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惰性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多维度分子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磨玻璃结节(GGN)检出率的升高,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和处理已成为当前肺癌外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分子演化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等角度探究GGN惰性进展的潜在机制。GGN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突变基因,纯GGN的肿瘤突变负荷和基因组不稳定性最低,随病理学进展呈现出逐渐进化的基因组突变特征。GGN型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低,处于免疫监视压力下且免疫逃逸较少,而随着实性成分增加,抑制性免疫环境逐步建立,免疫逃逸逐渐增强。对于GGN多维度分子特点的进一步探索将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区分这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病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类患病率较高的精神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了ADHD的执行功能和认知控制,鉴于情绪调节异常对ADHD患者的多种社会生活(如社会交往、受挫应对、亲子关系等)都有负面影响,近年来越多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很可能是ADHD患者无法集中注意和多动冲动行为的重要原因。在行为层面,ADHD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主要体现在情绪冲动性、情绪不稳定性和负性情绪性等几个方面。在神经生理层面,ADHD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被发现与心率变异性、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晚期正成分LPP和静息态神经网络的活动异常等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关于ADHD的"冷"和"热"执行功能理论,其中"热"调节回路负责处理情绪调节过程。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ADHD患者的积极情绪诱发和保持困难,以及共病情况对ADHD情绪调节异常的影响。同时,研究者还应该结合神经生理技术和家系研究等,深入厘清ADHD患者情绪调节异常的脑机制及其遗传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400例,分为中药组(372例)和非中药组(28例),非中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非中药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法中药汤剂治疗,手术前后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200 mL.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总结中药组处方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作用靶点.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非中药组(P<0.05),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非中药组(P<0.05).数据挖掘共筛选出调脾护心法医案372例,核心药物83味,药性以温热为主,温性药物最多,药味酸、苦、甘为主,共占73.40%;聚类分析发现以"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为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核心中药成分185个;对19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胞质部分、细胞外围、质膜、内膜系统等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与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与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定位调控等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发现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处方核心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MAPK、IL-17、TNF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含热不稳定成分的中药临方浓缩水丸制备工艺选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处方水煎液需要经过受热浓缩与辅料或者饮片细粉混合制备软材.而部分中药成分受热易分解或转化,因此,为了减少处方中热不稳定活性成分的损失,优选中药临方浓缩水丸的制备工艺,该研究以苓桂术甘方、小承气方、散偏方、小儿七星方、逍遥方5个含有热不稳定成分中药的复方为模型处方,基于研究团队前期建立的2种临方浓缩水丸制备技术,分别制备全浸膏浓缩水丸以及零辅料浓缩水丸,进行特征图谱表征,并与全方水煎液特征图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个模型处方的零辅料浓缩水丸的特征图谱与全方水煎液接近,其特征峰的数量及峰面积均高于全浸膏浓缩水丸,且部分峰的峰面积高于全方水煎液.提示当处方中含有热不稳定成分的中药时,优先选择"药辅合一"的工艺制备零辅料临方浓缩水丸,以便更大程度地保留热不稳定成分,为后续中药临方丸剂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液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总酚酸为指标成分,比较常压蒸发浓缩、减压浓缩、纳滤膜浓缩条件下各指标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过程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总酚酸含量逐步增加,增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增幅较减压浓缩大;丹酚酸B含量逐步减小,降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降幅较减压浓缩大;3种浓缩方法对迷迭香酸均无显著影响.膜浓缩过程对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丹酚酸B降解符合一级反应的特点,常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 -0.114 t+2.9476,减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 -0.083 t+2.9476.结论:丹参提取液中存在热不稳定性成分,在受热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会发生降解与转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真空度、时间等参数,以保证批间的一致稳定,使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可最大程度地保持与药液物质基础一致.应采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进行浓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枳术丸与枳术颗粒多成分对比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液质分析方法,对比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同方不同剂型的枳术丸和枳术颗粒中20个活性成分的含量.