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金匮钩玄》探讨朱丹溪的脾胃学理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朱丹溪临证重视中焦脾胃作用,治疗养阴不离脾胃,形成了"温脾清胃"的脾胃学学术思想体系,其代表著作《金匮钩玄》中以气、血、痰、郁的"四伤学说"为纲,将气血痰郁病与脾胃升降紧密结合,基于脾胃是五脏气机和合的中心,形成了滋阴精、养脾胃的脾胃学说,用药宜清灵,味少而功专,朱丹溪学派的脾胃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联合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临床思维与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长安张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是长安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发展至今已传承至第四代.胃癌前病变(PLG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是阻断胃癌发生的重要治疗关口.闻新丽教授在长安张氏脾胃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张振中教授的影响下,打开PLGC整体、局部、微观联合辨证的独特视角,从 PLGC 的核心病机"滞于虚处"入手,归纳出以虚实夹杂为主线,寒热错杂徘徊演化的PLGC病程演化路径,由此指出治疗应以"补消兼施,应运顺时"为原则,分别提出健益脾气、濡养胃阴、温补阳气、滋阴补肾、通理气机、清利湿热、温化痰浊、消除瘀滞、攻祛瘀毒九法,明确临证应细查虚实寒热定位与权重,斟酌补消二法配比,并强调顺时选方、辨体施膳以改善患者体质,旨在解决PLGC临证时复杂、矛盾的病机变化,前移胃癌的治疗窗口,并调节人体整体状况以达成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流派,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辨治疮疡经验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在分析病因、辨证论治、预后调护等方面既与传统内科理论相联系,又形成了外科自身的诊疗特色,还结合吴门医派特点.吴门医派外科认为疮疡病机为气血不畅,辨证以阴阳为纲,结合经络辨证,治疗上强调清热凉血、滋阴降气,内外兼治,并重视顾护胃气.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之学术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医外科学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朱丹溪学术思想源流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名医,后世有"杂病用丹溪"之说,可见其对中医学有很大贡献.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精研金元四大家著作,对朱丹溪学术思想有独特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张景岳郁证论治谈对丹溪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析明代浙江医家张景岳对朱丹溪治郁证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法,以《朱丹溪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为蓝本,构建"郁证方药数据库",探究用药规律,并研读整理郁证相关内容,从理法方药各角度归纳比较二者临证经验.[结果]二者均认同气血结聚、升降失职的病机理论,然丹溪以脾胃为要,景岳以气机为关键.在临床辨证中,丹溪以病理因素为依据,将郁证分为气血湿食痰热六者;景岳吸收"六郁"理论,将郁证分为五气之郁和情志之郁.在用药上,丹溪从脾、肝、肺经入手,祛邪为要,理气为主,并辅以甘缓养阴;景岳用药,温补为主,又采丹溪之则,尤重滋阴,并以祛邪,故其用药攻补兼施,补益为主.[结论]朱丹溪与张景岳均认同致郁关键为气血怫郁.丹溪分郁证为六郁,以祛邪为要;景岳分郁证为五气之郁、情志之郁二类,攻补兼施,尤重滋阴.景岳在继承丹溪理论之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的郁证诊疗经验,可为当今郁证治疗提供范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朱丹溪与薛己对"阴虚"的认识及证治思路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6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养血兼以泻火;阴精虚而火旺者,予大补阴丸滋阴兼以泻火.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薛己为矫时人滥用苦寒之偏弊,首倡温补法治疗阴虚证.薛己认为阴虚即是脾虚,脾为至阴,故在治疗时尤其重视补益脾胃,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并强调滋补化源,常脾肾阴阳双补,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朝夕补法,将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同用,对足三阴虚大有裨益.两位中医大家论治阴虚的方法看似相悖,实则是对阴虚认识的不同及证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比较两者对阴虚的认识和证治思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从"昼升阳、夜滋阴"探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失眠在中医学归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等范畴,营卫失和、阴阳失交为其主要病机.对于阴阳失调之不眠者,滋阴的同时要注重升阳,才能精足神旺,昼精夜瞑.针对无内外邪气侵犯之不寐者,注重滋阴气、养营血即可.夜间滋阴气、养营血,使气机收敛沉降,将内收之气转化成五脏所藏之阴精营血,则白昼精足神旺.运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论治失眠,昼方升阳以达"昼精",夜方滋阴以促"眠睡",使机体处于夜间"阳气尽、阴气盛"、白昼"阴气尽、阳气盛"的状态,顺应天时,调和阴阳,达到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的状态.结合临床病案对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丹溪学派戴思恭论治淋证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通过中医文献学方法,从淋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三方面,对戴思恭著作《推求师意》《秘传证治要诀》《金匮钩玄》三书中有关淋证内容进行辨析.在病因上,戴思恭提出湿邪致淋,湿由热盛而生的观点.在病机上,戴思恭从五脏一体着眼,以肾与膀胱为核心病机,认为肺、脾、心三脏失常,致使下焦生理功能紊乱,引发淋证.在治疗上,依六类淋证,辨证施治.据病情轻重缓急之别,提出利气通淋与滋阴补血之法.用药首推牛膝利水通淋,方剂上善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淋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文献及计量学方法研究脾阴学说古今发展及参苓白术散滋补脾阴作用阐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阳气为脾脏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动力",而脾阴则提供了"物质基础".脾阴学说成说较晚、论说较少,基于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脾阴理论内涵及历史发展源流,认为"辅运化""主滋养"和"和胃阳"是脾阴主要的生理功能;脾阴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黄帝内经》构建脏腑阴阳理论体系、《伤寒论》初识脾阴方证、"丹溪学派"首开滋阴法先河、缪希雍系统建立脾阴理论体系、吴澄引申"芳香甘平"治法5个历史时期.此外,通过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分析脾阴学说现代整体发展应用情况,对比古今常用11个滋补脾阴类中药复方发现:现代研究中对脾阴学说的认识主要传承自唐容川、叶天士、吴澄、李东垣、缪希雍、张锡纯几位医家;其理论主要应用在消渴(糖尿病)、泄泻、便秘、肉痿等疾病治疗中;用药偏以甘淡,兼顾养胃阴为特色;局方参苓白术散成方早,充分体现了"甘淡"补脾之滋补脾阴用药的基本法则,具有健脾气、滋脾阴、渗脾湿之功效,全方升降相因、散收并用、补行兼施,尤宜于脾气阴虚夹湿的患者,乃滋补脾阴理论应用的基础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陈华教授从"阴虚瘀热"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总结陈华教授从"阴虚瘀热"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证,总结整理病案资料,阐释陈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及方药特色,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陈师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为风、痰、瘀、虚,病机为肺脾两虚,痰瘀阻络,迁延不愈,瘀热互结,创新性地提出从"阴虚瘀热"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总结出重视风邪,祛风解表;三因制宜,滋阴清瘀;详辨虚实,巧用和法;顾护中焦,健运脾胃的诊治经验.验案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辨为阴虚感冒,兼痰瘀阻滞证,陈师分期论治,滋阴清瘀治法贯穿疾病治疗的中后期,迁延期养阴退热、化痰祛瘀,恢复期养阴退热、健脾益气,疗效显著.[结论]陈师继承浙派中医儿科特色,从"阴虚瘀热"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对指导临床有较高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