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380 996名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及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海南省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发病情况和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省出生的380 996名新生儿足跟血干血斑样本,使用荧光法测定干血斑中苯丙氨酸的浓度,复筛使用串联质谱法检测新生儿重采干血斑样本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浓度;留取可疑患儿尿样本外送做尿蝶呤谱分析及四氢生物蝶呤负荷试验;使用核酸分子杂交仪利用PCR和导流杂交法检测干血斑样本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位点,同时抽取疑似患儿和父母外周血进行基因测序。结果:380 996名新生儿中初筛39例疑似患儿,确诊苯丙酮尿症14例,男8例,女6例,年发病率为1.22/10万。其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11例,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3例。共检出13个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位点突变:c.728G>A、c.158G>A、c.1238G>C、c.611A>G、c.1068C>A、c.706+5G>A、c.740G>T、c.1081A>T、c.793T>G、c.1223G>A、c.721C>T、c.331C>T和c.1174T>A。结论:最近3年内苯丙酮尿症在海南省新生儿人群发病率较高,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谱系多样,发现两种罕见的基因突变:c.793T>G和c.706+5G>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酸分子检测技术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儿童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快速精准诊断感染致病原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核酸检测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极大推动了病原生物学精准检测的发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测序技术、基于基因编辑的病原检测技术等不仅拓展了病原核酸检测的通量,还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性,已逐渐成为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现对不同核酸分子检测技术方法、检测时间、检测效能及潜在卫生经济学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以期明确不同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的适宜策略,为临床医师的遴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东省滕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筛查及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滕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女性患者感染及HP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妇科12 721例门诊及住院女性患者,采用HPV-DNA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方法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HPV-DNA分型检测。结果:12 721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筛选出HPV感染阳性患者2 841例,占22.33%(2 841/12 721)。2 841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1 962例,占69.06%(1 962/2 841);低危型HPV感染368例,占12.95%(368/2 841);高危型合并低危型HPV感染511例,占17.99%(511/2 841)。2 841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40~50岁和>30~40岁年龄段,共计1 698例患者,占59.77%(1 698/2 841),不同年龄段患者HPV感染均以单纯高危型为主。2 841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共检测出21种HPV基因型,其中高危型包括:H53、H16、H18、H31、H33、H58、H35、H39、H45、H51、H52、H56、H59、H66和H68;低危型包括:H6、H11、H42、H43、H44和Hcp8304。不同基因型HPV检出频次累计3 514例次,高危型累计检出2 982例次,占84.86%(2 982/3 514),低危型累计检出532例次,占15.14%(532/3 514)。2 841例HPV感染阳性患者中确诊尖锐湿疣的患者38例,累计检出不同HPV基因型87例次,以低危型为主;确诊宫颈癌的患者108例,累计检出不同HPV基因型102例次,以高危型为主。结论:滕州地区HPV感染高发年龄段为>30~50岁,感染类型以高危型为主,尖锐湿疣患者HPV感染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宫颈癌患者HPV感染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NAscope技术在肝脏疾病组织学研究应用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NAscope是以新型探针设计为优势的新一代原位杂交技术,现正逐步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研究范围亦在不断拓展之中。我国肝病人口基数大,基于组织学生物信息检测及研究评价的需求性大,该技术有独特原位水平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弥补了免疫组织化学与传统原位杂交的技术缺陷。实现多重性及单分子水平检测,可在肝病领域多个方面进行核酸水平的定性、定量分析并与组织原位结合实现可视化评价以凸显"金标准"的价值。现就近年来RNAscope技术在肝脏组织学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灵敏且简便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在石墨烯传感界面锚定化学小分子,然后修饰上DNA四面体探针,实现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通过测试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将探针与目标物杂交结合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器件的电学信号,并通过晶体管器件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结果:靶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NA的 ORF1 ab序列的DNA四面体探针与目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结合。测试了唾液中不同浓度条件的2019-nCoV的核酸模拟样本,观察到随着目标核酸的浓度增加,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狄拉克点产生规律性的向左偏移。在100 μl的待测液,传感器件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5拷贝/μl,且响应时间低至5 min。 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检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Lnc-CYS1-1在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nc-CYS1-1在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收集1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手术标本(胶质瘤组织和瘤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Lnc-CYS1-1在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株(U251、A172、LN229、SNB19和U87)中的表达及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的分布。在U251细胞株中应用RNA荧光原位杂交确定Lnc-CYS1-1的空间表达信息。在U251和SNB19细胞株中,转染Lnc-CYS1-1 siRNA作为Lnc-CYS1-1 siRNA组,转染NC siRNA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CCK-8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凋亡及侵袭力。