具体分组:EB 1(0.5%,0.4 mL)组、EB 2(l%,0.1 mL/100 g)组、EB 3(1%,0.2 mL/100 g)组、EB 4(2%,0.1 mL/100 g)组、EB 5(2%,0.2 mL/100 g)组、EB 6(5%,0.1 mL)组,每组 5 只,共 30只.评估注射EB后24 h内的生存率和体表渗出程度.结果 (1)AGMI大鼠造模后症状随着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0.65 mol/L和0.70 mol/L在各体重组中的24 h生存率均为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不同盐酸浓度组大鼠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盐酸浓度与体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鼠的存活时间产生显著影响(P<0.001),确定的5个梯度盐酸浓度为0.40、0.45、0.50、0.55、0.60 mol/L.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AGMI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随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2)0.60 mol/L盐酸制备的AGMI大鼠,尾静脉注射5%EB(0.1 mL)后24 h生存率仅为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EB不同浓度和注射量下AGMI大鼠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表渗出情况分析显示,EB 1组大鼠皮肤和眼睛颜色变化较淡,体表渗出点较少,而EB 4组、EB 5组大鼠皮肤颜色和渗出情况较明显.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EB 3组、EB 4组和EB 5组大鼠的体表EB渗出点数量显著多于EB 1组(P<0.05,P<0.01).结论 盐酸造模能够实现多个精确浓度梯度的设置.禁食后体重为180~200 g范围的大鼠,灌胃0.40~0.60 mol/L浓度可有效制备AGMI模型.尾静脉注射2%EB(0.2 mL/100 g),将有利于开展AGMI大鼠体表EB渗出点分布特征随时间和病情变化的研究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血清PCSK9表达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9, PCSK9)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PAH)的临床特征、血液动力学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IPAH患者为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PCSK9水平。记录随访1年无临床恶化生存率。结果:IPAH者血清PCSK9水平135.63(77.93,216.69)ng/m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显示,血清PCSK9水平诊断IPAH曲线下面积为0.763(95%CI:0.655~0.871,P<0.05),最佳截断值血清PCSK9为107.48 ng/ml,特异性为88.2%。IPAH血清PCSK9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r=0.488)、舒张压(r=0.634)、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mPAP)(r=0.653)、平均肺血管楔压(r=0.315)、肺血管阻力(r=0.576)、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分级(r=0.519)呈正相关(P<0.05),与6 min步行距离(r=-0.361,P<0.05)呈负相关。随访1年,IPAH患者死亡11例(26.19%),存活31例(73.81%)。Kaplan-Meier分析显示,PCSK9>107.48 ng/ml的IPAH临床无恶化生存5例(11.90%)低于PCSK9≤107.48 ng/ml IPAH者26例(61.9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BNP(HR: 1.476,95%CI: 1.082~2.013)和PCSK9(HR:1.007,95%CI: 1.001~1.014)是临床恶化的预测因子。受限三次样本时,PCSK9与临床恶化HR线性相关。结论:PCSK9与肺动脉高压状态、血液动力学和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染色剂标记切缘的梭柱型和圆柱型保乳区段切除术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超声引导下染色剂标记切缘的梭柱型或圆柱型保乳区段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病例配对法分为梭柱型组和圆柱型组,每组患者各40例。梭柱型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染色剂标记切缘的梭柱型保乳区段切除术,圆柱型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染色剂标记切缘的圆柱型保乳区段切除术。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和美观效果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切缘评价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染色面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缘情况、乳房顺应性差值、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柱型组患者乳房凹陷程度和瘢痕评分低于梭柱型组,对称性高于梭柱型组(P<0.05);圆柱型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评分低于梭柱型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梭柱型组(P<0.05);圆柱型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梭柱型组(P<0.05);圆柱型组患者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梭柱型组(Log-Rank χ2=4.682, P=0.034)。结论:超声引导下染色剂标记切缘后行圆柱型保乳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小,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乳房美观度高,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的近五年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重症监护病房在挽救危重患者生命方面至关重要,重症医学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包括复杂及慢性并发症患者在内的生存率[1].随着对人口老龄化的日益重视,以及对重症监护需求的增加,更多危重患者得以存活,但伤残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常伴随多种后遗症,如获得性肌无力[2]、谵妄[3]、呼吸机依赖及心肺功能衰退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的 353 例进展期远端胃腺癌(pT3~4NxM0 和pTxN1~3M0)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分为腹膜转移组(139 例)和无腹膜转移组(214 例).收集研究病例的围手术期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根治性手术后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腹膜转移组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均比无腹膜转移组更晚期(均P<0.001),腹膜转移组肿瘤直径更大(P=0.043),术前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更高(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分期(P<0.001)和pN分期(P=0.007)是影响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腹膜转移组相比,无腹膜转移组实施淋巴结脉络化清扫的比例更高(55.1%比 43.9%,P=0.039),输血量更低(P=0.026).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获检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腹膜转移组比较,腹膜转移组在No.1、No.3、No.4、No.6、No.7、No.8、No.9 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更高(均P<0.05).本研究中所有病例中位随访时间 65.0 个月.无腹膜转移组 3 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92.5%比 13.9%,P<0.001)和 5年总生存率(92.9%比 10.2%,P<0.001)高于腹膜转移组.结论 pT分期和pN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转移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亚二倍体核型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 287例初诊BCP-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将患儿分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诱导治疗中及诱导后的微小残留病(MRD)]及远期疗效[总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并进一步探讨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 287例B-ALL患儿中,28例(2.2%)为亚二倍体核型.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初诊白细胞计数≥50 × 109/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组(P=0.004),而两组在性别比例、初诊年龄分组、早期治疗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亚二倍体核型 BCP-ALL 组的 5 年 EFS 及 OS 率分别为 75.0%(95%CI:66.8%-83.2%)、77.8%(95%CI:69.8%-85.8%),均低于不伴有亚二倍体核型 BCP-ALL 组的 79.6%(95%CI:78.4%-80.8%)、86.4%(95%CI:85.4%-87.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按危险度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 组5年EFS及OS率均显著低于不伴亚二倍体核型BCP-ALL的低危(LR)组[LR组EFS:91.4%(95%CI:88.4%-93.6%),P<0.001;OS:94.7%(95%CI:92.1%-96.4%),P<0.001];与除外亚二倍体核型的中危(IR)组 BCP-ALL 患儿相近[IR 组 EFS:79.4%(95%CI:74.9%-83.2%),P=0.343;OS:87.3%(95%CI:83.6%-90.2%),P=0.111];均高于高危(H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组 EFS:58.7%(95%CI:52.6%-64.8%),P=0.178;OS:69.9%(95%CI:63.5%-75.4%),P=0.4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诱导治疗中对OS及EFS均无显著的影响;染色体数目<40的患儿OS更低(P=0.026),但对EFS无显著影响;诱导治疗后MRD≥0.01%是更低OS及EFS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2、0.001).结论:儿童亚二倍体核型BCP-ALL预后中等,诱导治疗后MRD≥0.01%可能为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