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学干预对克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对克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克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调脂治疗,干预组接受调脂治疗和药学干预.比较两组调脂达标率、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服药依从性、疾病认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干预6、9、12个月时调脂治疗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3、6、9、12个月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疾病认知评分、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疾病认知评分、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组与对照组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疾病认知评分、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分、疾病认知评分、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提高克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疾病认知及调脂治疗达标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障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GD2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3种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15年至2023年第2季度以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中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进行AE风险信号挖掘。对3种GD2单抗的AE报告信息和AE风险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以3种GD2单抗为首要怀疑和次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630例,包括达妥昔单抗465例、达妥昔单抗β 61例和那西妥单抗104例,涉及PT为341、24和125种,分别映射在19、2和12个SOC中。3种GD2单抗相关AE中,均有出现死亡、威胁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不良结局的患者。采用ROR法和IC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AE风险信号142、3和30个,其中未在相应药品说明书中记录的分别为73、0和6个。报告数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和达妥昔单抗β均为发热,那西妥单抗为低血压和疼痛;信号强度居首位的PT,达妥昔单抗、达妥昔单抗β和那西妥单抗分别为穿刺部位脓肿、器械相关的菌血症和喘鸣。3种药物重叠的AE风险信号为发热和疼痛,达妥昔单抗发热信号强度最强,那西妥单抗疼痛信号强度最强。在AE报告数前30位的PT中,那西妥单抗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的AE风险信号明显多于达妥昔单抗。那西妥单抗AE风险信号中,不同于达妥昔单抗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PT为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热、疼痛和低血压为3种GD2单抗常见AE。那西妥单抗引起疼痛明显,呼吸异常、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为该药独有且未在说明书中记录的AE风险信号,临床应予警惕并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移植患者超前过渡期管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据调查,肺移植患者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高达33.3%~45.4% [1,2,3],与术后生存率下降相关 [4]。完善的出院准备服务能够促进患者从医院顺利转介到另一个治疗环境(社区医院、家中等),降低再入院和病死风险 [5]。国外有一项关于肺移植患者出院准备服务集束包的研究报道,但该集束包仅涉及沟通、出院安排、用药管理及随访等主题,并未从全周期角度进行干预 [6]。过渡期管理是出院准备服务的衍生,时间和地域跨度更为广泛,主要囊括医院到家庭的转移、院内转移、医院向社区的转移及全生命周期的过渡。其以患者为中心,将治疗过程中的断点有效连接,协调贯穿整个过渡期,以确保患者在不同机构或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之间安全转移 [7]。科学合理的过渡期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准备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 [8]。肺移植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其术前需要等待移植器官,术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度对术后结局影响重大。考虑此特殊性,本研究提出"超前过渡期管理",以扩大转移的范畴,即在患者进入移植等待列表时便启动过渡期管理;据此构建肺移植患者超前过渡期管理方案,涵盖器官等待阶段、住院阶段和居家阶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斯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46,0.61,95%可信区间( CI)为0.26~0.81,0.38~0.97,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95% CI为0.59~1.80, 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84,0.41,95% CI为0.73~0.98,0.23~0.74, 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76,95% CI为0.27~1.80, 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OR=0.13,0.13,0.14,0.13,0.15,0.13,95% 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 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OR=0.96,1.00,1.10,95% CI为0.52~1.60,0.31~3.50,0.49~2.30, 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 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收治的45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包括:联合ICU医生、ICU护士、呼吸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组建多学科安全管理团队,共同制定患者早期运动计划;配置运动及安全防护设备;评估早期运动风险,制定早期运动处方;制定营养处方和心理处方;开展患者早期运动宣教并与患者及时交流;加强团队成员培训。从2019年1月至3月入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选择45例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与观察组相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护、用药护理、环境管理和常规检查协助等。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人工气道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舒适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给予不同护理方案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情况均明显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表现为:观察组干预后患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低于对照组〔HAD评分(分):10.80±2.54比17.51±3.66,FVC(L):1.81±0.42比2.23±0.39,均 P<0.01〕,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值、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CQ评分(分):110.87±5.33比96.93±3.02,FEV1(L):1.99±0.37比1.71±0.15,FEV1/FVC比值:0.88±0.04比0.84±0.03,FEV1%:(88.98±8.57)%比(80.41±4.45)%,心理功能评分(分):49.74±9.88比40.17±8.95,躯体功能评分(分):27.65±9.46比20.32±9.53,社会关系评分(分):62.14±6.33比50.28±8.76,一般健康评分(分):38.61±8.48比30.63±8.93,均 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比57.78%, P<0.01)。 