采用RNA沉降实验及蛋白质谱分析鉴定筛选与Lnc-CYS1-1结合的差异蛋白,并由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采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验证Lnc-CYS1-1与原肌球蛋白3(TPM3)的相互作用。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及临床标本中世界卫生组织(WHO)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TPM3的表达情况;对不同TPM3表达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5例胶质瘤组织中,Lnc-CYS1-1的表达水平较相应瘤旁组织中升高( P<0.001)。5种胶质瘤细胞株中Lnc-CYS1-1的表达均较HEB正常胶质细胞上调( P<0.001)。U251细胞中,Lnc-CYS1-1主要分布于细胞质(70%),细胞核中比例约为30%。U251和SNB19细胞中,qRT-PCR结果显示,Lnc-CYS1-1 siRNA组Lnc-CYS1-1的相对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均 P<0.05);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Lnc-CYS1-1 siRNA组的细胞存活率在48 h和72 h均较对照组下降(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Lnc-CYS1-1 siRNA组的G 0/G 1比值和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升高(均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nc-CYS1-1 siRNA组通过基质凝胶侵袭的细胞数量均比对照组减少(均 P<0.05)。RNA沉降实验及蛋白质谱鉴定的结果显示,TPM3可能为Lnc-CYS1-1的作用靶点。RIP实验结果显示,与IgG组比较,TPM3免疫沉淀样品组的Lnc-CYS1-1表达水平升高( P<0.001),Lnc-CYS1-1与TPM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CGGA数据库分析及临床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结果显示,TPM3的表达水平随WHO级别升高而升高;TPM3高表达组(110例)较低表达组(11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短( P<0.001)。 结论:Lnc-CYS1-1在脑胶质瘤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敲低Lnc-CYS1-1可明显抑制胶质瘤的增殖、侵袭,诱导细胞凋亡。Lnc-CYS1-1可能通过TPM3在胶质瘤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功能化外泌体重编程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靶向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表面展示具有促进膜融合作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G(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glycoprotein,VSVG)的外泌体 VSVG-Exos,利用核酸探针介导 DNA 杂交链式反应在其膜表面修饰靶向树突状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DC-SIGN的核酸适配体,构建功能化外泌体,通过重编程肿瘤细胞与树突细胞之间的靶向识别过程增强相互作用.方法:以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小鼠树突状细胞DC2.4为研究对象,通过共聚焦成像和流式细胞术等实验证明VSVG-Exos以膜融合方式特异性结合4T1细胞,以及DC-SIGN适配体具有特异性靶向DC2.4细胞的能力.结果:功能化外泌体可以重编程修饰4T1细胞,增强与DC2.4细胞之间的靶向识别效应.结论:功能化外泌体有效地输送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到肿瘤细胞表面,对其进行重编程修饰,提高免疫细胞精准定位和高效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为靶向清除肿瘤细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盘龙参内生真菌胞内细菌7-2H的分离鉴定和促生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真菌内生细菌是一类特殊细菌,在寄主真菌体内及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发掘盘龙参内生真菌内具有促生功能的内生细菌资源,并探索其生物学功能,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菌丝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后,利用菌丝组织研磨法分离内生细菌,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特征对其进行鉴定.运用特异性引物验证细菌的内生性,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AS比色法以及钼锑抗比色法对菌株的促生特性进行测定,通过水稻种子促生长实验初步验证内生细菌的促生长能力,并对内生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促生相关功能基因分析.真菌E.sorghinum菌丝内能观察到与荧光素标记的单链核酸探针杂交后的细菌,证实其菌丝内含有细菌,从菌丝内分离出一株内生栖稻根瘤菌Rhizobium oryzihabitans 7-2H,具有产吲哚乙酸(IAA)、铁载体和溶磷能力,可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的茎长、根长、鲜重和干重.菌株 7-2H与标准菌株R.oryzihabitans M15 基因组之间的平均核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ANI)值为 96.98%,通过对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 7-2H含有与产IAA、铁载体及溶磷能力相关的基因.分离得到一株真菌内生栖稻根瘤菌,该菌具有良好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可作为后续研发微生物菌肥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HPV亚型与TCT筛查结果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情况的筛查,并用不同方法学对宫颈癌筛查进行评价,优化出最佳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CT)、HPV导流杂交分型等方法对宫颈刷出物进行检验,对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的宫颈癌筛查资料及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妇科门诊病人的宫颈癌筛查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411例次 HPV亚型中构成比占前10位的亚型分别是:52、16、58、53、39、81、18、51、33、66型;在294标本中,同一标本中检出单一 HPV型别的为198例(67.35%),检出2个亚型的67例(22.79%),检出3个型别的20例(6.80%),检出3个以上亚型的9例(3.06%);对5222例筛查标本用TCT进行细胞形态学的筛查,其阳性率仅有2.53%.对10560例标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HPV分型检验,其阳性率达17.82%;在402例上皮细胞病变的病例中检出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12+2)型 HPV亚型合计324例,占总阳性病例的80.59%(324/402),如除去81、6、11三个低危型共计43例,其阳性率可达90.25%(324/359).如将45型换成53型统计,则检出病例数为353例,占总阳性病例的91.79%(353/402).除去3个低危型,阳性率可达98.33%(353/359).结论 HPV核酸检验对宫颈癌的筛查效率高于TCT.特别是采用合适HPV亚型组合的多重PCR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具有筛查敏感性高,操作简便,筛查成本低等优点,不失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HPV是全球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病原之一,而持续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紧密相关.HPV检测广泛用于HP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自然史和病因学研究,其检测或型别鉴定对HP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检测逐渐成为HPV检测的研究热点.该文对HPV检测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