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毒性诱导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脂毒性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有着密切联系,脂毒性诱导甲减的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发现,炎性因子可下调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摄取及激素合成;组织中脱碘酶的表达和活性变化可影响T 4的转化;氧化应激过度激活可损伤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此外,赖氨酸琥珀酰化修饰异常及内质网应激(ERS)激活在脂毒性诱导甲状腺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对脂毒性诱导甲减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为脂毒性致全身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预定位免疫PET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 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 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 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成功制备 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 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 F=15.50, P=0.002]。 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 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组蛋白修饰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组蛋白翻译后修饰(HPTM)是一种主要的表观遗传学类型,是环境因素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桥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HPTM被质谱鉴定出来,研究发现,它们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总结新型HPTM(主要集中在β-羟基丁酰化、丁酰化、丙酰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和巴豆酰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线粒体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线粒体是负责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器,是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合成三磷酸腺苷或转化成脂肪酸等物质的重要场所。其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线粒体功能由众多蛋白决定,受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精细调节,如磷酸化、乙酰化、琥珀酰化及糖基化等。这些修饰通过调节各种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从而决定血糖稳态,是理解葡萄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切入点。笔者以葡萄糖代谢为中心阐述线粒体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的构建及再内皮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CD31抗体耦联脾脏脱细胞支架,经内皮细胞再种植实现支架脉管系统预血管化。方法:经脾动脉灌注1%曲拉通X-100(Triton X-100)/0.1%氨水制备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糖胺多糖(GAG)含量检测评价脱细胞效率, t检验分析脱细胞后DNA去除的效果。利用(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将CD31抗体耦联到脾脏脱细胞支架,再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继续培养3 d后,免疫荧光检测评价细胞黏附。体内移植2周后,经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支架体内血管生长及组织相容性。 结果:脾脏脱细胞支架HE染色未见明显细胞残留,脱细胞支架DNA含量[(43.26±5.14)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DNA含量[(5 896.00±393.90) ng/mg]明显减少( t=14.860, P<0.05)。脱细胞支架GAG含量[(30.92±1.70) ng/mg]较正常脾脏组织GAG含量[(42.37±1.77) ng/mg]保留了7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成功结合到脱细胞支架中,且HUVECs定植于支架血管腔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呈阳性表达。支架体内移植2周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1修饰脾脏脱细胞支架组血管生成数目明显多于未修饰组,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结论:大鼠脾脏脱细胞支架保留了基本的脉管结构及细胞外基质成分,CD31耦联修饰的脾脏脱细胞支架支持HUVECs的定植生长,且体内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肝癌HepG2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8%)和Huh-7细胞(CD133阳性亚群占65%)的效果。方法:应用单乳溶媒挥发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装载的紫杉醇纳米粒,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交联法制备由抗CD133抗体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即靶向纳米粒。检测纳米粒的表征及理化特性(包封率和载药率、粒度分布、形态、体外释放)。将肝癌Huh-7和HepG2细胞与紫杉醇纳米粒或靶向纳米粒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癌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和累积,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比例,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存活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检测显示,靶向纳米粒的粒径为(429.26±41.53)nm,Zeta电位为-11.2 mV,具有球形形态和较高的包封率[(87.53±5.90)%]。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7 ℃时,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的荧光强度较紫杉醇纳米粒组荧光强度高(13 397±720比6 898±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7 ℃时,HepG2细胞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组间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899±343比8 432±516, P>0.05)。Huh-7细胞靶向纳米粒组CD133阳性细胞比例较紫杉醇纳米粒组低[(15.7±2.6)%比(54.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1, P=0.008);HepG2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靶向纳米粒作用后,各时间点Huh-7细胞存活率低于紫杉醇纳米粒作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 P=0.009);紫杉醇纳米粒和靶向纳米粒作用后,HepG2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19, P=0.142)。 结论:制备的靶向肝癌干细胞的纳米粒对肝癌Huh-7细胞有良好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赖氨酸琥珀酰化: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视角
编辑人员丨2024/7/27
随着质谱技术、组学技术、抗体技术等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后修饰(PTM)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潜力日益凸显.PTM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修饰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疾病的新视角,其中琥珀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修饰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目前,针对琥珀酰化修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种名为沉默信息调节蛋白5的去琥珀酰化酶上,这种酶在修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已经对其在心血管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将归纳整理琥珀酰化修饰的影响因素、调控作用以及与其他PTM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以期深入认识这种修饰的重要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AIF的K89琥珀酰化抗体制备及与AIF的互作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发现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蛋白在非吸烟女性肺腺癌患者中存在第89位赖氨酸残基琥珀酰化修饰水平增高.本课题组拟制备识别AIF第89位赖氨酸残基琥珀酰化修饰的抗体,用于检测AIF在该位点琥珀酰化修饰.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对AIF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信号肽、蛋白结构及琥珀酰化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根据AIF氨基酸序列合成包括89位赖氨酸残基(K89)位点的三条多肽,其中两条含AIF K89的多肽赖氨酸残基进行了琥珀酰化修饰.用三条合成的多肽偶联KLH,然后分别免疫家兔,制备特异识别AIF K89位琥珀酰化修饰的抗体.用ELISA、Dot blot、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对抗体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检测.结合胶内酶解和高分辨生物质谱技术分析与AIF相互结合的蛋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促使AIF 79~99氨基酸残基形成的α-螺旋结构发生变化:由一个较长的α-螺旋变成两个间隔短的较短的α-螺旋.合成的两条琥珀酰化修饰多肽和一条非琥珀酰化的多肽免疫家兔均成功获得相应的抗体;ELISA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分别是1∶486 k、1∶162 k和1∶18 k.制备的识别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的抗体识别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性多肽的效价是识别非琥珀酰化多肽的效价的27倍;抗体Dot blot检测,该抗体识别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性多肽的杂交信号强度是识别非琥珀酰化多肽的效价的20倍;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AIF琥珀酰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位点.质谱鉴定与AIF结合的蛋白有XIAP/BIRC4、EIF3G和PRELID1等.结论:生物信息分析提示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影响AIF蛋白的结构.制备的AIF K89琥珀酰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AIF K89琥珀酰化修饰,为进一步研究AIF琥珀酰化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蛋白质琥珀酰化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琥珀酰化修饰是当前新兴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细胞分化、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与多种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琥珀酰化的基本概念及功能、调控的作用位点及影响因素,归纳了琥珀酰化修饰与几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琥珀酰化在多种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M2型丙酮酸激酶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PKM2,即M2型丙酮酸激酶,因其在糖酵解中的关键作用及在多种肿瘤中的异常表达而备受关注.随着PKM2非代谢功能的发现,PKM2的丙酮酸激酶活性(在细胞质中以四聚体形式存在)和蛋白激酶活性(在细胞核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之间的切换再次使PKM2成为肿瘤研究的焦点.研究表明,PKM2是一种容易受多种翻译后修饰影响的蛋白质,而不同翻译后修饰对PKM2的细胞定位、结构及激酶活性转换等过程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PKM2多种翻译后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磷酸化及乙酰化修饰通过改变PKM2细胞定位促进核易位;糖基化、泛素化修饰通过影响PKM2结构转变促进其二聚体结构的形成;琥珀酰化及氧化还原修饰等通过影响激酶活性转变促进PKM2蛋白激酶活性的增强.无论是影响PKM2的结构还是转变细胞定位,都是通过改变其激酶活性来发挥促进或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