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保证早期运动顺利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门诊诊断为UDCA生化应答不佳、加用非诺贝特治疗的早期PBC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方案为非诺贝特+UDCA,疗效指标为有效率和生化应答率。联合治疗12个月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降至治疗前基线值以下为有效,降至<1.5×参考值上限为实现生化应答。安全性指标为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肝损伤、肾损伤等)发生率。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12例,女性30例;加用非诺贝特时年龄为(53±10)岁;联合治疗时间为5 d~34个月。对34例联合治疗患者的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时ALP平均水平较基线值下降,其中10例(29.4%)降至参考值范围,有效率为100%;治疗前ALP为235(210,32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34(104,19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4例患者中25例(73.5%)患者实现生化应答,治疗前ALP为221(198,256)U/L,治疗12个月时降至125(99,1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42例患者中16例(38.1%)发生非诺贝特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肝损伤8例(19.0%,其中1例合并烧心),肾损伤4例(9.5%),肌痛、颜面部水肿、烧心、头痛、皮肤瘙痒伴皮疹各1例(各2.3%)。8例肝损伤患者4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3例为重度;轻度者未予干预,2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恢复至基线水平;中、重度者,停用非诺贝特并予保肝治疗后ALT和总胆红素均恢复至基线水平。4例肾损伤患者中2例停用非诺贝特后血清肌酐(Scr)恢复至基线水平;2例未停药,Scr自行恢复至参考值范围。 结论:非诺贝特联合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佳的早期PBC患者有效,有73.5%的患者实现生化应答。非诺贝特常见不良反应为肝损伤及肾损伤,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该院呼吸内科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用药安全性"为活动主题,采用鱼骨图法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后患者用药正确率、服药时间准确率、药物副作用知晓率、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施后用药宣教、用药流程、护患交流、护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等方面满意率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用药知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说明书用药致静脉血栓事件触发的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血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血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血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血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应用左西孟旦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EMS-AHF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医疗接触24 h内应用左西孟旦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全国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14家中心255例经急诊或门诊入院的NSTEMI合并NT-proBNP升高的患者,通过区组随机分组(block=4)按1︰1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129例)和对照组(126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13例,年龄65(58~70)岁。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化后第3天NT-proBNP水平及第5天NT-proBNP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结局指标为第5天NT-proBNP水平下降超过30%的比例、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 结果:第3天NT-proBNP水平,左西孟旦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455,1 960)比 1 118(459,2 417)ng/L; Z=-1.25, P=0.21],第5天NT-proBNP较基线变化率,左西孟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6%(33.8%,82.5%)比54.8%(7.3%,77.9%); Z=-2.14, P=0.03]。左西孟旦组与对照组第5天NT-proBNP较基线下降超过30%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100/129)比69.0%(87/126); χ2=2.34, P=0.1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129)比7.1%(9/126); χ2=0.72, P=0.40;14.7%(19/129)比12.7%(16/126); χ2=0.22, P=0.64]。住院期间对照组有4例发生全因死亡[0(0/129)比3.2%(4/126), P=0.06],但两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 P=0.18)。用药期间(第0~1天)两组均未发生休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卫生经济学方面,住院总费用[34 591.00(15 527.46,59 324.80)比37 144.65(16 066.90,63 919.00)元; Z=-0.26, P=0.80]及总住院时长[9(8,12)比10(7,13)d; Z=0.72, P=0.72]左西孟旦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NSTEMI合并NT-proBNP升高的患者早期应用左西孟旦可降低NT-proBNP水平,安全性良好且未增加住院费用及时长,但未显著改善住院期间及6个月MAC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士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目前临床护士在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9月—2019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4个病区用药过程中所发生的护理中断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观察记录表,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经历中断事件的当事护士进行观察;成立优化团队,建立护士执行用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于2019年3—12月在同病区实施该方案,方案实施后对护士进行观察。本研究的研究类型为单盲非同期临床对照试验。结果:经过10个月的方案应用后,护士执行给药过程中中断事件发生频率由12.68次/h降低至8.29次/h;干预前低优先级事件占68.34%(2 340/3 424)。干预后低优先级事件占59.17%(1 216/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390, P<0.001)。干预前消极型结局事件占80.02%(2 740/3 424);干预后消极型结局事件共占77.52%(1 593/2 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72, P=0.027)。干预前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1.14%(39/3 424);干预后因NI导致的用药隐患发生率为0.58%(12/2 055),经第二人补漏或观察者提醒后均未发生用药错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91, P=0.038)。 结论:建立并应用护理中断事件前馈控制方案,有助于提高中断事件的优先级别,避免或减少护理用药过程中不必要的中断,改善中断事件结局,对保障护理给药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