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落伞缝合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对101例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采用降落伞缝合和荷包缝合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果表明,与荷包缝合组相比,降落伞组切除的黏膜环宽度较宽、重量较重、完整度较高、术中出血量较少、复发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降落伞缝合法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在治疗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荷包缝合法,两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枯痔钉微创理念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铜离子电化学疗法(ECTCI)是一种治疗内痔的简便、安全且高效的方法,已得到大量临床证实.该方法操作简便、费用较少,适应范围较广,适用于高龄、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对于外痔,可采取以皮下组织剔除为主的外痔部分切除加缝合术,适用于绝大多数混合痔患者.ECTCI治疗参数和手术操作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混合痔经ECTCI治疗的病例资料,来介绍ECTCI手术操作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细节,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联合直肠前壁柱状缝合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分析——评《肛肠外科手术学》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肛肠外科手术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春雨,汪建平主编,ISBN:9787117212106.出口梗阻型便秘是指直肠肛管部位的直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发生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直肠前壁压力升高,粪便通过受阻,从而引起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指女性盆底肌肉薄弱无力,直肠前壁的肌肉失去正常功能而导致的排便困难.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女性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类型,约占女性便秘患者的30%~ 40%.出口梗阻型便秘病因复杂,与年龄、饮食结构、激素水平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外痔切除缝合术治疗环状脱垂性混合痔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动弹力线套扎术(RPH-4)联合外痔切除缝合术治疗环状脱垂性混合痔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环状脱垂性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RP H-4联合外痔切除缝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混合痔内扎外剥术治疗.观察两组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尿潴留、肛缘水肿、肛门下坠、肛门狭窄).结果:创面愈合时间、瘢痕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H-4联合外痔切除缝合术治疗环状脱垂性混合痔与传统内扎外剥术相比,有操作简单、损伤小、疼痛轻、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选择混合痔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采用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对照组采用外痔切除术(Milligan-Morgan痔切除术);比较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24 h出血量及术后肛缘水肿、疼痛程度等.结果: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出血积分和水肿积分分值均显著短(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治疗混合痔效果优于Milligan-Morgan痔切除术,具有疗程短、出血少、水肿和疼痛轻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ST术中荷包缝合深度对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TST术中荷包缝合深度对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2月采用TST术治疗的140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切除的直肠黏膜组织标本中有少量平滑肌组织者为观察组(73例),其中Ⅲ度混合痔61例,Ⅳ度12例;仅有直肠黏膜组织而无平滑肌组织者为对照组(67例),其中Ⅲ度50例,Ⅳ度17例.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中吻合口活动性出血缝扎率、术后肛门坠胀、切除组织重量与体积、肛缘水肿(术后3、7、10 d)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患者随访3~6月,两组均无肛门狭窄及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复发3例(4.10%),对照组复发9例(13.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5,P=0.049).结论 TST术中荷包缝合深度达直肠壁略带肌层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远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痔上黏膜套叠缝合在痔吻合器上黏膜环切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在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96例重度痔患者,其中47例患者选用痔上黏膜套叠缝合法(黏膜套叠缝合组),49例患者选用单荷包缝合线法(单荷包缝合组).比较2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切除直肠黏膜宽度、黏膜环完整性及均匀度、痔核回缩率、术中出血、术后肛门疼痛及住院时间.结果 黏膜套叠缝合组术后切除直肠黏膜宽度、痔核回缩率均优于单荷包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肛门疼痛、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套叠缝合组的手术时间要大于单荷包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治疗重度痔结合痔上黏膜套叠缝合法在不增加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切除直肠黏膜的宽度及痔核回缩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动痔疮套扎内痔套扎联合外痔翼形切除缝合术治疗老年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动痔疮套扎(RPH)内痔套扎联合外痔翼形切除缝合术治疗老年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03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环状混合痔患者92例,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治疗,观察组应用RPH内痔套扎联合外痔翼形切除缝合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术后疼痛评分(VAS)、手术治疗情况、肛门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5.65% vs 78.26%,P<0.05);治疗后观察组术后24 h与首次排便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变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和最大收缩压均较对照组高,而最长收缩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87% vs 30.43%,P<0.05).结论 RPH内痔套扎联合外痔翼形切除缝合术治疗老年环状混合痔可促使肛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并明显减少术后疼痛以及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痔切除缝合加内痔铜针术治疗混合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外痔切除半开放式缝合加内痔铜离子电化学疗法(简称铜针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观察组采用外痔切除后半开放式缝合加内痔铜针术治疗以痔脱出为主的混合痔320例,而对照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混合痔320例,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出血停止时间、痔脱出消除程度、疼痛程度,以及有无术后大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出血治愈率99.5%,显著高于对照组(93.6%),痔局部脱出治愈率99.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9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32.8%,P<0.01).结论:外痔切除后半开放式缝合加内痔铜针术治疗混合痔,方法简便、安全、疗效可靠,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尤其适合于出血和局部脱出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前突缝合 术治疗重度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前突缝合术治疗重度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120例确诊为重度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n=60)行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前突纵行柱状缝合术,对照组(n=60)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直肠前突纵行柱状缝合术,分析围手术期数据及手术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00.5±27.2)min vs.(52.4±18.3)min]、术后住院时间[(6.4±1.1)d vs.(2.4±0.7)d]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肛门下坠感及吻合口狭窄的趋势更明显,实验组Wexner评分[(4.5±1.6)vs.(7.2±2.1),P<0.05]低于对照组,便秘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联合直肠前突纵行柱状缝合术治疗重度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