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制备工艺,采用3批原料制备枳术丸和枳术颗粒.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QqQ-MS)分析2种剂型中20个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100mm×4.6 mm,2.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条件:0~7 min,23% B;7~17 min,23%~80% B;17~20 min,80%~100%B,20~30min,100% B;体积流量0.5 mL/min;柱温30℃.结果 3批原料制备的枳术丸和枳术颗粒成品,20个活性成分的日服用量,丸剂是颗粒剂的1.48~13.37倍,总量相差493.01~615.07mg.其中热不稳定性成分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相差的倍数最大,其次为水溶性较差的川陈皮素.结论 枳术丸和枳术颗粒成品中活性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处方中水溶性差、热不稳定的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香附四物汤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与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环糊精包合技术将香附四物汤中具有显著活性的挥发油部位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以解决香附四物汤新型口服制剂研发过程中挥发油存在的挥发性与不稳定性等问题.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饱和水溶液法制备香附四物汤挥发油(XFSWO)/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为XFSWO:β-CD 1:10(mL:g),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1 h;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法(IR)、X射线衍射法(XRD)、扫描电镜法(SEM)对制得的包合物进行表征,证明包合成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XFSWO及XFSWO/β-CD包合物的成分分析与比较.结果:β-CD包合未对XFSWO中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但组分含量可能发生一定改变.结论:本研究为香附四物汤新型口服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姜黄挥发油热稳定性研究及其抗氧化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探索姜黄挥发油的热稳定性,并分别考察7种抗氧化剂对姜黄挥发油热稳定性的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并分别于不同温度下加热,GC-MS分析成分变化,绘制热图,提取特征成分,筛选使其化学成分变化最剧烈的加热温度.姜黄挥发油分别于100℃,加热不同时间,绘制热图及特征成分变化率图,筛选使其化学成分变化最剧烈的加热时间.各取7种不同抗氧化剂分别加入姜黄挥发油中,于使其化学成分变化最剧烈的时间及温度下加热,分析其成分变化规律,优选改善挥发油热稳定性最佳的抗氧化剂.结果 姜黄挥发油在加热温度为100℃,时间为8h的条件下最不稳定.生育酚、没食子酸辛酯、丁香酚、麝香草酚、没食子酸丙酯、香芹酚对姜黄挥发油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情况.麝香草酚对氧化组中α-姜黄酮的上升趋势抑制作用最为恰当,生育酚对芳姜黄烯的上升趋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姜黄挥发油有明显的热不稳定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其挥发性成分发生很大变化.通过加入抗氧化剂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渗漉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渗漉法是将经过处理的药材粉末置于渗漉器中,不断加入溶剂,并收集渗漉液的一种中药常用提取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适用药材范围广,能有效提取热不稳定成分或组分等优点,但也存在溶剂消耗量大,提取耗时长,后续浓缩工艺能耗大等不足.该文主要综述了中药渗漉常见设备类型、工艺影响因素、参数优化方法以及过程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文献后认为粉末粒度、溶剂组成、浸渍时间、渗漉流速、溶剂用量是渗漉工艺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在渗漉工艺在线监测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较多,偏最小二乘法是常用的定量建模方法.笔者认为借鉴“质量源于设计”理念进行工艺控制,深入探究渗漉工艺机制并研发工艺控制方法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深入探索过程建模技术,完善过程优化技术,研发过程监测技术.构建渗漉过程模型时可考虑借鉴柱色谱工艺的机制模型和经验模型.优化渗漉工艺参数时应考虑药材品质变化的影响,也需要研发更加简便易用的方法以监测渗漉过程状态和渗漉液关键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BCPNN法对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上市后安全警戒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挖掘和评价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PEG-ASP和L-ASP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以信息成分(IC)下限(IC-2SD)>0且事件数≥3为条件,挖掘这两种药品的安全信号,重点评价和比较两药在胃肠系统、肝胆系统、血液及淋巴系统、血管及淋巴管类、各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及营养类和各类检查等8个系统器官分类中IC-2SD≥1.5的中强及强信号,并对特定ADE信号的IC值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时间扫描图谱分析.结果 与结论:以PEG-ASP、L-ASP为怀疑药物的报告分别有2324、3824份,纳入中强及强信号分别为67、68个.其中,胃肠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坏死性胰腺炎;肝胆系统疾病中,两药均有静脉闭塞性肝病的强信号且该ADE未在二者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凝血障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性骨髓再生障碍;血管及淋巴管类疾病中,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中,除颅内出血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免疫系统疾病中,L-ASP的速发过敏反应为中强信号,而PEG-ASP的这一ADE为强信号;代谢及营养类疾病中,除肿瘤溶解综合征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时间扫描图谱结果显示,PEG-ASP的坏死性胰腺炎和凝血障碍2个信号为稳定信号,而静脉闭塞性肝病和超敏反应2个信号为不稳定信号,需继续观察;L-ASP的上述4个信号均为稳定信号.临床使用PEG-ASP或L-ASP时,应密切关注超敏反应、凝血障碍、血栓、坏死性胰腺炎、静脉闭塞性肝病和低蛋白血症等安全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